APP下载

基层单位防汛信息化建设探讨

2019-02-16宁,李峰,马

山东水利 2019年2期
关键词:基层单位防汛信息化

张 宁,李 峰,马 健

(平阴黄河河务局,山东 济南 250400)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系统工程,基层单位防汛在建设中要立足本单位实际,注重经济、实用、高效,高起点建设,高水平设计、高技术配置。要以打造黄河信息化高速公路为基础,对网络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对现有网络的改造、优化、升级,加大对移动终端及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使网络信息化逐步演进成为一个融数据、语音、图像为一体,灵活互通、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集合体。

信息存储、处理、传输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防汛信息化要建设成为以丰富的防汛基础信息资源、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手段和完善的防汛信息咨询服务为标志的成熟的防汛信息产业链,当前防汛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必将引起水利事业向现代水利发展和变革。

1 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况

目前,平阴黄河河务局配备标准化机房一处,建设完成全局各部门的综合计算机网络布线,配备了多层网络交换机、防火墙、协议绑定器等设备,开通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局域网,实现了联通宽带专线配合微波专线通信的双保险。各职能科室计算机通过专网与上级部门的连通,构成了完整的防汛网络系统,通过电子政务专网实现网上信息查询、公文流转、文件传输。配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黄委、省、市、县局四级河务部门视频通信。

2 当前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规划工作是现代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极其重要。目前,规划工作一直是薄弱环节,虽然建成多种决策支持系统、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防汛网站和水雨情查询及会商网站等防汛应用系统,但各业务系统功能单一、数据分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多服务于单一业务。有关数据信息量巨大,但由于相互封闭,导致数据质量差,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已建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同步工作不能有效完成,数据更新维护管理滞后问题也不容忽视。

2.2 功能欠缺完善

目前,正在运行的部分防汛信息采集、处理的平台,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有待逐步调整和完善。信息集成化程度不高,跨平台间综合数据库数据无有效链接。如必须在各信息管理系统之间转换才能获取足够资料,操作步骤繁多。同时,与气象、交通等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尚未实现数据交换,无法为业务系统提供全面、专业、权威的数据支撑。

2.3 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人才不足

目前,多数基层单位对防汛抢险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高度重视,反而忽视信息自动化软件及设备应用人员的培养,难以适应现代防汛应用工作的需要。

2.4 资金投入不足

现在尚有一些信息化建设因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导致部分项目最终“半路夭折”,基层单位信息基础站点覆盖盲点多、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落后的问题。部分重点防洪段、防洪对象仍然存在自动监测缺失现象,建设年代较早的监测设备本身自动化程度不高且已老化严重。由于防汛信息化程度较低,防汛调度尚处于电话值班、人员轮岗等传统模式,需要人员在一线频繁奔波,耗时间费精力,制约了防汛调度的时效性。

2.5 信息化技术落后

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广泛应用的大数据、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计算机应用大多只局限在对数据录入、读取上。水文测报、通信联络相对薄弱,基层仍采用人工水位观测,自动水位观测并未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人工水位观测的负担。防汛数据丰富程度不够且未制定标准,不利于数据内外共享,不能满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推演需要。

3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谋略

3.1 不断提高规划和管理水平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基本思想。按照制定的统一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深层次的调查分析研究,综合考虑,长远规划,科学地编制好防汛信息化规划,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统筹做好各系统之间的综合信息调用,避免系统重复建设的现象。必须由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将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准确、权威的数据库,各系统之间实现完全的资源共享。防汛信息系统庞大复杂、分布较广,其建设、使用、维护维修、安全保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精通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水利知识的技术人员,注重培养具备计算机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来规范管理。

3.2 扩大基础信息应用范围

加强基层单位防汛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治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黄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用目前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大众网络资源,通过防汛办公信息化建设,加速信息的运转流通和有效利用。提高对决策分析系统的基础信息利用,使计算机系统建设从数据使用阶段上升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高度。通过配置大数据、舆情监控等软件,及时了解掌握广大民众的关注焦点和一些常规渠道难以及时掌握的有效信息,提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来回应公众的关注,把握舆论导向,防止舆情发酵,变被动为主动。

3.3 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加大对单位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如组织熟悉计算机应用的高学历水利技术人员从基础开始广范地进行传感微电子技术、3S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虚拟数字模拟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各方面的培训。同时引进和补充专业基础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技能人才,充实防汛信息化建设人员队伍,为管理好防汛信息化网络系统做好各项工作。培养技术精、业务勤能够跟踪系统内先进水平并加以利用开发、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并能灵活运用、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队伍,满足防汛信息化和管理的需要。

3.4 打造终端自动化系统

由于基层单位负责防汛的河段战线长、信息量大,相当多的信息源分布在黄河岸边的工程中,信息的采集有相当难度,所以要加大信息自动化建设投入。在当今信息化发展格局下,发展移动端是必然趋势,各种技术的发展也为发展移动端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中,也应该及时引入并扩大移动应用技术,在进一步完善固定终端的同时,及时推出移动端,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于携带的工具,实现随时查、报相关信息的功能,以满足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

4 结语

基层单位作为防汛抢险、防洪抗旱、巡查排险的桥头堡,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在信息化发展迅猛、各种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把握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主动权,努力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建设成果效率,不仅仅对于基层单位,对于整个防汛事业稳健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基层单位防汛信息化
夏季防洪防汛
淮委领导看望慰问治淮一线和基层单位职工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防汛当前莫添乱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浅谈如何做好基层单位政工人事工作
淮委领导看望慰问治淮一线和基层单位职工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基层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