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路径

2019-02-16高雷雷

关键词:理想信念从严治党党员干部

高雷雷,徐 俊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党员干部是党社会主义事业不竭的动力资源和最根本的事业保障。理想信念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的总和,又是我们党建党的精神支撑,也是治党的根基和复兴的动力。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春天和多元社会思潮挑战同在,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探索党的建设的首要工作,是理性而科学的存在。

一、传统文化对理想信念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不断与时俱进的。”[1]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建构也要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一)道德修养是理想信念的基础环节

理想信念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本身具有超越性,是对超越现实的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完美社会状态的追求,它与道德一样都是从人的本体出发,具有普遍性和可欲性。[2]因此,以道德为基础的现实超越性和可欲性构成了理想信念的两个重要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道德完善成为构建理想信念的核心内容之一。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有到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实现“道”,是理想信念的最终形式,这个“道”不讲宗教鬼神,因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神道;也不讲君权至上,因而也不是封建强权的君道;而是以道德为根基的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社会状态的实现。为了实现心中的“道”,古代知识分子特别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人格完善,即“仁”的道德境界。孔子用“忠恕孝悌”,孟子用“爱敬”,具体地阐述人的道德修养如何达到“仁”的极高境界,如果社会皆达到“仁”这种平等而超脱个体且相互感通的道德境界,就可以实现“道”。因此,对于道德的基础性作用,在《大学》中说的很清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指出了个人道德完善是实现理想信念的第一步,同时还说明了理想信念具有渐进性,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理想信念是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想信念是以儒家文化为底色,儒家本身讲入世,具有与封建专制主义强势地位的巩固相关联的特殊政治意图。因此,中国古代尤其看重理想信念在人才选拔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一个人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做官考核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社会,考取功名走进政治中心,是施展个人抱负、实现个人理想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个政治理想,注重的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更是从人的本体出发,由内而外,由己而人,由个人到社会的服务大众的集体意识和家国同构世界大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古代在实现世界大同理想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治国安民、为政以德、知人善用、选贤举能、礼贤下士等治国理政的大智慧,这些为实现理想信念而形成的治国理政经验直到现在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和治国理政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理想信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理论伸张性,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理政。中国理想信念的走向,不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对物质和私欲的追逐上,而是建立在家国一体、世界大同的集体主义上。在治世安民的实践过程中,理想信念起着引领作用。

(三)理想信念是民族团结的精神旗帜

近年来,极端分子蓄意破坏中华民族共同体,鼓吹一民族一国家。[3]然而,中国的民族和国家早就在共同文化基因中、共同理想信念中融为一体,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始终是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原华夏系之外的族群同化就已经产生了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国际观念,不抱有狭义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当时的秦国地处西陲,楚国地处南疆,都对中原文化产生价值共识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基因,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社会没有民族血统之分,因而人民接受秦国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这也正反映了文化基因相同的各国人民对中国统一政府和大同社会治理的一种共同向往。到了汉代和隋唐,疆域辽阔,更多的民族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被汉化和儒化,民族融合更为强烈,传统社会中各民族同心同德,正是基于对儒家所构建的大同社会的追求。今天,56个民族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党和各族人民为建设幸福生活、美好社会勠力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也是基于对马克思所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

二、新时代对理想信念的新阐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有了新内涵。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而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来源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表现为一种对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诉求的精神支撑,是一种从自我扩大到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总和。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4]新时代共产党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首先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鸦片战争后80年都是在探索尝试和自我否定中摸索前进,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出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普遍幸福和共产主义成为代代接力的共同目标。正是坚守这一理想信念,才能在波涛汹涌的革命战争中巍然前进,昂首阔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坚守这一理想信念,才能在改革建设时期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使中国挺拔于世界之林;正是坚守这一理想信念,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人民幸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做自己的使命,使中国强大于世界之林。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具体表现为实现中国梦,是眼下全党全国人民的核心任务。共同理想是在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过程中的价值凝聚和力量积累,它具有阶段性,是随着我国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而来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共同理想,才能缩短与共产主义的距离。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与坚定理想信念都是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在正确的规律内和方向上进行有效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主体都是党员干部,因而打造一支牢不可破、百毒不侵、理想信念坚定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力量。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的基本实情特征上,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总要求,思想建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道防线,而坚定理想信念又是进行思想建设,抵制错误思潮侵蚀意识形态领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思想统一、理想信念坚定、目标明确、工作有序,必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胜利。从全面从严治党上来讲,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一种保障,一种不同于物质上的保障,是对自我在社会关系中的准确定位并尽最大努力创造最大价值所赋予的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保障,这种精神动力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三)坚定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来源

中国梦是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审视自我和外在的历史进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统一的梦。[5]实现中国梦犹如走向一座城堡,到达目的地有一段历史阶梯,第一步走到的就是思想领域的台阶,理想信念就是制造整个阶梯的“材料”。在这一工程中党是总设计师,党员干部就是工程师,阶梯牢不牢,稳不稳,能不能承载亿万人民通往幸福的脚印,在于党员干部坚持用什么“材料”去建造。如果说党员干部其身份在人群中和党群中很特殊,将党员干部比喻成是党和人民生育的“儿女”,是实现“父母”共同理想的纽带,那么,坚定理想信念就如孩子接受教育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只有这样“家庭”才有未来,中国梦才能实现。庞大的人民群众力量虽然可以改变历史,但是实现社会理想,需要接受教育拥有理想的先进分子核心去凝聚力量,引导方向。[6]因此,党员干部作为“子女”必须要承担党和人民组建的“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先锋。

(四)坚定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是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了的,它不仅体现在高水平的国家综合治理和美好幸福的人民生活上,更体现在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包含着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正是有了这一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经受生死攸关的考验,粉碎反党反人民的阴谋,战胜特大洪水、特大地震、特大雪灾,打破国际反社会主义势力禁锢中国的“钢圈铁桶”。理想信念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更是在实践中锻造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品格骨气。另外,理想信念从来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概念性的描述,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国不仅发挥着思想价值引领的作用,而且还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具有强大的社会治理功能。一方面,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上下形成一种情感激励和价值共识,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更加自信,对实现共产主义的真理性更加确信;另一方面,坚定理想信念在党内建立起党员干部不想腐的主观机制,铸就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定力,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三、新时代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路径

伴随全球化而来的社会思潮多元化,在思想领域对党员干部形成一定的冲击。面对思想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阻力,必须以哲学思辨的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运用法治思维,德治法治相结合,把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进行有效的路径建设。

(一)当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困境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全球化之风刮来的西方社会思潮也不断扩大其世界话语权,一波接着一波,铺天盖地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围剿之势。这些社会思潮不仅对群众的思想领域造成混乱,对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薄弱的领导干部也造成了一定冲击。

一是马克思主义淡化,思想多元化。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一旦出现“淡化”,必然伴随着理想信念的滑坡现象。一些党员干部不能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在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土壤的滋养和理想信念的灌溉,党员干部必然丢失纯洁性和先进性,进而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枯萎死亡。前苏联鲜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并存,最终亡党亡国。

二是资本主义思想泛滥,个人利益至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背后更多的是个人利益和物质财富,它和追求君子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绝然不同。理想信念正遭遇资本主义市场逐利行为的严重挑战,自由主义、个人利益最大的原则必然伴随着市场经济进入到人民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到党员干部中来。近几年查处的贪官污吏大都是被权色和物质利益诱惑,遮蔽了双眼,扰乱了心志,淡化了责任意识,丢掉了初心和本色,不仅使党的面目蒙尘,而且使人民的信任和期盼落空。

三是封建迷信思想残留,脱离现实人生。鬼怪神仙说到底是一种外力寄托,是一种对现世人生失去信心,内心丧失目标和理想的封建迷信行为。我国取得全方位建设的同时也伴随着复杂的问题,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脱离实际,渐渐虚无,这完全是个人在马列思想阵地的自乱阵脚和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动摇。说到底是坚定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才让这种以鬼神意志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残留有机可乘。

四是道德标准弱化,践踏国法党纪。一些党员干部喜欢躲在暗处,惧怕阳光,从来只穿衣服,不照镜子,对国法党纪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党员干部把手中的职权、肩头的责任转化成个人谋私的手段,甚至用权压法,心中没有任何畏惧,成了现实生活中对人民群众张牙舞爪的五颜六色的妖魔鬼怪,使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受损,人民的信任程度严重降低。党员干部道德防线被攻破,就像置身于染缸,无法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脱离党和国家,脱离群众,产生腐败和变质。

(二)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路径

理想信念出现滑坡的因素和矛盾是多方面的。最直接表现在思想领域出现了问题,深究其因,既是在国家建设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面对国内短时间难以解决的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道路上遇到的阻力和难以改变的固有状态时产生的信心丧失,又是在局势复杂的全球化不可逆的潮流下所带来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文化冲突、生态破坏、价值观挑战等负面影响中产生的理想信念迷失。这些问题真实地反映了国内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滑坡的严峻事实,也无怪于国外相关评论说,有些党的干部缺乏精神支撑,自身已经不再认真地对待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历史的变动和历史的继续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立场在历史辩证法中自我革命,刮骨疗毒,积极地寻求坚定理想信念的“治疗方案”。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哲学思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动摇一个理论上无比清醒且坚定成熟的政党以及它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坚定源于科学理论的支撑。[7]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们党的传统中被称为“老祖宗”。毛主席说老祖宗的书必须读,基本原理必须遵守;邓小平说老祖宗不能丢,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认识老祖宗的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研究和建设是我们党不同于别人的优势。正如打结的“线团”,要想理顺它,必须要耐下心来先找到“线头”,同样越是在波谲云诡、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下,越要静下心来进行哲学思辨,回过头去真正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打牢唯物主义根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具体的世情国情党情中指导实践,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为思想阵地筑牢铜墙铁壁,抵御一切腐朽价值的强势入侵。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带头组织学习“老祖宗”,就是要回归元问题,回归到本质上去。

2.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一是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人的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社会实践都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形成的,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指导什么样的实践。价值观、理想信念、实践三者的统一,是一个人的心、意、行的表里一致。对党员干部而言,影响因素最多的就是家庭和社会。因此,要注重家风建设,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建设的经验,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建设的精神,使理想信念向内凝聚;同时树立社会榜样,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使社会理想信念的外力内化为自身建设。二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放在什么位置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具有理想信念的首要标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人民群众中来,必然要归宿到人民群众中去。党员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抓住马克思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肯定,把握我们党和人民群众“血和肉”的关系,以人民为本开展工作。

3.运用法治思维,德治法治相结合。一方面以德为先。道德高尚是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必须要先用德治从根本上引导向善向上,使党员干部在世情国情党情变化中仍然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是党员干部的“德”。在发挥德治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建设的作用上,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宝贵的德治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掌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我们有很多好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德育教化、君子人格等内容。家庭观、国家观、是非观、信仰追求等这些文化符号正如我们肌体上的“毛孔”,保证肌体呼吸,延续生命活力,离开传统文化谈德治其实就是空中建楼。另一方面要用国法党纪来制约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建立监督机制,加强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减少当代错误思潮对党员干部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防止腐败。党员干部作为人群中的少数和关键这样的“特殊人群”,其身份地位决定了对党和人民的责任义务,对党和人民忠诚。打铁还需硬自身,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高举宪法权威、自觉接受党纪约束,打造纪律的笼子,把理想信念自觉作为党员干部政绩评考的一部分。德治和法治是理想信念的两匹马,并驾齐驱才能更快地到达终点,自律与他律结合才能效果最佳。

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特殊群体,除了具有一般人民群众的优点以外,最能代表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的先进性和为人民普遍幸福而奋斗的纯洁性,是最接近也是最容易坚定理想信念的群体。这也决定了党员干部要肩负起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新时代重任。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从严治党党员干部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党员干部新书架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