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腹泻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法研究

2019-02-12刘杰标莫静华韦喜梅黎剑威

兽医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埃希菌沙门氏菌

徐 勒 刘杰标 陈 霞 谢 婷 莫静华 韦 瑛 韦喜梅 黎剑威

(河池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河池 547000)

仔猪腹泻主要集中于12月~次年2月天气转冷时候。仔猪一旦感染出现腹泻症状后,2~4d内将出现大量死亡,哺乳仔猪病死率较高。临床上主要以严重腹泻(粪便呈黄色和白色、恶臭、水样);脱水;小肠充满气体,管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等为特征。产猪仔时,对猪群饲养管理、猪仔接生护理和疫病防控方面工作不认真负责,就容易引起仔猪大批量的发病,还容易引起疫情的传播,从而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仔猪腹泻在世界上仍然流行,依靠常规方法确诊病原难度很大,所以在防制方面工作很是被动。为了把仔猪腹泻的病原弄清楚,作者对该病病原做了很大的研究工作,收集国内外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细菌、病毒的研究症状和治疗防治方法进行全方位综述,希望能为引起仔猪腹泻原因和寻找到新的方法减少或替代抗生素在治疗方面提供参考。

1 细菌

引起仔猪腹泻的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E.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及一些其他细菌。

1.1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E.coli)感染也称大肠杆菌病,常发生于幼龄动物,包括大肠杆菌病原性菌株引起肠道大肠杆菌病和由大肠杆菌菌血症菌株引起的全身性大肠杆菌病两种形式。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大肠埃希菌。通过其他致病菌和基因重组发生水平转移,特别是已获得毒力基因的大肠埃希菌菌株能在人和动物间引起大范围的肠道或肠道外感染。大肠埃希菌通常情况下并不致病,是动物肠道内的正常共生菌。当动物自身免疫力降低或者细菌移位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时,畜主就容易引起感染。亦有报道:在猪和牛,肠道外大肠埃希菌能引起新生幼畜败血症死亡。

1.2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Salmonella)也容易引起仔猪腹泻,是人畜共患病,容易导致两种疾病:一种是急性肠胃炎。另一种是伤寒。仔猪沙门氏菌病通常称为仔猪副伤寒,引起2~4月龄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菌为猪霍乱和鼠伤寒沙门菌。此病无季节性,气候骤变,温度变化较大,猪舍拥挤,潮湿,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不良,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容易引发本病。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腹疼,粪便为黄绿色水样。沙门氏菌致病因子有菌毛、外膜蛋白、荚膜、脂多糖和肠毒素。肠毒素具有强毒性,沙门氏菌主要致病因子位于其染色体内和质粒毒力基因,染色体毒力基因包括位于SPI1上的inv、hil、org、spt、spa、sip、iag、iac、prg、sic等,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毒力基因位于SPI2上的ssa、ssr、ssc、sse等,在吞噬细胞核上皮细胞内复制的相关基因位于SPI3上的mgtCB等基因,位于SPI4上的SiiE等基因,位于SPI5上的sop、sig、pip等编码参与肠粘膜液体分泌和炎症反应相关蛋白基因。质粒毒力基因包括spv基因、菌毛操纵子Pef基因等。Spv基因主要包含有5个相关基因spvA、spvB、spvC、spvD、spvR,与细菌血清抗性、粘附与定居有关。

2 病毒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rotavirus,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及一些其他病毒。

2.1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是容易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世界各地都有该病流行,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病原学方面:轮状病毒(Rotavirus)PORV由11个股RNA片段组成,有双层衣壳。病毒与同科其他成员无抗原关系。轮状病毒分为A、B、C、D、E、F共6个群,A群又分为两个亚群(亚群I和亚群II)。A、B、C、E群为猪群病毒,病毒再感染细胞中既能合成结构蛋白(VP1、VP2、VP3、VP4、VP5、VP6、VP7),也能合成非结构蛋白(NS1-4),这些蛋白为单个基因组片段产物。VP1、VP2、VP3及CP6是核心及内衣壳蛋白,VP2是病毒子中含量最大的结构蛋白,也是唯一一个拥有核酸结构活性的结构蛋白,VP3在RNA复制中起一定作用,VP6与多聚酶活性有关,但又不直接参与转录,具有轮状病毒的群特异抗原,也有亚群特异性。VP4与非多聚酶活性有关,但又不直接参与转录,具有轮状病毒的群特异抗原,也有亚群特异性。VP4是非糖基化的外壳蛋白,有血凝素作用,能抑制病毒在组织培养细胞中生长,但在胰酶作用下可裂解成VP5和VP8,从而提高病毒的感染性。

2.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猪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性,以腹泻、呕吐、脱水和对哺乳仔猪高死性为主要特征。1978年首次报道于比利时和英国,1984年证实该病在我国存在。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近几年来仔猪流行性腹泻已席卷全国大部分省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PEDV主要基因编码4种结构蛋白:S基因编码纤突蛋白(Spike,s)、E基因编码小包膜蛋白(Envelop,E)、M基因编码膜蛋白(Membrane,M)、N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N)。根据其他冠状病毒S蛋白序列可以将PEDV S蛋白人为划分为S1区(1~789位氨基酸)和S2区(790~1383位氨基酸),S1区包含病毒主要中和表达和受体结合域,与病毒抗原性和吸附入侵密切相关。S2区作为S蛋白穿膜部分,序列相对稳定,在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融合活性也决定着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对细胞的侵染能力。

3 其他病毒和病因

传统猪场流行腹泻多呈现一次性发病,新型仔猪腹泻病多呈反复流行。新型仔猪腹泻的病因复杂,还包括流行性腹泻病毒(PERV)变异株、耐药大肠杆菌、免疫抑制因素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博卡病毒(PBov)、杯状病毒(PECV)、Kobu病毒和圆环病毒(PCV)等其他病毒。

4 治疗预防腹泻病方法研究

4.1 蟾蜍注射液

蟾蜍是蟾蜍科动物中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的干燥分泌物,活性成分主要有甾体化合物、吲哚系生物碱等,具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的功能。乙醇提取的蟾蜍具有体外抑菌能力,还能与多种抗菌药产生协同抑菌作用。国内有研究:蟾蜍注射液中、高剂量对猪自然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仔猪白痢)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3%、87.9%,穿心莲注射液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7%,使用中、高剂量的蟾蜍注射液,对治疗自然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仔猪白痢)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推荐的剂量为0.2mg/kg,肌肉注射,2次/d,连用3d为宜。

4.2 益生菌

研究报道:大肠杆菌K88通过鞭毛吸附于肠道上皮细胞,产生积累肠毒素损伤肠道上皮细胞,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缓解上皮细胞的损伤可有效减少仔猪腹泻,而益生菌作为活菌制剂相比传统的抗生素和疫苗的制剂方面具有调节体内菌群结构、促进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等优势,益生菌可以作为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

4.3 卵黄免疫球蛋白

卵黄球蛋白是禽类经特异性抗原刺激由B淋巴细胞产生并移行至卵黄中的特异性抗体。由于种系发生学距离的优势,禽类更适合生产性针对性对哺乳动物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抗体,而且对肠道正常菌群无副作用,避免了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国内的彭娇,徐丁等利用两种混合型卵黄免疫球蛋白粉产品,含ETEC及PEDV和TGEV等仔猪腹泻病原的高免多价卵黄免疫球蛋白,人工攻毒的方法防治猪场常见腹泻病,结果表明I型混合型卵黄球蛋白粉用于日粮中,有效的降低仔猪的腹泻死亡率。II型产品按照1:3比例混合葡萄糖水灌服治疗严重腹泻病的仔猪,经5d治疗后腹泻基本痊愈,仔猪存活率提高84~88%,效果明显。采用卵黄免疫球蛋白粉I型做疾病防控,采用卵黄免疫球蛋白粉II型做紧急治疗是比较推荐的方法。

5 展望

由于病原的地域差异和混合感染等因素影响,常常会给临床诊断和疾病防控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对该病病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也生产了相关疫苗来防控此病,但是并不能完全根除。仔猪腹泻的主要细菌病原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和沙门氏菌,主要病毒为轮状病毒(R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如何研究出快速诊断流行菌株和控制病原菌间的混合感染的方法,是未来工作的热点。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埃希菌沙门氏菌
2018年-2020年凉山彝族地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鱼粉中沙门氏菌杀灭方法的研究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
2017年至2020年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美国多个州大肠埃希菌感染暴发即将结束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52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