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巴蜀宗教文化与雕刻艺术

2019-01-30辛文

智富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巴蜀石刻道教

辛文

【摘 要】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艺术文化内容丰富,地域色彩浓郁。作为我国最早的佛教传入地和道教的发源地,这里的宗教文化十分浓烈。巴蜀雕刻纪实地呈现了宗教文化在巴蜀传承的痕迹。巴蜀雕刻艺术属于崇高的宗教艺术,也是灵魂安栖的生命化的艺术,其充分地显示着巴蜀人对生命认识和生命渴望的一种特殊表达,也展示出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巴蜀文化;雕刻艺术

一、巴蜀艺术文化

四川盆地的封闭地形,尽管导致了古时巴蜀对外交流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巴蜀地区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困难反而激起了巴蜀先民对于改善自身恶劣环境、向外开拓的勇气和决心,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出了多条对外的通道,终将“蜀道难”变成“蜀道通”。此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四川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造就了巴蜀人民在封闭中求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独特个性。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巴蜀文化形成了移民性、神秘性、稳定性这三大区域特色,造就了巴蜀文化独有的魅力,在艺术文化史迸发出璀璨的光辉。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青铜圆雕,中国最早的佛教艺术,中国最早的隶书。从相对时间上来讲,巴蜀许多艺术门类都是中国最早的艺术。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年代上限距今4500±150年,大致延续至距今3000年左右,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相当中原夏、商时期。已知的我国最早的佛像是四川乐山发现的东汉崖墓上的石刻佛像,与彭山、绵阳何家山等东汉崖墓出土的摇钱树座的佛像。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青川木牍向人们证明至迟在战国中期,隶书已经出现了。

巴蜀艺术内容丰富,地域色彩浓郁。四川的画像砖,东汉陶俑,重庆大足石刻,川戏、川剧、蜀锦、蜀绣等,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四川是我国目前发现陶俑最多、最精美的地区,面部表情的刻画是四川汉代陶俑具有特殊魅力的根本所在。重庆大足石刻与同期其他地方的造像相比,包含着更多的世俗成分,凝聚着更多的凡人的思想感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川剧艺术一直以其诙谐风趣、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着传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

二、巴蜀雕刻文化

巴蜀造像历史悠久,国内最早的佛教与巴蜀有关。牛山麻浩、沛子湾崖墓、彭山崖墓出土早期佛像等。巴蜀造像萌芽于新时期时代,此后曾经经历了几个高峰:三星堆的青铜雕塑,汉代石兽、石人、陶俑、画像石与画像砖。唐宋时期的佛教雕塑达到鼎盛,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的大足石刻,有被专家评价为“代表了四川传统石刻的最高水平”的安岳卧佛。还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乐山大佛等。

佛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宗教之一,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已传入巴蜀。作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在众多的石刻造像之中,巴蜀又是名副其实的大佛之乡,全川高度在10米以上的大佛共有20座之多。乐山凌云寺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足背长11米,赤足上可围坐百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九年(803年),前后历时90年,经过唐代高僧海通禅师、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等累代修筑,才呈现出今天这样的规模,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潼南马龙山卧佛是全国第一大卧佛,独占山峰的半壁岩面,长达36米,却只刻了佛的上半身,下半山与山体结合,隐于祥云雾霭中,可谓匠心独运。安岳卧佛全长23米,在八庙乡卧佛沟。在经窟上刻满了佛经,共有131平方米,约26万字,是一座罕见的唐代石刻经库。荣县大佛是我国第二大佛,也是第一大释迦佛,通高36.67米。过去的荣县大佛是全身贴金的,在阳光下金光闪耀可达数里,可惜1943年被当时的地方官员将贴金取掉了,这种光彩夺目的奇观遂不复得见。而大足石刻更是在巴蜀石刻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不仅仅是佛教,巴蜀地区的道教也十分昌盛。作为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中唯一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就是道教,道教的发祥地就在巴蜀。巴蜀人民对宗教的宽容、吸收与融合,演变的非常水到渠成。在四川为数不多的道教石刻中,整个彭迪内共有28处,其中以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最为系统和完整。

在笔者看来,巴蜀雕刻十分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多为依山雕刻,会根据山石的形状走向进行设计造像,既巧夺天工,又与人文相结合。这其中因由之一也是因为巴蜀地区山峦重叠的地形条件所致。巴蜀的佛教圣地和道观寺庙多数依山而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出依山而建的雕刻文化。不以体现高超的雕刻技艺为目的,而是讲究画龙点睛的浑然天成,让人震撼于大自然的壮阔和鬼斧神工。“美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这就是巴蜀人民对美的认识。

三、巴蜀文化精神传承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的“天人合一”思想,提倡顺应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这在道教发源地的四川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尽管四川盆地相对封闭,但还是未能完全阻隔巴蜀地区与其它区域文化的交流,所以巴蜀先民为了寻求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阔视野,积极克服了拒外和排外的心理,以大山般的胸怀迎接与融合各种外来文化,形成了“和合圆融”的文化性格。

巴蜀的神仙文化,以及道教所提倡的修身养性长寿之术都以“和谐”为其核心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一理念渗透到了巴蜀人民的个性和血液之中。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巴蜀人民回归自然,注重修养身心、追求长寿和休闲游乐,人民乐于安居享受而厌恶兵戎相见,故而当今成都平原休闲之风盛行,成都也成为闻名遐迩的“休闲之都”。

四、结语

巴蜀雕刻艺术属于崇高的宗教艺术,也是灵魂安栖的生命化的艺术。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一体,秉持着文化與自然的和谐让巴蜀雕刻造像成为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以艺术的方式,充分地显示着巴蜀人对生命认识和生命渴望的一种特殊表达,成功地采用象征、写实、夸张、变形等多种造型手法,展现出巨大的艺术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文和,胡文成.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M].四川巴蜀书社有限公司,2015.09

[2]游菲.论巴蜀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D],2011.06

[3]高一丹.巴蜀佛教石窟群艺术风格研究[D],2013.05

[4]周伟.巴蜀艺术特色专题[R].2011.06

[5]巴蜀宗教.https://wenku.baidu.com/view/c7f28d504028915f814dc25f.html,2015.08

猜你喜欢

巴蜀石刻道教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