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要求与路径分析

2019-02-16唐春燕

关键词:理论课教材政治

唐春燕

(重庆交通大学 教务处,重庆 400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成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需要全体高校任课教师从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出发,肩负起历史使命,各类课程既要站在学科前沿,保持独特的风格,又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经进入到发展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栋梁之材,而栋梁之材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奉献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为此,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成为教育的必然。

(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

优胜劣汰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是广大家长和学生焦虑的问题。许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处理不好得与失、利他与利己,以及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不仅造成精神上的抑郁,而且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近年来,大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处理奋斗与享受的大学生也比较普遍。大学生来到学校,无论自身的追求还是家长的希望,都离不开健康成长。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而学生的健康成长无不与老师的教育密切相关,这些教育又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之中。因此,各门课程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承担起每门课程应有的责任,发挥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职责。

(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重要场所,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材?虽然各校有各校的作法,但栋梁之材首先必须具备崇高的理想,具有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思想品德,具备科学的理论思维。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大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理论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期教育。从教育功能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率先负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责任。从世界观的形成上看,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既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更受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高校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老师的讲授都会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各门课程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承担起每门课程应有的责任,发挥每一个老师教育引导学生的职责,从而肩负起高校应有的责任。

(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期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普遍认为世风日下,这虽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社会各界仍然希望高校承担起培育既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培育社会各界期待的品端行正的高素质青年才俊的责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各门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作用。因此,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期待。

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客观可能

高校的各类课程无不归结为自然科学类课程和社会科学类课程,从这些课程的起源和发展上看,应当说它们都是在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形成的,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内容。

(一)自然科学课程普遍蕴含思想政治内容

1.自然科学是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原本归于哲学门下。从亚里士多德之后,自然科学才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两者虽然具有本质的区别,但仍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上看,科学的哲学充当了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3]黑格尔认为,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具有思辨的性质。那么,这种思辨和自然科学是什么关系呢?分析自然科学的特点,自然科学属于实证科学,但在实证的设计过程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研究,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4]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之间对象性的彼此依赖和相互确认,使得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趋于一致和同一。[5]而以思想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唯物辩证法既是本体论,也是认识论。[6]可以说自然科学是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紧密联系。

2.自然科学成果运用具有高度政治性

自然科学的成果可以为全人类服务。我们并不否认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技术由谁掌握,为谁服务,历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从该意义上讲,自然科学成果的运用具有高度政治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确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度责任心、使命感的一代新人。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就是政治的重要内容。自然科学课程也不是单纯传授自然知识,同样离不开思想教育,只有端正思想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明确为什么要学,为谁而学,才能学习和掌握好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但进入自然科学研究者眼中的自然界,必然带有浓厚的感性世界[2],具有思想和政治性。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授课教师,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然带着一定的政治责任感。

3.自然科学课程必须强调为国为民

在世界强权和霸权没有被消灭的时候,自然科学知识如果掌握在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手中,就可以为促进世界和平做贡献,如果掌握在少数霸权主义国家和人员的手上,就可能给人类造成灾难。中国共产党历来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为己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青年人。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科学课程也离不开思想教育,应当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

(二)社会科学课堂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很丰富

1.社会科学课堂蕴含着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支持人事业和成就的核心力量。理想信念不可能自然形成,而是广泛接受外在信息,受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自身的内化在长期的实践中而逐步形成的。大学生正是思想意识、政治观念、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正当的生活环境就是课堂,因而其必然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社会科学课是关于人的世界观的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攀登理想信念的高地,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在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引导员和关口的重要作用。

2.社会科学课堂蕴含着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着人生的价值取向,而道德修养的形成又受各种教育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学课堂教育。社会科学课堂是教育人、感化人、指导人成为道德品质高尚人的课堂。它包含了生动丰富的人生哲理,既有传统的中华美德,又有现代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既有硬约束的法律法规的原理原则,又有受社会舆论约束的道德修养。它是影响青年一代成人成才的重要场所。中华儿女应当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时代,大学社会科学课堂必然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甚至大学生周围人的道德修养。

3.社会科学课堂蕴含着奉献精神

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奉献社会是每一位现代大学生应有的品德,然而,这种奉献精神不可能与生俱来,需要从学校培养起,特别是大学的培养。大学社会科学课堂是培养大学生人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课堂,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就包含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奉献精神变得越来越珍贵,大学社会科学课堂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通过社会科学课堂的启发、引导,完全可以培养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具体路径

(一)在教材编写上,立足道德的制高点,贯彻立德树人宗旨

1.统筹教材策划编写,把握好教材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鉴于高校教材编写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每部教材内容差异很大,甚至少数教材错误较多的现实,建议由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发布教材编写公告,规定编写教材的资格条件,由高校具备条件的教师申报,由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确定教材编写人员。可以组织多个高校的教师共同编写教材,并广泛征求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实现课程内容的协同共建。[7]在此基础上,指定相关出版社出版。每个专业的教材可以统一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对每门课程进行规划安排。每门课程也可以安排多个教师编写成多种版本,方便各个高校选用。

2.严格教材编写规定,加强对教材的审查

教材是学生知识最直接的来源,教材上的观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最直接的影响。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应当对教材内容实行严格管理,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科学体系,从而有效地引导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进入有序的状态。[8]同时,应当安排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对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进行审查。教材出版前,对教材具体内容进行审查,以保证教材内容的合法性、正确性,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3.贯彻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对教材的优选

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和教师而言,就是一种精神食粮。从这个视角上讲,教材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做好立德树人,必须从教材编写内容上入手。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潜移默化的教学之中,从而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

(二)在教师行为上,强调情操的感染力,努力成为道德典范

1.规范教师日常行为,强调言传身教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高校大量引进教师,许多教师来不及参加培训就匆忙上岗,而且这些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可能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没有改造到位,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巨大,那么,如何做到立德树人呢?应当强调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必须从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做起,把教师的行为规范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9],促使高校教师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起崇高的形象。

2.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强调立德树人

教学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师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应当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定课堂上哪些话当讲,哪些话不当讲。课堂不同于家庭,是一个公众场所,而且课堂上听课的也不是普通的人员,是未来承担国家建设重任的一代人才。因此,必须严明课堂纪律,规定应当讲什么,不应当讲什么。要让授课教师转变观念,引导学生观念的转变,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协同[10],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强调课堂讲授的内容必须有利于立德树人,强调要把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奉献精神贯穿于大学课堂教学的始终。

3.规范教师辅导行为,强调正面引导

高校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既要经常辅导学生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教师的辅导行为贯穿于教师教书育人的始终。为此,应当规范教师在辅导学生时的言论,鼓励正能量的话语。要求教师必须用饱满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引导学生,用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感动学生。坚决杜绝与党和国家要求不一致、与社会期待不相符的言行发生。从而实行全方位对学生施加影响,形成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11]做到课程之间、课内课外协同负责,同向同行。

(三)在教学环节上,坚持德育的全过程,实行教学督导督办

1.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定期征求学生意见

高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与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高校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成材。那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学校相关部门、教学院系,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征求学生意见,掌握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而且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还应当提出批评,督促整改,从而使高校教师队伍更加纯洁,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对得起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2.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实行随堂听课检查

高校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机构,拥有学术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高校教师就可以随意发表言论,应对自己平时特别是在公开场所发表的言论负责。这既体现了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又体现了其负责任的精神。学术虽然没有国界,没有阶级性,但学术成果历来只为本阶级服务,为自己国家服务。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哺育。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虽然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做到这些,但仍然应当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对教师实行随堂听课检查。

3.坚持同行相互听课,促进共同进步

高校教师虽然都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实践仍然需要经过漫长的历练。相同专业的教师,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特长和优点,坚持同行听课,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在相互听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真正用心去听。教师应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开展广泛讨论,不仅要讨论专业问题,更应该讨论立德树人的方式方法,总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技能技巧。这样,才有利于高校课程创新的协同推进[12],使其真正做到同向同行,以共同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材政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材精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