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宫外孕患者中的应用

2019-02-13李文飞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宫外孕个性化护理人员

李文飞

(滨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500)

宫外孕为临床妇产科常见急腹症疾病,伴随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宫内节育器的广泛应用以及性观念行为的逐步开放,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同时宫外孕的发生率亦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宫外孕发病时,患者常出现腹部的剧烈疼痛感,疾病患病急骤,进展快,加之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干预措施,患者内心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感[2]。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应用,将患者放置在临床治护的首位,帮助患者缓解生理性疾病的同时,充分满足患者的心理性需求,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治护环境[3]。本次研究抽选我院接诊40例宫外孕患者,随机分组对照比较,探究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诊40例宫外孕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对照组患者20例,年龄21~34岁,平均(26.46±2.10)岁;观察组患者20例,年龄20~35岁,平均(26.43±2.10)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遵循医学伦理学规范开展,已经征得所有入选患者的同意。患者疾病均明确诊断,排除治疗依从性极差者,排除研究过程中脱落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性的宫外孕护理。常规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宣教,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做好术前禁饮禁食准备,术后常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遵医嘱给予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1.2.1 多元化健康宣教,提升患者认知

患者入院后,除外常规的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掌握程度。针对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认知水平等,对患者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图文健康知识宣教以及视频讲解等多元化形式,向患者展示认知误区、宫外孕相关知识、健康性行为知识以及宫外孕规避常识等,让患者对自身疾病充分了解。同时向患者充分讲解诊疗流程,提醒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加强患者对临床诊疗的依从性。

1.2.2 强化心理沟通,缓解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语言沟通交流等形式初步了解患者的内心心理状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压力者,可由专业的心理师进行评估诊断。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患者疏导内心压力,调节情绪。必要时可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诊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表达对于患者的尊重,帮助患者放下内心芥蒂,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1.2.3 强化预后护理干预,提升预后疗效

对于治疗后宫外孕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常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主诊医师处理。治疗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给患者讲解过往有效治疗案例,帮助患者提升信心,积极配合康复。对于存在术后疼痛、排气不畅等不适感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关心以及支持。采取播放音乐、看报纸、播放视频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促进恢复。

1.3 观察指标

(1)护理前后生活质量[4]:采取GQOL-74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共计评价其躯体、心理、物质以及社会等四大维度指标。量表得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2)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5,6]: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量表得分与患者心理状态呈负相关;(3)护理满意度:采取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获取的数据均统一录入到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护理前,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焦虑及抑郁状态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状态评分以及抑郁状态评分均与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组间生活质量对比

表1 组间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物质 社会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20) 75.75±2.18 88.05±2.74 70.38±1.37 85.84±3.74 74.74±2.47 87.40±2.47 70.05±3.52 87.50±2.10对照组(n=20) 75.83±2.42 82.52±4.17 70.23±2.03 77.03±2.97 75.03±2.10 79.92±2.46 70.42±3.28 76.45±3.11 t 0.526 9.461 0.835 10.485 0.748 9.600 0.528 10.49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对比

表2 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对比

组别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20) 57.85±3.52 33.64±2.75 59.64±4.35 33.54±3.13对照组(n=20) 57.84±3.17 44.89±2.65 59.57±4.22 47.59±2.19 t 0.472 9.695 0.643 10.238 P>0.05 <0.05 >0.05 <0.05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宫外孕临床又称之为异位妊娠,属于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类型之一,患者受精卵形成后,于子宫以外的位置着床并不断生长发育。近年来伴随性开放程度的提高,宫外孕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7]。宫外孕常规呈现突发性,患者突然发病,出现腹部的严重疼痛感,如孕囊破裂出血,极易诱发患者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8]。因此,对于宫外孕患者需要及时实施临床诊治。受到疾病急骤性的影响,以及患者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患者多对于手术治疗存在顾虑性。另外,加上手术治疗干预诱发患者生理性以及心理性的应激,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治康复具有一定的阻碍性。因此,给予患者有效诊疗的同时,需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提升生理性以及心理性的舒适度[9]。

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人们对于自身保护意识的提升,医疗诊疗护理过程中,对于患者心理性感受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秉承着以患者为本的基本理念,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自尊以及隐私,整体由围绕疾病开展护理转化为围绕患者开展护理。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充分做到了,因人施护,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护理风险性,提升了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性的护理舒适感[10,11]。

本次研究显示,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患者,其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情绪明显缓解,患者对于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满意度极高。

综上所述,对于宫外孕患者,临床中应重点推广应用个性化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缓解内心压力,获取舒适的临床诊疗体验。

猜你喜欢

宫外孕个性化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怎样预防宫外孕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腹腔镜治疗宫外孕的护理体会
宫外孕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同桌宝贝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