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追问,“追”出精彩数学课堂

2019-01-30殷汪洋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桃子矛盾错误

殷汪洋

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也是教师的一种基本教学方式。有效的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助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追问,“追”出精彩数学课堂。

一、在“错误”处追问,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错误,而这些错误就是学生的提升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从这些错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错误点进行追问,让学生自主发现出错的原因,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有效地參与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除法”时,当学生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及三位数的知识后,笔者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720÷(80+100),在看到题目后,学生纷纷陷入思考探究中。这时,有一位学生给出了自己的计算结果:720÷(80+10)=720÷80+720÷10=9+72=81。对于这个答案,笔者并没有直接进行评判,而是向这个学生提问:“原式中如果按照计算法则,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内容,再计算除法,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很快便说出答案是“8”。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不同,是哪一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出了错?”在笔者的追问下,学生继续思考探究,并重新计算检查,最后发现了错误所在,也发现了第一种解题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分配律不适合除法运算,只适用于乘法。学生借助这一错题,更好地掌握了除法运算及乘法分配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出错的地方适当地追问,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在“新奇”处追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人,思维的潜能也在不断地被挖掘。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产生比较新奇的想法,这时,教师不应打击学生的“新奇”处,而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适时追问,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升。

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1000-348,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这时,有学生想到了一种解题方法:“我们可以先计算999-348,然后再加上1。”此时,笔者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回答:“这样计算起来更加简单。”随后,笔者追问:“为什么你认为这样更加简单?”于是,学生开始阐述自己的想法:“直接计算1000-348在列竖式计算时需要借位,而我将1000拆分成999+1,这样先计算999-348就不需要借位了,计算起来更简单准确一些。”其他学生在听完这一解法后,发现这种解题方法更加便捷,也试着使用这一方法解题。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学生“新奇”处追问,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还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高效发展。

三、在“矛盾”处追问,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发现知识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点正是学生学习的提升点。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些矛盾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知识的“矛盾”处进行适时追问,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分内容,笔者引入了一些实物案例,对学生说:“老师准备了一盒桃子,一共有8个,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盒桃子的几分之几呢?”接着,笔者改变了盒子中桃子的数量,学生在掌握了每个人分得的桃子数是整数的时候,笔者再向学生追问:“如果每个人分得的桃子数不是整数,可以吗?如果盒子里共有8个桃子,需要平均分给16个人,每个人就能得到桃子总数的十六分之一。”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开始深入思考有关分数的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知识的“矛盾”追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的适时追问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化解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矛盾,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流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桃子矛盾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矛盾的我
桃子
“矛盾多发”可怕吗?
桃子
“怒”与“努”
“浮”字等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等我回来再骗你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