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聚人才助推科技创新

2019-02-10

共产党员·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沈阳市大国

科技创新的源泉在于人才,在沈阳科技创新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科技精英的名字镌刻在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史册上,为沈阳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为沈阳实施智能制造提升铸魂,一批又一批“大国工匠”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助力。

科技精英与“大国工匠”丰厚了沈阳科技创新的底蕴,也铺陈了美好的未来。沈阳市正在由“沈阳制造”向“沈阳智造”和“沈阳创造”华丽转变。

科技精英奠定沈阳科技之基

科技创新,人才先行。

沈阳作为众多领域的国家首批科研基地所在地,聚集了一批国家重点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为沈阳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推动力。沈阳科研院所实力强劲,主要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

新中国的“材料之父”师昌绪、中国固体内耗领域的開拓者葛庭燧、中国著名的冶金学家李薰、“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安静娴、中国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李天、歼-15功臣罗阳等名字,都镌刻在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史册上,也在沈阳科技创新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李依依,中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的开拓者闻邦椿,材料学家柯伟、叶恒强、卢柯、成会明,自动控制学家王天然,机器人学家封锡盛,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专家柴天佑,压力加工专家王国栋,飞机设计专家孙聪、李明,农业学家李天来、陈温福,心血管病专家韩雅玲,电气工程专家唐任远,变压器制造专家朱英浩,这些“两院”院士为沈阳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无穷的智慧源泉。

在遍布沈阳市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院士、教授专家、工程师等,通过其智慧与研究,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填补了无数空白,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为沈阳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国工匠为科技创新助力

沈阳,从来不缺创新的头脑。从“火红年代”的一线技术工人,到数以万计的劳动模范,到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他们都是沈阳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姜妍,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她设计的乙烯压缩机实现了我国乙烯压缩机领域零的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大型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之一,打破了国外企业长达几十年的“垄断坚冰”。

方文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他创造的“0.003毫米加工公差”被称为“文墨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

洪家光,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一线工人,多次参与辽宁舰舰载机等多项国家重点航空发动机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7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攻克了金刚石滚轮成型面加工难题。

……

发挥科技人才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是沈阳市的发展方向,也是沈阳市科技创新的最佳选择之一。

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沈阳顺利“过坎”的关键。沈阳市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精英的智慧,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沈阳依托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和保障机制,培养符合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人才。一个个“大国工匠”的涌现,也推动了一个个高端技能人才群的孵化。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沈阳市大国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