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3例犬后躯瘫痪

2019-02-12

兽医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后肢百会穴患犬

杭 俊

(扬州市犬只留检所,江苏扬州 225000)

瘫痪是指骨骼肌随意运动能力减弱或丧失,也称麻痹。是多种疾病损伤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症状。犬后躯瘫痪病例在近几年的临床诊疗中较常见。笔者在单位遇到犬后躯瘫痪病例3例,通过穴位注射疗法、电针疗法、按摩疗法等方法治疗,其中2例患病动物已能正常行走,现将治疗过程总结如下:

1 发病情况

3例患犬中公犬2例,母犬1例,年龄均在5岁以上,3例患犬均为京巴犬,均为突然发病,没有任何征兆,少数病例在发病前有不敢跳跃、不爱运动的表现。常见突然发病,患犬不愿站立、行走,后肢无力,背部拱起,强行驱赶时走路不稳,左右摇摆,两三步后即摔倒(病例2,3)。后肢不能支撑站立,拖拽前进,人为强行将后肢扶起,也不能站立(病例1)。体温检查正常(病例1,3)或略偏高(病例2体温在38.9~39.2℃之间)。腹围增大,触之坚硬有积粪(病例1,2)。触诊腰荐部肌肉紧张,有疼痛反应(病例2,3),严重时针刺腰荐部及后肢只有轻微反应或无疼痛发应(病例1)。

2 诊断

通过临床表现及经X线片检查,腰荐部脊椎、间隙、椎间盘未见明显异常(病例2,3),初步判断是急性风湿症。X线片显示椎间隙变窄(其中第六腰椎与第七腰椎间隙变窄如病例1),判断为是由于椎间盘疾病引起。

3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消炎、镇痛、营养神经。

3.1 穴位注射治疗法

强的松龙注射液,百会穴注射,1~2ml/次,每2d/次,连用三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一周。维生素B1及B12注射液,两侧环跳穴各注射0.5~1ml/次,每2d/次,连用三次为一个疗程。维生素B1注射液0.5~1ml,硝酸士的宁0.5~0.8mg,强的松龙注射液1~2ml,以上各药混合后一次注入百会穴,隔日一次,连用五次为一疗程。

3.2 电针疗法

KWD-808Ⅱ型电疗仪每天电疗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每穴电疗持续的时间为30min。电疗所选穴位为百会穴、悬枢穴、后三里穴、环跳穴,每次选其中的2~4个穴位进行电疗,所用电流强度为4.5~8V,一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d。

3.3 白针疗法

所用的针具为人用毫针,针灸的穴位为百会穴、后三里穴、环跳穴、中付穴、解溪穴、后跟穴。留针时间为15min,每天一次,连用一周为一个疗程。

3.4 按摩疗法

对患犬的后肢进行推揉,动作由轻到重,每一部位持续时间为30~60min,每天1~2次。用手捏压六缝、后滴水两穴,每天一次,每穴捏压10次,连用一周为一个疗程。

3.5 促进排粪

畜禽口服补液盐水灌肠,灌出直肠的粪球,每两天一次。用开塞露(人用)直接推入直肠,每3d/次。

3.6 水疗

将患犬的后肢浸没在37~50℃温水中,水位至患犬胸腰部为宜,迫使患犬做生理性的反射活动。每天一次,每次1h,一周为一个疗程。

4 治疗效果

病例1:未配合使用电针治疗期间效果不明显,使用电针治疗两天后,已能走20多m,能从笼中跳出,背部变软。连用五天后已能走路,偶有摔倒现象。建议回家进行按摩治疗,一周后来院复诊已行走自如。

病例2:连续针灸治疗一周后拱背现象减轻,后肢走路略有摇摆。经一周水疗后已能行走自如。

病例3:经一周治疗后,当有苍蝇叮咬后肢时,有缩腿反射现象,经两周治疗后后肢有用力的欲望,但仍无法站立,又经两周治疗后症状无好转,放弃治疗。

5 小结与讨论

通过了解得知,有些病犬有长期睡大理石的习惯(病例3,4),动物长期卧在冰凉的大理石上容易受寒,会引发椎间盘的破裂。正常动物椎间盘内粘多糖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破裂的椎间盘内粘多糖明显减少,透明质酸也减少,从而使纤维环容易发生断裂,纤维会变粗或钙化。一些钙化物会压迫到神经而引起后肢瘫痪。

对于一些椎间盘疾病和风湿症引起的后躯瘫痪病例我们一般采用穴位注射疗法。这种通过针刺和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可减少药物的用量,又可延长穴位刺激作用,缩短治疗过程。但是穴位注射疗法不宜使用刺激性过强的中西药物。有些患犬注射后局部会有轻度的肿胀和疼痛,一般经一天左右即自行消退。此外,采用穴位注射疗法不宜长期连续使用,长期对某一穴位进行药物刺激会使该穴位变得僵硬,停用后会恢复。对于一些通过保守治疗无效的动物,只能通过手术治疗。但在宠物临床治疗中,由于手术风险大,花费大,术后护理难度高,所以手术治疗至今还没有被广泛运用。

猜你喜欢

后肢百会穴患犬
犬多发性神经炎的诊疗1例
犬头低位后肢去负荷模拟失重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犬慢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观察
奔跑杀手短面熊
一例犬先天性枕骨大孔发育不良的诊疗与体会
狗反复发烧后引起后肢瘫痪的诊治及体会
犬病治疗的输液疗法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脊髓损伤恒河猴后肢三维步态数据处理软件包的设计和实现
一穴解决“路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