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

2019-02-03王化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5期

王化群

摘 要 本文在简要介绍图形-背景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研究领域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图形与背景的关系,进而用图形背景逆反的观点论述了三种句型结构中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变化,证明了这种变化对句子结构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句型结构的意义性和学习者对此的心理认知。

关键词 图形与背景 逆反 被动句 强调句 倒装句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

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obin)于1915年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认知语言学家Talmy(1985,2000)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图形背景的语言学定义,并用于解释空间方位介词(Langacker,1987)和英语句法结构的研究,本文在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解释力的基础上,说明英语中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这三种不同的语法虽然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改变常规的句子成分的排列模式,达到强调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证明在这些句法结构中也存在图形-背景可以逆反的深层次认知。由此,可把三种句型归为一类进行教学。

1图形-背景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

众所周知,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的确存在着“知觉凸显”。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凸显原则(prominent principle)。图形与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把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里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例如,当我们看到桌上有个苹果这样的情景时,“苹果”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桌子”是背景,我们可能会说The apple is on the desk 或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而不是相反。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简洁”),即通常是将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或容易移动的物体视作图形。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学研究,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S-V-O结构是人类最优先的语序结构,最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因为,主谓宾结构正分别对应着人类认知视觉中的图形+谓语+背景。Langacker(1987)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方位介词(under, on, over…)作了个案研究,如:The balloon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从而得出“图形与背景可以理解为一种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常常用来表达命题,或者说,位置关系的命题意义可以理解为图形-背景关系。”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1.1图形-背景的界定及特点

Talmy(2000)给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分别列举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图形没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和时间特征。这就是图形与背景的定义特征。而联想特征可以从不同的纬度进行描写,如:空间大小、时间长短、动态性、可及性、依赖性、凸显性、关联性以及预料性等。其中定义性特征在决定图形和背景时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联想特征只起辅助作用,当用它们来确定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时,如发生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的冲突,联想特征应服从于定义特征。例如:The car is near the flat, 其中,汽车是图形,公寓是背景,这是符合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的。但是The flat is near the car,似乎在某些语境下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我们通过特指的已知的汽车作为背景参照点去认识图形---车的主人的公寓,虽然此句结构违背了联想特征的空間大小、动态性等特征,但定义特征的已知和未知特征,决定句法结构图形和背景的选择。

空间场景的语言表达通常被分为图形、背景和后景(background or setting)三部分。图形是我们要认识的物体,背景是确定图形的参照物,后景(通常在句子中是隐性的)是建立语言表达的图形、背景与心理上的图形、背景之间联系的参照框架。如:The lion chased the gazelle through the forest, 此句中,主语the lion 是图形,宾语the gazelle是确定图形的参照点,后面的状语the forest就可以理解为确定图形背景的后景或大背景。当然随着人的视角、观察方法、注意焦点和识解方式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把the lion和the gazelle一起看作图形,把 the forest看作背景;或者把the lion看作图形,把the gazelle看作背景。因此,同样一个情景,具体识解只能因人而异,句法结构也就有一定的差异。

1.2图形-背景组织能力

视觉感知是图形-背景组织能力的最佳范例。在事物的感知过程中,某些方面会凸显在视觉范围内,而其他方面则处于背景的地位。如在观察一个人时,你可能只注意他的脸部,而身体的其他部委不在仔细观察的范围之内,那么,脸部就是图形部分,身体的其他部分就是背景部分。图形-背景组织能力受注意的影响,图形与背景可以随注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图形-背景组织能力也具有灵活性。图形-背景组织能力还具有层次性。高一级层次的背景可以充当低一级层次的图形。图形-背景组织不但在感知系统存在,在思维和概念化活动中照样存在,因此,它对研究语义具有关键的作用。如以下两句话虽然描写的是一个相同的事件,但例a强调“他”是行为的主体,而例b强调的是他老婆的遭遇:

a. 他打了他老婆一顿。

b. 他老婆被他打了一顿。

心理想象与识解能力也与图形-背景的组织具有密切的关系。视解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想象能力(imagry)。Lakoff指出,思维的想象性能让我们进行抽象思维并让思维超越我们的所见所感。视解作为一种想象能力与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将某一领域的内容用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将概念内容以不同的结构或途径组织起来,能灵活地、创造性地构造语言单位及其语义关联的合成概念。那么,事件的语言编码方式取决于事件被识解的方式,如例c是从“胜”的角度来看待比赛,而例b是从“败”的角度来看待比赛:

c. 中国队大胜韩国队。

d. 中国队大败韩国队。

由此看来,图形-背景组织能力也是识解能力的一个方面,识解包含5个要素:细节化(specificity)、背景化、视点、辖域和显性度,对句法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3图形-背景认知与句法结构的关系

“图形与背景”反映的是人们在大脑思维层次上观察事物时注意力的分布状态,图形往往是那些具体的、运动的、位于背景之前的、具有自身独立特征的被凸显和强调的事物,而背景是比较复杂的衬托图形并往往位于图形背后的事物。这种认知反映在视觉层次上就是指句子中各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即把图形放在句子的前面而背景放在后面。另一方面,当注意力的焦点指向发生改变时,思维层面的图形-背景就发生逆反,句子结构也要相应变化以与之相符合。可见,句型结构并非独立的毫无意义的语法体系,相反,人的图形与背景认知决定句型结构,句型结构反映这种认知的变化。

2图形与背景逆反在下面三种句型中的认知表现

从上文论述可以看出,在一个句子当中,各成分的排列并非是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简单的叠加或删减,各种句型结构在本质上也并非是毫无意义的; 恰恰相反,句子成分的排列情况或句型结构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万物间内在关系的思维规律,对句型的理解和选择最终都要归结于这种认知。

2.1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英语主、被动句相互转换中的认知表现

传统的语法观认为,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用以表达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动作的承受者,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就是在句子成分排列的顺序上单纯地把宾语变成主语、把谓语的主动形式变成被动形式即可,即把SVO变成OVS。如:(A)His mother beat him yesterday. (B) He was beaten by his mother yesterday. 在A、B两例中,his mother是动作的施动者,he是动作的受动者;当处于宾语位置的him被提到主语位置上之后,再配以谓语动词的语态改变,就完成了主动句变为被动句的这一过程。可见,传统语法观对这种语法现象的解释只停留在语言的外在表现上,即我们只看到了句子成分在排列组合顺序上的变化而已,却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存在于这种变化背后的认知缘由和由此产生的认知结果。

如上文所述,S-V-O结构是最符合人类认知顺序的语序结构。从句法结构上看,句子的主语是图形,首先进入人们的视域并获得关注;而宾语是背景,主要突显图形的情况。但是图形与背景随着注意力的聚焦变化而可以逆反:在例a中,his mother处于聚焦位置因而是被突显的图形,而在例b中,原本处于背景位置的him因为获得关注而转变成图形。显然,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在排列顺序上的改变反映的是更深层的人们观察事物时注意力的分布状态,而这种认知缘由产生的认知效果就是引导注意力从聚焦于施动者转向聚焦于受动者,也就是说达到了突出强调受动者的目的。如果用图形与背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在认知层面上分析被动语态的转换,还可以深入解释被动语态中的某些现象:

A. Hundreds of people get killed every year by traffic on the roads.(翻译:每年成百上千的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

B. Many interesting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in our laboratory. (翻译:很多有趣的实验在我们实验室进行。)

C. She was told a long story. (翻译:她听了个很长的故事。)

D. Tom was chosen captain. (翻译:汤姆当选为队长。)

首先,当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如例A中反映的因果关系)比较密切时,有必要把从图形转变而来的背景表达出来;但当两者的关系不明确或一目了然时(如例B),完全可以把被动句中的背景隐退,即省略by+背景部分。其次,在双宾语和宾语带有补语的句型结构中,被动句中转变成图形的宾语往往是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的生命完整体,如例C/D。最后,并不是所有及物动词都有被动语态,因为图形-背景可否逆反取决于这两者和动词的各自的特征。

2.2图形-背景逆反在英語强调句中的认知表现

传统语法观对英语强调句的界定模式是it+be+被强调部分+that/who clause.其中,被强调部分可以是单个的单词、短语甚至完整的句子,充当主语、宾语、状语等语法成分,如下面几个例子:

A. It is he who broke the bottle.(翻译:是他打碎了瓶子。)

B. It is the bottle that he broke. (翻译:他打碎的是这个瓶子。)

C. It is in that room that the meeting was held. (翻译:会议正是在那间屋子召开的。)

D. It is between good men that both love and friendship are chiefly found. (翻译:正是在品德高尚的人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友谊。)

E. It was not until he had proved he was honest that he won the familys trust. (翻譯:直到证明自己是诚实的,他才赢得家人的信任。)

ABCDE依次强调主语、宾语、状语,其目的就是把读者的注意力聚焦于这些成分,“he”、”the bottle”、”in that room”、”between good men” 和 “not until he had proved he was honest”获得读者的重点关注,成为各自情景的图形,而其它成分转化为衬托背景,不仅在英语表达式中获得居前的位置,而且在翻译成汉语表达式时也同样如此。当把这些句子还原(He broke the bottle. The meeting was held in that room. Love and friendship are chiefly found between good men. He did not win the familys trust until he had proved he was honest),我们发现强调句中的图形既可由背景完全转换而来,也可以是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可见,图形与背景在强调句中的自由转换反映的正是观察者在某个情景中对关注对象的不同选择的问题,即选择认知对象的问题。

2.3图形-背景逆反在倒装句中的认知表现

传统语法观认为,倒装句是一种语法手段,用以表示一定句子结构的需要和强调某一句子成分的需要。英语最基本的结构是主谓结构,倒装就是将这种比较固定的词序加以颠倒。其中,为了强调需要的倒装包括谓语置于句首、表语置于句首、宾语置于句首和状语置于句首的四种情况,如

A. Go I cant. (翻译:我不能走。)

B.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ere professor smith and many other celebrities. (翻译:出席会议的有斯密斯教授和其它许多名人。)

C. “yes,” said the youth shortly. (翻译: “是的,” 年青人很快回答说。)

D. Just then along came Tom. (翻译:就在那一刻汤姆走了过来。)

E. Over the wall flew a shower of stones. (翻译:墙那边飞过来一阵石头雨。)

如果把这些句子还原成正常语序,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图形是哪些,但似乎找不到背景;而根据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动词在句中也是可以被背景化的,不仅仅“人称、时态、格”使动词背景化,用以修饰动词的副词和状语也使动词背景化。既然动词具有可背景化的特征,那么这个背景或背景的某些方面也可以逆转为图形,成为被聚焦的突显部分,而倒装句型在形式上实现了这种特殊类型的“图形-背景”逆反。例A中强调主要动词,例B强调动作的状态,例C强调动作的内容,例D则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例E中强调动作发生的地点,这些原本是使动词背景化的成分在倒装句中转为图形,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图形或背景未必都指事物,也可用来表示围绕这些事物的特征,即关于事物“意义”的离散性。

3结语

综上所述,语法与语义的关系是当今语言学理论的最关键问题。语义与语法结构不可分离。即使是语法结构或范畴也具有成为语法行为理据的语义价值。语法可还原为概念内容的结构化和符号化。图形-背景逆反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前文所述,被动句使宾语图形化,强调句使某些句子成分图形化,倒装句主要使谓语动词的某些背景特征图形化;三种句型尽管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形式暗含的本质是图形-背景逆反,都反映人们在观察事物或事件时注意力的分布情况不同。可见,图形-背景论是从认知角度分析句型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这个指标出发,学习者可以解释任何句型的内在认知意义,并据此在应用中根据具体语境自如转换句型﹑融会贯通,彻底摆脱过去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句型学习法。

参考文献

[1] Brown, Donald. Human Universals. Boston[M].MA: McGraw-Hill,1991.

[2] Croft,William.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 Hopper, Paul&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 Langacker, Ronald..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Ⅰ[M].Stanford,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5]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2 vols)[M].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