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动物的应激反应和防治措施

2019-02-12

兽医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圈养饲养员肌肉注射

李 雁 苏 凯

(太原动物园,山西太原 030009)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狩猎者们正在追逐一头长颈鹿,当绳索套住长颈鹿,人们正准备将它装进笼子时,长颈鹿挣扎未果,突然倒地死亡。

一只丹顶鹤脚掌磨破溃烂,正当饲养员将其保定,兽医工作者准备为其治疗时,丹顶鹤的头缓缓垂下,当场死亡……

以上的情况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诊断结果如出一辙:死于应激反应。以下就介绍一下应激反应的治疗与防治。

1 应激反应的概念

应激(stress)一词最早是由加拿大心理医生汉斯·塞利提出的,他发现动物在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作用时,会产生多器官功能紊乱,这些外界的刺激因素被称之为应激原。从动物饲养管理的角度讲,应激可以描述为:动物为了克服周围环境和饲养管理的不当行为所做出的反应的过程,因此又称为“全身适应性综合征”(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 GAS)。

应激原的范围很广泛,在动物饲养管理领域主要有物理性应激因子(气温过高或过低、噪音过大、强光照或完全黑暗等);饲养管理应激因子(饥饿或过饱、饲料突然变更、饲养员更换频繁、饲养密度过大等);心理性应激因子(发情期争斗、母子分离、种群中地位低下等);运输型应激因子(装卸和运输时受到惊吓,途中颠簸、空间狭小挤压和束缚、呼吸憋闷等)以及兽医预防治疗性因子(免疫和治疗等)。

2 应激反应的病理变化

野生动物因为其长期在野外生存,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往往较强,而圈养动物长期受到人类的保护,习惯于享受安逸的生活、享用充足的饲料及饮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差,这就容易造成圈养动物病理性应激反应发生。

2013年,我园新进的一头非洲象,由于长途运输,路途颠簸,导致腹部皮下水肿明显,经过消炎、利尿等治疗手段,小象很快恢复健康,与饲养员建立友善关系;2014年,由于园外燃放烟花爆竹,受到惊吓,我园豹馆的金钱豹集体拒食,在次日下午陆续恢复正常;同年,由于园外施工噪音过大,我园一只马来熊突然倒地不起、呼吸困难并伴随可视粘膜发绀,经过治疗也转危为安。

另据报道,灵长类动物例如:黑猩猩、猕猴,狒狒,在母子分离(断奶)后单独饲养容易出现蜷缩角落、孤独、抑郁、自残手足等行为。猕猴在群体中被攻击后会表现出惊恐、胆怯和焦虑的行为。

应激反应常见的病理变化有:消化道出血、溃疡,瘫痪,心脏充血,肺水肿及出血,脑水肿及出血等。这些病征往往给我们带来较大的治疗难度,因为应激因子会叠加,前应激原的反应会随着后应激原的递进而产生叠加,造成机体病症进一步恶化,同时有些慢性的应激反应造成抵抗力降低、防御机能减弱,有些病症如:胃肠溃疡、神经官能症等很难及时发现和彻底根治。

3 应激反应的防控措施

首先,要树立动物福利的观念,对于圈养动物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利用动物习性和条件反射能力加以诱导训练,建立亲和的关心,要让动物的日常生活行为变得有规律。

其次,加强饲料营养调控,使用抗应激类添加剂,在夏季,应该提高饲料日粮能量浓度,降低蛋白质水平并及时补充电解质;冬季注意添加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在装卸动物和运输时,合理使用麻醉制剂,如舒泰、复方氯胺酮、盐酸埃托菲等。

4 对应激反应动物的治疗

一般的应激反应会在去除应激原的36h内自愈,无须治疗。对于比较严重的应激反应则需治疗:

(1)全身反应型:应进行退热和抗菌消炎的治疗,主要肌肉注射安痛定、地塞米松磷酸钠、抗菌素等药物,每天2次,连续3d。必要时注射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

(2)局部胀肿型:肿胀部位用热毛巾进行热敷10~15 d,肿胀部位可转小或消失。

(3)流产型:出现流产症状应用黄体酮等保胎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早期有一定效果。

(4)过敏型:对于严重反应的哺乳动物可肌肉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磷酸钠等并结合对症治疗。对已休克的动物除迅速注射上述药物外,还要迅速针刺耳尖、尾根和蹄部,放血少许。将去甲肾上腺素2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

5 结语

综上所述,应激反应在圈养野生动物中较为常见,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应激进行监测与管理,尽最大可能减弱应激的负面影响,才能给动物撑起这把动物福利的“保护伞”。

猜你喜欢

圈养饲养员肌肉注射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快乐的饲养员
熊猫饲养员:我给“滚滚”当“奶妈”
情系熊猫,一个饲养员的独白
圈养在心中的狼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
肌肉注射给药致臀部大出血1例
腹腔镜术后肌肉注射天花粉蛋白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72例
西红花苷-1经大鼠肌肉注射的体内药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