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赢脱贫攻坚战 奋战全面小康社会
——以四川省古蔺县为例

2019-02-12邵文静牛朋利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古蔺县共同富裕小康社会

邵文静,牛朋利

(1.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2.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时代之“新”体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社会矛盾,迈向新的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正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然而,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我国还存在大片的贫困地区和相当规模的贫困人口,贫富差距依然悬殊。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1 为什么要扶贫: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以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指出,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可以说,这种不平衡反映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群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全面建成惠及13亿多人民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亟需消除不平衡发展的矛盾,把扶贫开发工作引向深入。

扶贫开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现如今,我国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但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但同时,自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趋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健全,这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扶贫开发是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突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全面小康和第1个百年目标,所有农村人口脱贫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指标。他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同时还存在着几千万人口生活在贫困标准线以下。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会影响到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扶贫开发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持续战。扶贫开发事关中国共产党的前途与命运、事关全国人民的期盼与幸福、事关国家全局的发展与稳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党坚持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2 如何扶贫:扶贫思想的演进发展理路

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为中国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奋斗着,努力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历来重视脱贫工作,并对此作出了深刻的论述。

2.1 邓小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邓小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围绕“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2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的,为我国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的大多数地区都非常贫困。面对这一现实,邓小平意识到党和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尽快发展经济,扭转中国贫困的局面。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主要方面。”[2]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一旦停滞,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无从谈起,革命就是没有任何作用的。”[2]事实上,任何革命就是为了将生产力在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关乎着社会主义生命。同时,邓小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扶贫的重要目标,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3]同时,先富帮后富,进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蕴含于邓小平思想中。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要避免,而且也能够避免收入不均、贫富悬殊这一现象的出现。我国扶贫的主要目标,也即是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共同富裕。

2.2 江泽民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江泽民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深入开展深受邓小平同志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带领下,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存在着人口基数大、物质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等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地将开发式扶贫代替了体制改革扶贫。

实现贫困人口的温饱是我们党和国家在20世纪末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不仅要看国家的人均收入,还要看基本上是否消除了贫困。这必须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不能够将贫困基本上消除,进一步扩大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这不仅会影响到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4]。针对扶贫过程中存在的扶贫资金被滥用的风险,江泽民同志强调 “要把重点放在贫困村、贫困户,把扶贫任务细化到各个村里,把扶贫措施真正落实到一家一户中,做到真扶贫、扶真贫。”[4]同时他明确提到:“要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社会的相关援助。但最根本的是要靠当地干部带领广大群众苦干实干。”[5]指出关于扶贫路径:开发式扶贫是根本途径、科技先行是根本动力、可持续发展是根本保障、因地制宜是根本方针、正确领导是根本前提。

2.3 胡锦涛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胡锦涛任中央总书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着扶贫标准低、容易返贫,贫困地区仍然十分落后、扶贫投入远远高于产出效益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扶贫对象。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相结合来推动扶贫工作,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和江泽民扶贫思想。

关于扶贫的总体性工作,胡锦涛认为要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强度。要依据当地资源,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依靠自身力量,创造出一条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新途径。关于扶贫主体,胡锦涛在会上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过程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扶贫开发责任,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加强扶贫法制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扶贫开发目标。”[6]同时,在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扶贫开发必须要以政府为核心、部门间按级进行分工,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引,要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和内在活力。”关于扶贫方针,胡锦涛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原则、全方位帮扶是其根本方针。在贵州考察工作时,他指出要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扶贫。

3 新时代扶贫思想新发展:精准扶贫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努力下,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已经有所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但是,我国脱贫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总数上来讲,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农村贫穷人口绝对数较大,达4300多万人。“从结构上来讲,现有的贫困主要是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较薄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这是一个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从群体分布上来讲,贫困人口主要包括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这些无法靠自己进行脱贫的农民以及一些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没有什么手艺得以生存的群众。”针对这些新的贫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几任领导人有关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所需要的扶贫思想。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视察学习时,习近平同志首次正式使用“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他强调扶贫工作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不喊空头口号,务必做到实事求是、真正扶贫。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期间,他强调指出:“扶贫开发工作的可贵之处、重要之处都在精准,精准决定着扶贫工作是否成功。要根据不同的贫困状况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而不是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此第一次详细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涵。次年7月,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他再次指出:“扶贫开发到了闯关的最后阶段,必须要科学制定出脱贫的时间,并在这一有限的时间内以质量作为扶贫工作的最高标准,拒绝各种形式主义,要脚踏实地、实干苦干,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了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2017年3月8日,他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在现行标准下,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工作进入最后攻坚阶段,难度是越来越大的,必须要担起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这些过程都要做到精准,要下一番“绣花”功夫。”[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习近平同志扶贫思想中的六大方面,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贯穿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以及“如何退”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精准扶贫就要解决好以上4个问题:一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弄清楚谁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要真正搞明白贫困的人口、贫困的程度以及致贫的原因等等,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扶贫政策。在确定扶贫对象方面,要确保被帮扶对象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情况都是真实可信的,做到扶真贫。二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着手开展扶贫工作,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要加快形成中央、省以及市县相互协调、分工明确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要更加积极地动员各方面力量,动员不同企业、组织、个人加入到脱贫攻坚的队伍。要进一步调动贫困人口的参与热情,使其认识到自身参与脱贫的重要性。三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即扶贫路径。一是要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贫困状况有效进行“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脱贫一批。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对贫困群众给与必要的帮助。三是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制度,以保持农业稳定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四是要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在扶贫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逐步取消已经脱贫地区的扶贫政策,要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进行验收,做到脱贫到人。

4 典型个案:四川省古蔺县

四川省古蔺县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十八大以来,古蔺县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这四大问题,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扶持谁”这一问题上,古蔺县确立了精确帮扶标准。古蔺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确定的帮扶类型主要有:地理位置距离中心城镇较远、土地贫瘠,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不便,制约其发展的贫困户;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处如滑坡、泥石流常发灾害点的贫困户;居住于禁止开发或不宜开发区域的贫困户;常发地方病地区,比如某区域水质差,居民因水致病的贫困户。满足以上其中一个条件即为所帮扶的目标,为了使帮扶目标更加精准,古蔺县政府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设立了精准扶贫八大识别流程,即贫困户提请、进户核实、群众评断、村级初审、村级公布、乡镇审批、县级备案、系统录入。

在“谁来扶”这一问题上,古蔺县建立了扶贫责任机制。针对扶贫这一重要任务,古蔺县、乡、村政府各个部门有着清晰的责任和明确的分工。例如,在总体方向上,县级成立指挥部,其下辖小组分别负责资金保障审计、综合协调调度、督查考核、规划设计、服务外包比选等各项工作;乡镇成立指挥部,其下辖小组分别负责易地移民搬迁户精准确定、组织动员、聚居点备选地址推荐、聚居点建设土地协调、搬迁户原住房拆除及复垦、建设工队后勤保障等工作。在聚居点建设具体实施中,住建局、国土局、水务局、交通局分别负责选址和房屋设计、土地整改、搬迁民户的生产生活用水、聚居点道路建设等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全面完成制定的目标任务。村委会是聚居点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要认真做好搬迁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解决搬迁中的具体问题。

在“怎么扶”这一问题上,古蔺县确定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扶贫方式。古蔺县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四化”建设即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坚持搬迁与换业同时进行,切实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为了实现农民扶贫的精准性,古蔺县规定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贫穷人口的数量、分布范围以及居住状况、就业方式、收入渠道和致贫原因等情况,从而做到按户制定台账、实施脱贫、制定帮扶措施,做到真正的扶贫。为实现贫困户“能致富”,古蔺县、乡镇政府立足全县资源优势,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的特色农业,如生态畜牧、优质果蔬茶、山地烤烟以及“乌蒙药库”,并按照“三线三片”开展产业脱贫计划,提高当地贫困农户的收入。

在“如何退”这一问题上,古蔺县在易地移民搬迁中号召各部门坚持搬迁对象“严进严出”,要对标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四项基本条件”,再次全面检查,精准锁定,及时对搬迁对象进行合理调整,以保证“应进必进、应退必退,进出有据”。

5 总结

精准扶贫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领导人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有关扶贫理论有效运用于中国的扶贫实践中。邓小平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扶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等重要论述。江泽民时期的主要贡献是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转变为了开发式扶贫攻坚。胡锦涛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扶贫对象,始终坚持着以政府为中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方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并将其转变为国家战略,紧紧围绕扶持对象、扶持主体、扶持办法、怎样退出这4个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理念的新时代扶贫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前三代领导人的相关理论,成为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理论成果。

精准扶贫思想助推了全球减贫工作的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在努力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中国始终能够在没有任何政治条件的情况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8]他指出:“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在2015年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和具体实践为如何推进全人类减贫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

精准扶贫思想有利于第1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是所有农村贫困人口都摆脱贫困。而如今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其贫困问题仍然是我们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为如期实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他多次强调脱贫攻坚中最后的工作最为难做,因此就越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认真细致地做好脱贫工作。在各项扶贫工作的进程中,每一项都要做到精准。从近几年的脱贫情况来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做法是正确的,是保证所有中国人共同迈进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古蔺县共同富裕小康社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书籍《古蔺花灯》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古蔺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出路
古蔺西部地区杉木育苗造林技术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