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2019-02-12季呈

科学与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学培养语文

季呈

摘要: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是由浅入深、有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感悟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与培养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阅读,从而对作品、事物、生活有所感触、领悟,学习欲望、灵感与激情都得到激发。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本文拟从加强阅读,在初读引思、重读深化、品词析句、角色转换中深化感悟。通过教师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实践体验,把生活带进课堂,同时引导小学生感悟生活,使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悟能力;培养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我们认为,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课堂上的感悟是多方面的,有思想的、内容的、人文的、情感的、独自体验的、师生合作的等等。本文通过对感悟的概念、作用及小学生感悟特点分析,试图建构关于“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感悟能力培养”的一个认识框架,供广大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感悟能力教学时参考。

一、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阅读

1 初读引思

面对文本,师生首先要能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感受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走近《少年王冕》,体会他从小体谅母亲、孝敬母亲的特点……自主地领悟作品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而不完全依賴教参。触摸语言的温度,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或喜怒哀乐,或冷暖褒贬。感受文本,就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语言的温度。读文本,就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一同经历,一同欣赏,一同陶醉,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 重读深化

重读深化即重视朗读,深化感悟。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的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等。发挥教材,知道学生学习语言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反复读,熟读成诵,把无声的的书面言语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言语,把不熟悉的言语转化成熟悉的言语,深入体会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领会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深化感悟。如一位教师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漓江之水“静”、“清”、“绿”和桂林之山“奇”、“秀”、“险”的重点段落,正确处理朗读中的停顿、重音,注意高昂、舒缓、婉转、急速等不同语气的变化,学生不知不觉的被那优美的语言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犹如游客在优美畅想中遨游,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姿,并且熟读成诵,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使之深化,获得新的感悟。

3 品词析句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一直坚信:‘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阅读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教师在感受文本之后,需要回归教师的角色,把文本当做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借助形象显化语文,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学习《草帽计》一文,抓住“镇定自若”进行思考:“镇定自若”什么意思?在文中体现出贺龙同志心里怎样的变化?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即引导学生体会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领会其表达效果。如《白鹭》一文中,“钓”字表现了白鹭的娴静与悠然。如《黄鹤楼送别》中“凝视”的换词比较,体会诗人李白对友人离去的无限依恋之情。而如果教师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碰一下教材,就根本发现不了文本中隐含着的机要点、关键处,又怎么能这样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驾驭文本、组织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研读文本,以达到提高小学生感悟能力的目的。

4 角色转换

在研读文本的同时,教师可采取转换角色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有时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样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已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可这样设计:让学生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跟随晏子出使楚国,去见识见识春秋末期那变幻莫测而又扣人心弦的外交风云。并要求小记者能够听出晏子与楚王谈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思想;要善于提问。引导学生站在记者的角度思考:一路跟随晏子左右,他的哪些方面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听出晏子哪些话是话中有话?让小记者质疑。教师有意让学生通过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媒体操作方法的交互作用,颠倒时空,把自已融人课文情景,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新建角色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阅读教学过程,相信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新感悟。

语文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如果能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来,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的小事,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应该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细腻的心去寻觅生活的真、善、美,去挖掘生活的智慧和哲理。

猜你喜欢

小学培养语文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