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级融媒体平台促发展
——三亚日报社媒体融合实践

2019-01-30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期
关键词:日报社三亚微信

海南《三亚日报》是与三亚在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共同成长的一张报纸。2016年以来,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行全媒体建设,新媒体“两微一端”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已形成“一报两微一端一网”的融媒体发展矩阵,“一报”即一张报纸,“两微”即三亚日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一端”即三亚日报客户端,“一网”即三亚新闻网,同时拥有“现场云”“人民云”视频直播、英文微信、腾讯企鹅号、抖音官方账号等新媒体平台。

一、报社面临的困境

(一)资金投入短缺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三亚日报社的全媒体建设缺少资金投入支持,人才缺乏编制,没有足够的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三亚新闻网服务器速度、带宽都非常慢。全社一百多人挤在800平方米的办公区里。远不能满足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截至2018年底,报社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75人,专业技术人员33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人、中级职称人员7人、初级职称人员23人,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给媒体融合转型带来极大困扰和挑战,采编人员的工作、生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报社通过公开招聘的采编人员经过两三年的培养,成为业务骨干后却因各种原因辞职,出现人才流失现象。

(二)创新改革动力不足

三亚日报社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发行压力。受众对报纸的“浅读泛读”已经取代“精读细读”,从这两年私费订报群体分析来看,读者的平均年龄不断增加,渐趋老龄化。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多维度新闻信息,很难提高报社新闻采编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对内容的挖掘力度严重不足,再加上报社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缺少较强的创新意识,不少记者不愿跑现场,不愿核实、回访和多方求证,而乐于使用通讯员来稿,甚至直接到政府公众信息网、企业官网去“扒”素材……报纸深度新闻少,写稿只挑选容易操作的题材,一些采访程序复杂、调查难度较大的深度新闻无从下手。

(三)采编人员整体素养不高

报社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不高,新闻敏感度低,造成了新闻采编工作呈现出较为单一、片面的趋势,工作的实效性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报社新闻采编人员资源整合能力欠缺,采编人员只有习惯性思维,创新意识不强。报社缺少统一的较为完善、健全的再培训机制,进而难以提高报社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

(四)用人机制不活

三亚日报社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报纸的采编和经营人员为主,用人制度还是原有的体制。新媒体人员的流动性强,对薪酬的要求高,而不能根据在编人员工资体制来制定。报社事业单位的行政体制内外的“身份”管理,用人“双轨制”体制,造成部分采编人员同岗不同责、同工不同酬,影响采编人员成长成才、队伍稳定和媒体融合长远健康发展。

二、以升级融媒体采编平台促发展

三亚日报社融媒体采编平台项目包含网站发布平台和移动式全媒体发布平台两部分。通过升级融媒体采编平台,三亚日报社媒体融合已实现对三亚日报社采编和媒体功能上移动式全覆盖。

(一)三亚日报社采编平台主要特点

1.全流程打通、构建完整的媒体融合体系。

在融媒体整体架构中,总编调度是指挥中枢,是策划、采、编、发网络的核心层,负责宣传任务统筹、重大选题策划、采访力量指挥。采编联动平台是常设运行机构,由采访中心、编辑中心组成,负责执行指令、收集需求反馈,人员来自“报、网、端、微”各个部门,组成统一工作团队,听从总编调度中心的指挥,进行全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所有产品直接进入后台新闻稿库。

编辑中心、新媒体中心主要负责人从记者稿库取用稿件,这些稿件既可以作为成品直接发布,也可以作为素材进行二次加工。

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2018年,三亚日报社相应地配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包括总编辑协调会、采前会等。每周一下午,总编辑召开协调会,部署当周重要宣传任务,讨论重大报道选题,点评一周传播效果及协调采编对接联动。总编协调会是报社日常运行的最高决策机构。与此同时建立采前会制度,由当天值班的副总编辑主持,每天上午召开,三大中心和报社采访部门的负责人参加,汇报选题策划,通报新闻线索,研究当日舆情,确定重点稿件,布置采编对接。

2018年3月,发起“三亚2017年十大幸福民生新闻评选”活动,在18天的投票时间里,收到读者投出的逾30万张票。此外,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安排专人实时监控、随时调度,第一时间进行融合采集、加工、生产和传播。2018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期间,报社在一个月内先后刊发50余篇与项目建设相关的稿件,对三亚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报道,同期与招商引资、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建设相关报道达40余篇。这些稿件从不同角度切入,从项目洽谈、落地到加快推进等环节,详细报道了三亚从软硬件方面着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名校名医院,筑巢引凤,为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更多人才前来三亚干事创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保障措施。

三亚日报社还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公益活动,2018年已开展夏日公益送清凉系列活动、公益相亲会、高考前专家指导讲座、邻里节、爱心年夜饭等十多场应时、接地气的公益活动,既鲜活了版面,打通了报网互动,也温暖了人心,引导了社会风气,彰显了亲民性,增强了《三亚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激发渠道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再加工和深加工创造内容价值。

三亚日报社创新机制,鼓励报、网、端、微采编人员按兴趣组合、项目制施工,资源嫁接,跨界生产,充分释放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这也是“中央厨房”从重大事件报道迈入常态化运行的一次全新尝试。

融媒体工作室采取“四跨”+“五支持”机制:“四跨”即允许记者编辑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和跨专业组织成为小规模的战斗突击队;“五支持”提供资金、技术、推广、运营、经营等5方面支持。

融媒体工作室激发了编辑记者的内容创作热情。推出图解、H5等各类融媒体作品,扩大《三亚日报》的影响力,提升社会价值。同时,融媒体工作室不仅基于《三亚日报》版面原有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生产音视频、H5、图解等各类融媒体作品,也可将工作室优秀作品返回版面,从而提升报纸选题的丰富性和内容的可读性。

(二)完善新媒体发布审核制度

1.坚持以流程审读为基础,完善新媒体“三审”机制。

规范新媒体的发布流程,严格实施编辑、主任、值班总编(编委)在内的“三审”机制,明确不同层级的发布和修改权限,并保留发布操作痕迹。一旦发现新媒体发布的重大差错,首先审核稿件发布流程是否合规完整,并据此进行差错责任的认定和扣罚。

2.构建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奖惩分明的考核办法。

建立新媒体审核队伍,做到责任到人,实时审读;坚持以内容审读为重点,除了审核新闻报道外,还要审核新媒体发布的广告、评论、跟帖等各个方面,做到到边、到底,不留死角。对于审读中发现的技术性、文字性差错,要求记录在案,定期向新媒体中心提交报告,每月新媒体中心将统一核对并发布审读员发现的差错问题。制定《新媒体差错扣罚的办法(试行)》,明确差错的扣罚标准,建立差错扣罚档案并纳入考核,对发现重大流程隐患、重大内容差错的审读人员,给予相应嘉奖;对出现错误的编辑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及扣罚处理。

3.坚持数据审核为导向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新媒体数据监测统计办法(试行)》,将所属的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移动客户端纳入数据监测范围,以月为周期,定期对用户数、阅读量等重要数据进行统计,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对数量流量较高文章的编辑人员给予适当的通报表扬及绩效奖励。

(三)三亚日报社各新媒体产品运营

1.微博运营

适度参与热点话题、热点事件讨论,加大“微互动”;在微博上发布三亚各类大型活动相关信息;邀请网友参与话题讨论,对热点微博进行转发,以提升微博阅读量和关注度。

2.微信运营

2016年以来,三亚日报新媒体围绕“双修”、棚改、美丽乡村、创文巩卫、脱贫攻坚、“双十行动”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进行报道。

2016年5月30日,三亚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天了噜!凤凰路“颜值”这么高!三亚人你留意到了么?》,通过翔实的报道和精美的图片,介绍了长达11.55公里的凤凰路景观提升工程,将绿地改造、海绵模块设置、道路拓宽、管网升级、慢行系统建设的最新成果呈现给网友,获得了较高的阅读量,赢得了各界人士对“双修”“双城”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016年6月2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这样的三亚你看过吗?美翻了!》制作精良,展现了三亚日报社摄影记者从山上、路上、海上拍摄的“三亚风景长卷”,让网友领略了三亚的椰风海韵、绿水青山和三亚醉心的美,点击量78768次。

2018年11月,三亚日报社多平台联动,做好《挖掘三亚历史文化讲好三亚故事》系列报道,每周六安排一组记者,联动三亚历史文化专家、读者、网友、“候鸟”族、学生等,组成“三亚日报历史文化采风团”,深入三亚文化场所、历史遗址等采风创作,挖掘各种民俗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形式包括通讯、特写、专家说法、记者手记、采风日志、历史小档案、图表、视觉等。每周一推出专版采风版面、微信报道,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

2019年,报社将提高微信粉丝数量作为工作重点。在选稿方面多采用一些贴近读者的民生服务类信息,同时在评论区保持与粉丝的互动,增加粉丝的情感认同和对信息的认可,增强用户使用黏度。另一方面,以三亚举办的重大活动为基础,策划相应的互动活动,努力开拓新的粉丝源。

3.新闻网站和客户端运营计划

除做好日常的更新维护外,重点拓展广告创收项目,做好突发事件的播报推送,根据年度重点新闻事件及时做出反馈调整。

2019年,三亚日报社的新媒体工作重心侧重在网站建设上。三亚日报社实施融媒体发展战略,立足纸媒、跳出纸媒,加快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发展,搭建区域强势传媒主流舆论平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4.用“现场云”突破传统的传播方式

新华社“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基于“现场新闻”技术平台,记者只需一台手机就可实现素材采集和同步回传,后方编辑部实时进行在线编辑和播发,从而大大增强报道全时性和即时性。

2018年3月,首届ISY国际音乐节在三亚举办,《三亚日报》启动“现场云”视频直播,3天浏览量超86万,荣登全国视频直播周冠军。《三亚日报》独家报道《55秒88!三亚丫头林进霞“跑进”清华大学》,引起三亚各界点赞“热潮”,官方微信阅读量超过10万+。新华社“现场云”、中国网事、新华网、新华视点官方微博等多个平台转载转发三亚日报全媒体稿件。

2018年5月7日,椰网刊载报道称,有游客反映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停车场有“黑导游”非法揽客,引导游客到景区附近的沙滩上观看海上“南海观音”。该报道被多家网站转载引起网民关注,三亚日报社新媒体第一时间报道相关部门调查情况,公布事件处理结果,平息舆情。

2018年12月11日,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三亚海棠湾开幕。三亚日报官方APP、微博、微信、网站联动,对现场和获奖明星第一时间实时直播,并采用现场花絮、动态图片、视频滚动播出的方式,实行渠道之间的互通互推互动,让读者对现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媒体融合目标

(一)确立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

1.打造多元化的移动传播矩阵。移动传播载体发展迅速,新闻客户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不断涌现,形态丰富多样。新闻客户端功能比较完备、信息容量大、方便易用。传统媒体进入移动传播领域,需要关注新闻客户端发展,推动移动媒体建设,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

2.创新移动新闻产品。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生产,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准”就是要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守护好准确、权威、专业的“金字招牌”,把准方向、把好导向,为用户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

3.紧盯移动技术前沿。技术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媒体亟待补齐的短板。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充分运用数据库、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整合内容资源,提升数据存储挖掘利用能力。

(二)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环节

1.构建适应融媒体生产的采编发网络和采编发流程,形成“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工作格局。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记者部和新媒体中心在采编指挥调度、重大选题策划,采访力量、稿件资源方面全面深度地统一起来,增强调度指挥能力、一线采写能力、新闻原创能力。

2.创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必然要求对报社内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按照新的业务流程调整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破除报纸、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创新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采编合一、全媒体生产的运行机制。

(三)强化全媒体人才培养

1.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全媒体管理人才转型,在观念和技能方面有大的提升。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众号,使其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2.着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优化人才环境。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级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办法,吸引凝聚全媒体内容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建立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完善考核政策与办法,对全员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动态的评估,督促采编人员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四、结 语

三亚是“网红”城市,容易成为舆论的焦点。《三亚日报》作为党报党媒,更要紧紧掌握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充分展现媒体融合的强大力量,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全媒体报道要出新出彩,呈现新气象新面貌,谋划好媒体融合和内容创新,打造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强练“内功”,增强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媒体融合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报社全体员工必须提振精神、凝心聚力、共同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三亚日报社的媒体深度融合之路坚持走下去。

猜你喜欢

日报社三亚微信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贵州小三亚』——罗甸
微信
被惯坏的三亚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