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9-02-12陈坤海

兽医导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蛔虫病蛔虫虫体

陈坤海

(柳城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柳城 545200)

猪蛔虫病对生猪的生长速度产生很大的影响,直接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猪蛔虫的预防与控制对提高养猪经济有着积极的意义。

1 症状

本病因感染活性虫卵的数量不同、饲养管理水平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一般感染1周后逐渐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症见发病畜间歇性咳嗽,呼吸较为频数,并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在继发(并发)感染控制有效且营养状况良好的条件下,本病致死率不算高。病畜机体呈渐进式消瘦、脱水及贫血,被毛粗乱,可视粘膜黄染,重症病例有时可见粪便中含有成虫、由慧聪活体或卵囊,常伴湿热下痢或不同程度腹泻,低龄仔猪感染本病症状最为明显且致死率最高,中大猪则具有一定抵抗率且较少死亡,但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2 病理变化

病灶部位较集中于肝、肺及小肠,肝表面可见灰白色或灰黄色网状病灶(俗称“乳斑肝”);少数病例可见虫体侵损肺部组织,引起炎性水肿及出血;小肠内腔症状最明显、损伤最严重,可见内容多量虫体,肠黏膜严重水肿、溃疡、糜烂、充血及出血,虫体聚集数量过多时甚至可引起肠道阻塞及肠穿孔;偶见虫体进入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

3 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包括:突然出现连续或间歇性咳嗽,可视黏膜黄染,采食量基本正常或稍有衰减,虽然正常进食但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渐进式消瘦及贫血,被毛粗乱,湿热下痢、血痢或轻度至中度腹泻,粪便检查有时可见活性虫体或卵囊。此外,还可采集发病畜粪便以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若发现大量虫卵即可确诊之,低龄仔猪感染蛔虫显症多以肺炎夹带湿热下痢为主,临床上常用贝尔曼法分离肺组织中的幼虫来加以判定。具体鉴定方法:①采集少许(1~2g)新鲜粪便作直接涂片镜检检查虫卵,若1h粪便中虫卵数量大于1000个时,即可判定为本病;②将400g食盐溶解于1L热水中待冷却备用,取10g粪便加入100ml饱和盐水中摇匀为混悬液,再以60目铜筛过滤,将滤液注入容器中静置沉淀30~40min,一般可见虫卵浮于水面,也可蘸取少许混悬液置于高倍油镜下观察,只要发现典型的蛔虫卵群体即可确诊之。

4 综合防治

4.1 预防控制

散养户、多批次投养生猪的规模猪场是重点防范对象,主要是抓好生物安全防范、体内净化(驱虫)和外环境灭源控制,具体预防控制措施:①自繁自养猪场、多批次投养猪场要严格遵循“全进全出”经营管理制度,养殖期末把所有猪全出处理后,要将猪场(舍)内粪污、垫料等清除干净并作无害化处置,整场冲洗保洁之后消毒3次以上,最好休养3~6月以上,以确保多量活体幼虫及虫卵被灭活;外购商品仔猪进行养殖,要经四诊检查争取早期劣汰感染蛔虫病的阳性个体,原则上要禁止随意进猪或将不同来源、品种及日龄的猪随意并群饲养。②猪舍内小环境控制是关键,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设计及生猪调教管理,尽量使猪群与粪污(污染源)分离,同时要注意防止饮食源被污染是降低蛔虫感染风险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做到妥善保管猪饲料,严防鼠类等其他动物或人为的污染到饲料源,猪用饮水要经检测确定符合安全饮水标准。③春末、秋初是猪蛔虫病高发时间节点,所以规模猪场每年春秋两季至少要主动开展整群驱虫1~2次;夏季久雨放晴是猪蛔虫病发病高峰期,建议规模猪场坚持定期消毒(带猪消毒),并彻底清除猪舍内粪污及垫料等污染物并作生物热腐熟等无害化处置,重点是将养殖环境中的虫体、虫卵、节片活体有效抑杀,一般采用石灰澄清液或3%来苏尔液喷施消毒效果较佳,对于猪舍墙壁、窗栏、运输车辆及所用工具等,采用杀灭菊酯作喷施消毒灭源效果较好。④养殖过程,对于2~6月龄的高度易感猪群要定期开展虫情监测,若发现零星虫情立即启动驱虫程序,整群投喂左旋咪唑或抗蠕敏2~3剂(间隔7d),同时妥善处置发病舍内的粪污及垫料等污染物(无害化处置)。

4.2 治疗

当前猪场可供选择的抗蛔虫制剂包括丙硫咪唑、左旋咪唑、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笔者结合实践认为对症控制首选高纯度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其对猪的多种体内外寄生虫都表现高度敏感,相对较为广谱高效,参考使用量为: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0.2~0.3mg/kg、丙硫咪唑20mg/kg、左旋咪唑10mg/kg,拌料内服,1剂/d,必要时间隔一周左右再重复用药1次。实践中,低龄仔猪感染蛔虫有时会夹带肺炎症状,在驱虫的同时还需要控制呼吸道继发感染,笔者建议配合使用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内服治疗效果颇佳。

猜你喜欢

蛔虫病蛔虫虫体
马副蛔虫的中草药防治试验研究
湖南省长沙市野猪源蛔虫分子鉴定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猪蛔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猪蛔虫病继发链球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秋季养猪谨防猪蛔虫病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