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

2019-01-29邵美玲

牡丹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学者角度

邵美玲

受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以男性为主体,女性文学长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薄弱之处。但近百年,文学形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女性文学深入到人文领域,基于对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分析两性创作的独特之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并对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以及探讨,对内容进行了全面反思,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对古代文学进行性别研究主要基于近百年,人们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人们的两性观念逐渐开放,并渗透到古代文学领域。古代文学标榜男性文学,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制度文化决定了女性的身份、地位乃至于视角,虽然女性文学比较薄弱,但在古代文坛上仍占据一定的地位,基于性别对近百年古代文学的研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近百年古代文学性别研究发展

近百年对两性文学的考察源自20世纪初期的思想文化运动。基于新文化思想的渗透,性别研究进入文学创作的视野,20世纪前半叶,人们对古代女性文学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到后半叶,人们重视文学人文情怀的审视。总体分析,改革开放后,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意识产生,但仍受传统思路限制,直到女性问题研究中心开展国际研讨会,对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渗透。

二、古代文学性别研究价值体现

(一)文献考辨

基于性别角度对古代文学进行研究,主要基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综合20世纪90年代前后对文学性别的研究,其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女性文学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男性文学延续了数千年,很多女性文学反映了社会背景与思维理念,仍广为流传,但细节环境无从考察,作者创作背景存在极大的疑问。例如,对古代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清照进行生平考察尚还存在难度,寻找文学创作踪迹便十分困难。但就近百年的研究,笔者考察了众多女性文学家的评传,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历代妇女著作考》涉及女作家118人,著作144种。基于性别的文学研究,为史料考辨奠定了基础,开拓了视野。

(二)文化内涵

基于性别角度分析古代文学,具有十分丰富的性别文化信息。在研究过程中,基于不同角度的切入,对性别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其中涉及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等,并深入研究女性文学的性别文化内涵。以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为例,张宏生对清代女性的词作进行了探讨,甚至对江南地区女性作家创作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文化内涵分析,近百年的研究试图深入考察女性的精神世界,并将其还原至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

(三)审美特质

基于性别视角对古代文学进行研究,研究会很自然地发现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之间的差异,在差异分析中闡述两者的审美特质。胡明在《古代妇女文文学》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古代女性文学的历史形态、人为内涵,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邓红梅的《女性词史》对女性词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其进行了审美分析。

(四)文学批判

基于近百年的文学性别研究,学术界关注性别的文学批判。蒋寅在评价女性文学的过程中也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徐兴无在《清代王照圆》一文中对学术活动的性别角色进行了研究。在文学批判领域,女性一直十分微弱,人们应在性别文学研究中开展鉴赏活动,使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三、两性文学互动影响研究

(一)文化内涵综合性探讨

基于性别角度的古代文学研究大都集中在女性文学中,很多学者为了保障研究的多元化,对两性之间的文学互动进行了研究。基于文学文化内涵的研究,女性精神发展出新态势,研究也随着思想的发挥而不断进步,就研究现状分析,其几乎已经定格在康正果的《风骚与艳情》之中,书中基于性别视点明确了研究内容,将研究思路划分为“女性文学”“文学女性”。

其间,很多人基于交互性对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叶嘉莹在《论词学之困惑》一文中溢出了《花间集》中的男性词人,阐述了男性文学中利用女性语言进行创作的思路,并将其摄纳为双性人格。在文学研究中,学者肯定了男性文学女性化的认同,并阐述了此种表达方法的内在价值。马玉平基于叙事角度考察剧本的性别倾向,对文学中的性别现象进行思考。另外,李祥林基于戏曲的角度对文学性别交互性进行分析,研究了戏曲文化中的性别原型。

(二)经典文本性别审视

在对众多经典文本进行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基于性别角度对文本进行重新审视,并提出独特的见解。在文本解读研究中,基于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进行文本分析的学者以孙绍先为代表,其在《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中阐述了更加深层的内涵。《红楼梦》作为古代性别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书中将女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曹雪芹是个男子。基于近百年的研究,很多人将其称为男性思想中的女性世界,很多学者基于性别角度对其进行了批判。

古代很多文学作品渗透着性别倾向,一些学者在性别研究中给予男性话语权中的爱情进行了批判。对于《聊斋志异》,部分学者将其称为“情爱乌托邦”,其中将女性雄化、男性雌化。对经典文学进行性别研究的学者较多,很多文学中呈现了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实现对文化的批判,是近百年文学性别研究中的主要着力点。

(三)文学性别关系考察

基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其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基于性别因素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人们势必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制度,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实现对文本的创作。部分学者探讨了个体性别意识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渗透着浓切的人文关怀。例如,俞士玲对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要素进行了论述,并从男性参与、女性自省的角度,对文学兴起的原因与状态进行了探析,阐述了性别文化的客观演变。基于文学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很多学者在此路上攀行,研究了文学中的女性观和女性问题。黄霖在《笑笑生笔下的女性》中深刻剖析了《金瓶梅》中的女性观和女性问题。人们可以将社会思想与性别因素综合来考察文学,彰显文学活动的立体性,比较切合实际。

(四)两性研究状况检视

基于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角度,很多学者对两性文学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和研究。学者张宏生清晰地论述了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的面貌。基于女性主义批判角度分析,男权主导下的文学环境不可避免误读了女性文学作品。当前,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对女性文学进行了重读,旨在纠正以往的话语霸权。例如,在研究贺双卿时,其籍贯、作品真实性有待考证,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对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应用内证的方法,确认其真实性。史振林在《西青散记》中对贺双卿的记叙进行了重新考察。在近百年的两性古代文学研究中,很多学者不断打破原始的观点,对其进行重新论述,并在不断考证中提出新证据。

四、结论

基于现代化视角对古代文学性别进行讨论,立足传统,指导实践,基于文学领域的研究,科学地审视两性文学中的独特艺术之美,能够为现代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在近百年对古代文学性别研究之中,基于探究思维与批判精神的融合,还需要纳入更加有效的实践,吸收现代主义的人文情怀,使其能够多学科交叉互补,促进文学发展。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学者角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神奇的角度
学者介绍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