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分析
——基于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

2019-02-12冯俊鹏严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体力评级报告

冯俊鹏 严翊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我国近些年来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相关内容显示,近15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存在以下问题: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耐力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问题居高不下[1,2],而体力活动不足被认为是导致以上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3]。其他国家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与我国类似的问题;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干预被认为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和解决“未来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4],因此,分析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是进行合理体力活动干预的基石。

为全面了解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和相关因素,在加拿大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组织(Active Healthy Kids Canada,AHKC)的倡导下,2014年5月于加拿大召开的全球青少年体力活动峰会发布了《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Physical Activity ofChildren:A GlobalMatrix ofGradesComparing 15 Countries)[5],报告主要基于加拿大《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的体系,对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和影响因素数据进行搜集、评估和评级。2014年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的发布,为1.0版本;2016年2.0版本报告[6](下称“2016版报告”)参与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38个;2018年的3.0版本《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Global Matrix 3.0 Physical Activity Report Card Grad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Results and Analysis From 49 Countries)[7](下称“2018版报告”)共有49个国家和地区参与。2016版报告开始发布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数据。2016版报告中我国的数据来自上海约7.8万名儿童、青少年的调查[8]。我国专家团队依托国家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对我国内地22个省、4个市、5个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超过12万7~19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了抽样调查,形成了2018年版报告中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相关数据[9]。本文以2018版报告为基础,结合2016版报告和部分国家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分析国内外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 2018年版《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依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给出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推荐标准[10],2018版报告对49个国家和地区5~17岁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评价体系共包含10个一级指标,涉及6个体力活动水平指标及4个体力活动影响因素指标(表1)。各个指标中又采用矩阵评级的方式分为A~D、F和INC共6个大的级别。其中A~D各个大级别又可分为3个亚级别(如A级别分为:A+、A、A-);F代表Falling,即不及格;而INC代表Incomplete,即采集的数据不足以进行评级(表2)。其中“体质情况”这一指标为2018版报告的新增指标。其中各个级别的具体含义见表2。

表1 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评价指标及基准

表2 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评级及对应得分

2 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分析

2.1 体力活动总体水平

虽然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在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教育和促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但由表3、4可见,当前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世界平均水平为D级,即仅有27%~33%的儿童、青少年可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推荐指南》要求的平均每天至少需要进行60分钟中等至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的标准[10]。就体力活动总体水平而言,只有斯洛文尼亚有超过80%的儿童、青少年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活动量[11]。

表5将2018版报告和2016版报告中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自主体力活动相关指标进行了对比[8,9]。由表5可见,2016~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基本持平,与表4中的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18版报告中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总体水平为F级,即仅有13.1%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活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与屏幕相关的静坐活动时间过长是中国儿童、青少年活动量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上海市青少年学生体力活动量虽呈现周一至周五明显高于周末的现象,但每天的体力活动量仍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体力活动推荐指南的标准,原因可能是周一至周五学校组织体育活动,而周末家长会选择各种辅导班或者放任孩子看电视等[12,13]。我国仍需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促进工作,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总体水平。

表3 2018全球儿童、青少年自主体力活动相关指标各级别达标国家数量(个)

表4 2016年和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自主体力活动相关指标全球平均等级变化情况

表5 2016年和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自主体力活动相关指标达标情况

2.2 有组织体力活动

“有组织体力活动”这一指标主要评价“参加有组织的运动和/或体育活动计划的儿童、青少年的比例”,包括在校的体育课程、中国的“阳光体育一小时”等类似的活动。在这项指标上,丹麦的评价为A-,意味着超过80%的丹麦儿童、青少年参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计划[14]。自2007年以来,丹麦的此项指标保持持续的上升趋势,主要源于丹麦政府在体育教育推进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虽然我国的“阳光体育一小时”自2007年开始推广至今已超过十年,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推进力度。近年我国政府公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15],将有力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有组织体力活动的参与比例的提高。

2.3 主动玩乐

2018版报告中将“主动玩乐”定义为:幼儿自主选择的、有趣的、无特定结构的粗大的或全身的运动形式,采用的是Truelove等[16]的定义。在这项指标上有29个国家没有该项数据,故其全球平均值的参考意义有限。全球范围内,该项指标只有3个国家(加纳、埃塞俄比亚和荷兰)评价在B以上,其中荷兰受益于国内的体育氛围和国家的政策鼓励,有超过70%的儿童、青少年每周有超过1次的室外的主动玩乐[17]。

对于我国而言,有38.7%的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4次参与无组织的主动玩乐[9]。进行主动玩乐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容易的促进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方式,也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动作发展[16]。但是关于主动玩乐的评价和测量手段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推广主动玩乐。

2.4 自主交通方式

该指标上,2018版报告中日本、尼泊尔、津巴布韦的评级为A-。尼泊尔和津巴布韦受制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儿童、青少年上学的通勤方式主要为自主性的走路、骑自行车等。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此项评级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日本法律规定日本公立学校有明显的学区划分,其中小学的划分区域为4公里、初中为6公里,有利于鼓励儿童、青少年采取自主性交通方式到达学校[18]。家庭到最近公园的距离会影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交通方式选择的关系,Gomez等[19]发现这个距离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对男孩体力活动有影响,而对女孩体力活动没有影响。Timperio[20]的研究发现,对于女孩,从学校到家之间的距离与她们的MVPA水平有关,其研究表明家庭与学校的距离以及所需的交通时间与儿童自主性上学交通方式有明显相关性。另一方面,日本的私立学校一般离家较远,但是小学、初中、高中就读于私立学校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0%、7.0%和29.7%,可见就读于私立学校的学生比例较低,公立学校在控制家校距离、鼓励儿童、青少年采取自主性交通方式的优势进一步发挥[21]。

在这项指标上,我国有56.3%的儿童、青少年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自主交通方式进行通勤交通[9],该指标是我国在本评价体系的10个指标中评级最高的指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更多的儿童、青少年采取自主交通方式进行通勤将有利于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

2.5 静坐式生活方式

2018版报告中将静坐少动的行为定义为“在清醒状态下,坐或躺等方式下代谢当量小于1.5 MET的行为”,这种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被认为与多种疾病相关[22,23]。基于以上考虑,2018版报告中对静坐少动的时长限制为不多于2小时/天。静坐式生活方式是目前儿童、青少年面临的重要挑战,从表4可以看出,该指标在2016版报告和2018版报告中全球平均评级虽有提高,但仍在D等,值得进一步关注。

我国此项指标评级为F级,即仅有7.1%的儿童、青少年每天的静坐时间不多于2小时[9]。我国对于静坐式生活方式的形式主要包括:看电视;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使用电脑;做家庭作业等。引导儿童减少静坐式时间,从静态生活方式转变为动态生活方式是我国下一步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重要内容。

2.6 体质情况

2018版报告中新增了“体质情况”这一指标。由于无效数据较多,其均值的参考意义不大。在这个指标上,日本的评级为A级,日本选取了握力、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侧跨、20米折返跑、50米跑、立定跳远、6~11岁学生的垒球投掷或12~19岁学生的手球投掷等8个项目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进行测试,其中初中男生女生的成绩较高,主要因为初中生参加有组织的体力活动比例较高[18]。

而中国的评级内容来源于每年进行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仅有30%能够在学生体质测试中得到优秀的等级[9],2016版报告中未列入该指标的相关结果。近些年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1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仍需多方面共同努力,提高我国的学生体质。

3 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周围环境因素分析

2018版报告主要使用了4个指标来评价周围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包括家庭和朋辈、学校、社区和环境、政府。在2018版报告中,49个国家的评级情况见表6。在四项指标中,分别有1个、4个、2个和3个国家的评级达到或超过A-,意味着在该方面有超过80%的儿童、青少年获益。表7对比了2016版报告和2018版报告4项指标的国际平均评级的变化,可见2018年国际平均评级较2016年无明显变化;表8对比了2016版报告和2018版报告4项指标的中国评级的变化,可见我国在4项指标上均有下降现象。

表6 2018年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周围环境因素相关指标各级别达标国家数量(个)

表7 2016年和2018年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周围环境因素相关指标全球平均等级变化情况

表8 2016和2018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周围环境因素相关指标达标情况

3.1 家庭和朋辈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的重要生活环境,家庭因素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体力促进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家长对于体育运动的态度影响着子女参与体力活动的程度[24]。通过PAQ问卷及加速度计调查等方式发现,无论男生或女生,来自父母或家庭的支持都是体力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于男生和女生无明显差异[25]。来自父母或家庭的支持不仅仅体现于言语鼓励,为儿童、青少年购置所需的体育装备和提供体育锻炼机会也是父母或家庭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重要表现[24]。家长对孩子体力活动行为的参与和指导可以减少青少年久坐行为,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体力活动水平。

在2018版报告中,尼泊尔的该指标评级为A级,该数据来自该国一项样本量为405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儿童、青少年从家庭和朋辈处得到了关于体力活动的支持,该数据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26]。中国此项指标的评级为D+,37.5%的儿童、青少年从家庭和朋辈处得到体力活动的支持。

3.2 学校

5~17岁属于学龄时期,学校是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重要场所。在学校环境中,可以通过体育课程、课间休息时间、校内各类竞争性和非竞争体育活动等方式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27]。在2018版报告中,该指标芬兰、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亚的评级为A,在上述三个国家中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包括学生体力活动相关的指标,并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11,28,29]。中国的评级为D+,低于国际平均评级C,下一步中国仍可以借鉴芬兰、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经验,将学生体力活动水平或体质水平与学校的教学质量评级挂钩,增加学校在学生体力活动促进方面的投入的精力。

同时,保障体育课程的时间也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通过从体育课程中抽出时间来增加学术或课程科目的时间,并不能提高相应学术科目的学术成就,甚至可能对健康有害[30,31]。学校应该在保障学生的体育课程方面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学校内的运动设施情况也会影响学龄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Sallis[3]发现初中的学生更喜欢在休息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如打球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校的运动器材、体育设施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体力活动。Button等[32]2013年的研究表明学校场地设施指数每增加1分,中学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每周增加0.4 h。普及和完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和保障儿童、青少年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时间大于1小时是学校这一周围环境保障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重要措施。

3.3 社区和环境

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社区和环境影响因素包括:体力活动场地与家庭的距离、周围环境的安全性、气候条件等因素。在2018版报告中,该指标的全球平均评级是C级,其中评级最高的是瑞典,评级为A。在瑞典的超过3万居民的城市地区,0~15岁的儿童、青少年中,超过94%可以在离家300米以内进入绿地,超过88%的12~18岁儿童、青少年对居住地感到安全[33]。Sallis[3]发现家附近公园的数量和距离与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呈正相关。这与Timperio[20]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家附近没有公园和操场的儿童步行或骑自行车次数更少,体力活动水平更低。Carver[34]发现如果家附近有较为完备的健身场地,那么无论男孩或者女孩的体力活动量都会增高。Timperio[20]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如果孩子居住的地方交通比较拥堵,会使得孩子们不愿意步行或者骑车。

建成环境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肥胖有显著影响,家庭与体育设施的距离过长和不便利性会降低附近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35]。

3.4 政府

与社区和环境指标类似,政府可能以多种方式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由于缺乏官方的标准化方法来评估这一影响,因此该指标的评级基准主要集中在政府的促进、资金和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在这一指标上,2018版报告中世界平均评级为C。在2018版报告中该项目指标是斯洛文尼亚的得分最高(A级),斯洛文尼亚在国内的155所学校进行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实验,目的是让儿童、青少年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平均每天60 min的MVPA,该国长期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教育已经扎根于人们心中,能够长久地影响儿童、青少年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其体力活动水平[11]。

这个指标上中国的评级为F,仅有17.8%的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得到了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的政府支持[9]。陈健等[36]的研究表明,进行时长为8个月的政策支持、环境改善、健康教育等3个方面体力活动干预可以增加上海市黄浦区小学生每天中等到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长。我国从政府层面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促进有待进一步加强。

4 总结

2018年版《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用10项指标的评级对49个国家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该报告显示,当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仍存在总体水平偏低、静坐式生活方式增加的现象。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对于中国,继续加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教育和促进,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学校和社区的促进作用,是提高儿童和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减少静坐少动生活方式的有效方式。

猜你喜欢

体力评级报告
分析师最新给予买入评级的公司
报告
报告
报告
人类的收留
加油!
创投概念股评级一览表
《钱经》月度公募基金评级
《钱经》月度私募基金评级发布
水下作战用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