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玛县绿色脱贫攻坚策略浅析

2019-02-13王孝康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管护贫困地区全县

王孝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西安 710048)

当前脱贫攻坚任务已进入系统发力、重点突破、集中攻坚的关键阶段,大部分地区剩余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复杂,扶贫难度增大[1]。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受自然条件艰苦、交通运输不畅、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制约,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啃下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攻克坚中之坚、化解难中之难[2]事关脱贫任务是否能够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也是困扰深度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首要难题之一。为此,我们以青海省班玛县为对象分析了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度贫困县脱贫策略。

1 班玛县概况

1.1 自然条件

班玛县隶属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自治州东南部,大渡河上游,E99°45′~101°14′,N32°27′~33°18′,东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县、色达县接壤,西北和本州的达日县、久治县毗邻。南北宽约96 km,东西长约137 km,总面积6 138.66 km2。

班玛县地处青川边沿,高山地,属于巴颜喀拉山系。境内山脉纵横,山峰重叠,河流交错,山大沟深,其间有许多较为平坦的小面积草地和狭窄河谷地带。全县草场面积396.7×103hm2,占全县总面积62.01%,其中可利用面积33.60 hm2;林业用地147.6×103hm2,占土地面积23.07%;耕地面积1.2×103hm2,占总面积0.19%。

班玛县距省城西宁约760 km,距州府大武镇305 km,目前交通运输方式只有公路运输。

1.2 社会经济概况

班玛县辖八乡一镇、32个行政村、113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2.94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42万人。201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 62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属深度贫困地区。

班玛县属于全民信教地区,宗教影响在当地根深蒂固,全县境内共有藏传佛教寺院23座,居果洛州第一位。

1.3 资源状况

班玛县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唯一农、林、牧资源齐全的县。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山地面积大,地势高耸,可利用的滩地、河谷、阶地和台地面积小。全县耕地集中分布在灯塔、亚日堂、江日堂等乡的沟谷及玛可河两岸、海拔3 100 m以下的阶地,分布零散,主要作物为青稞,经济作物主要为马铃薯。

全县草场分为高山草甸和山地草甸两类、5个亚类、7个组、30余个类型。放牧草场广泛分布在海3 700~4 700 m的河谷滩地,山地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及高山山顶的高寒地区,牲畜以牦牛为主。

全县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玛可河、多柯河一带,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玛可河林区”就在班玛,面积约17万公顷,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多样。

班玛县自然条件优越,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50余科700余种。中藏药资源主要有大黄、黄芪、贝母、秦艽、羌活、冬虫夏草等约400余种,其中大黄总储量近3 000 t,系全州之冠。

1.4 生态区位

班玛县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生态区位非常重要,但同时受保护区政策影响,一些建设类项目很难实施。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95.0×103km2,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及野生动植物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2 班玛县脱贫工作现状

2.1 贫困现状

班玛县属国家深度贫困县、四省藏区[3]特殊贫困县、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深度贫困乡镇8个,深度贫困村13个,1 984户7 959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为32.9% 。

2017年底,全县3个贫困村退出,498户1 960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4.81%。2018年4个贫困村退出,523户2 413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87%。2019年计划剩余6个贫困村退出,963户3 58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全县整体脱贫。

2.2 致贫原因

2.2.1 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 班玛县地处青川边界地区,山大沟深、高山缺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水、电、路等基础建设起点低、标准不高,仅仅满足了群众刚性需要,特色农产品销售、旅游发展等与交通运输、物流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受限,投资成本高,收益见效慢,基础设施亟需在增效提标上下功夫。

2.2.2 生产生活观念落后 贫困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惰性习惯严重,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牲畜出栏率不高,惜售牲畜观念转变不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在劳动转移扶贫方面存在政府送不出去、个人走不出去的现象,转移扶贫困难。

2.2.3 特色产业发展缓慢 虽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按照“两域”的产业发展思路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但由于人口稀少、消费能力有限、交通不便等原因,现有的产业基础薄弱,还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链条效应还不能充分释放,无法有效发挥产业规模效益,产业集聚难、发展对接难。

2.2.4 生态区位限制较多 班玛县大部分区域位于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不少投资项目因为土地征用不符合保护区规定而无法实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

全县第一产业基础脆弱,返贫率高。无任何工业产业,税收等收入来源十分单一。第三产业由于人口有限,消费水平十分低下。县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年财政收入仅2 000余万元,在发展扶贫产业,开展帮扶方面财力缺乏。

2.3 已取得成效的脱贫攻坚措施

2.3.1 特色产业脱贫 三年内(2016-2018年)共计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涉农资金、上海援建资金等12.37亿元,以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统筹实施了生态畜牧养殖业、温棚蔬菜种植业、藏茶加工销售业等立足地区实际和优势的扶贫惠民产业,产出分红资金332万余元,带动全县1 831户7 40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 812元,人均增收448元。

2.3.2 资产受益脱贫 针对产业选择困难的贫困户,按照“政府引导、个人自愿、抱团取暖、脱贫越线”的资产受益新举措,将5 149人的到户产业资金3 295.37万元集中捆绑使用,整体回购县城格萨尔大厦6至9层,实施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酒店开发,半年上缴效益分红资金164.77万元,带动1 217户5 149名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 353元,人均增收320元。

2.3.3 低保兜底保脱贫 对符合条件的503户1 808名贫困对象,实施政府兜底保障,为保证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均等享受到政策扶持,在政策兜底的基础上,将金色产业园效益作为兜底户补齐收入的扶持项目,落实了政策兜底和产业扶持“两张网”保障措施。使兜底户每人在享受3 600元兜底金的基础上,同时得到藏茶产业园人均414元的分红资金,兜底户人均年增收达到4 014元。

3 班玛县深度贫困人员脱贫攻坚策略

针对生态区位极端重要、脱贫攻坚思路单一、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小、产业效益不高、后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班玛县深度贫困攻坚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或问题,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永久性脱贫致富。

3.1 生态管护扶贫

充分利用国家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湿地保护、三江源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中的优惠政策,在生态护林员聘用中向贫困户倾斜,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公开、公平、择优、适当”原则,与扶贫部门紧密合作,精准识别,将符合条件、有责任心、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生态管护员范畴,签订管护合同,按期发放工资进行扶持。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管护,一方面可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另一方面也可增强生态管护意识,对党中央的这一优惠政策普遍产生了感恩心态,对社会稳定产生积极影响。以班玛县为例,全县生态护林员、湿地管护员人数共1 544名,其中贫困人口1 080名,每年可为精准扶贫户增收1 947万元,按照人均年收入4 000元的脱贫标准计算,可带动约4 500人实现脱贫,约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6%。

生态管护员在完成护林防火、保护野生动植物等基本任务的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还可在维护社会稳定、调解矛盾纠纷、收集情报信息、宣传惠民政策、清理乡村卫生等八个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这也是缓解深度贫困地区基层干部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绿色产业扶贫

班玛县地处青藏高原,最大的特色是森林资源丰富,最大的优势是丰富的林下产品,经过多方调查研究,结合藏族同胞长期以分布在当地海拔3 200~3 500 m的野生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为原料代替茶叶饮用的习惯,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此为原料生产茶叶的林下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并将之命名为“藏雪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藏雪茶产业链初步形成,当地农牧民通过土地入股、参与人工栽植、人工采摘、企业分红等模式实现了致富增收。

另外,依托当地林下野生菌类种类繁多的优势,扶持成立了野生菌类专业合作社、羊肚菌培育专业合作社等,都将或者已经为贫困群众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经验,通过成立藏雪茶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由林业部门提供茶苗,免费为群众栽植藏雪茶,打造优质藏雪茶茶园,预计达到生产期后每公顷收入可达4.5万~7.5万元。在每年的茶园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由林业部门按照栽植株数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据统计,2018年参与藏雪茶栽植的贫困人口达4 700人次,林业部门支付给贫困户劳务费多达437万元。每年春秋两季,藏雪茶公司通过收购茶叶为贫困群众增收。据统计,3年来藏雪茶公司共收购藏雪茶鲜叶20 t,加工各类茶叶产品7 t,支付给贫困户收购款达200万元,受益贫困群众1 500户,平均每户增收约1 300余元。另外,藏雪茶企业根据当年盈利状况和农牧民的入股情况,还年终一次性给贫困群众分红,2018年分红资金达到100万元,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双赢”。

3.3 林业务工扶贫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全县各类生态建设任务越来越大,林业部门抓住机遇,多措并举,为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在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国土绿化三年提速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拓展建设思路,创新实施手段,通过吸收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如建设整地、苗木栽植、森林抚育管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并支付劳务工资等措施,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实现农牧民增收、生态增绿。2017-2018年,全县通过在人工造林、抚育管护等工作中聘用贫困户发放劳务费用模式,共发放劳务工资900余万元,受益贫困人口多达5700人次。

3.4 森林旅游扶贫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原始森林资源、全省唯一的红色资源、极富特色的金色资源,进一步健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衔接机制,积极促进生态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积极打造“高原森林城镇”,申请建立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等项目,申请专项资金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贫困户,培育壮大一批“藏家乐”“林家乐”等特色民宿[4]服务,使生态旅游成为班玛县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新来源。林业部门三年来共投入资金375万元扶持“藏家乐”15户,户均年均收入6 000余元,在改善农牧民自身居住条件的同时,有效增加了家庭收入。

3.5 产品消费扶贫

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4]。克服交通、地域、物流限制,构建、拓宽畅通的产品流通渠道,把发达地区的消费需求与贫困地区的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销售有效联通起来,是发动社会力量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是通过组织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参与各类贸易洽谈会、招商引资座谈会、特色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突出产品特色宣传,大力推介特色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以班玛县为例,通过联系藏雪茶系列产品参加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东北亚)森林博览会并双获“金奖”,藏雪茶的知名度得到有效提升,产品销售在2018年首次突破300万元。

二是结合村集体经济破零行动,成立各类特色专业合作社,在增加产品数量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在沿海等发达城市设立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专卖店,在提供特色产品体验的基础上,扩大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同时鼓励对口帮扶单位通过消费特色农产品以达到帮扶目的。班玛县藏雪茶先后分别在西宁、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设立专卖店,取得了年度销售额增加60%的可喜成绩。

四是依托“互联网+”模式,与国内外著名电商合作,建立完整的网络销售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策略,扩大产品销售额,为贫困地区农牧民增加收入。

五是依托贫困地区的红色资源、森林资源,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单位通过开展红色教育等方式参与贫困地区各类消费。鼓励个人通过购买旅游产品等形式,开展原始森林生态旅游、民族风情特色游等,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以班玛县为例,依托红军沟“青海省红军长征唯一途径地”这一红色资源,2018年通过邀请社会各界参加“听一堂党课、走一遍长征路、吃一次红军饭”“不忘初心”党员教育实践活动等,首次实现了3万人次共3 100万元的酒店、餐饮收入。

通过以上途径,在不破坏任何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有效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增收,有效增加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劳多得、专业合作社按股分红等分配机制的正确引导,彻底改变当地农牧民多年养成的“等、靠、要”等懒散生活习惯,有效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5],劳动致富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从“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使贫困群众真正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不甘贫穷的思想。

猜你喜欢

管护贫困地区全县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