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融合探索※

2019-01-29谷丽艳吕美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技成果中医药

王 莹 宋 囡 杜 莹 谷丽艳 吕美君 曹 媛 冷 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中医药大学重大科研平台,辽宁 沈阳 110847)

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攻方向。而高校作为国家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资源丰富,研究成果聚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源泉和基础,其功能的发挥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然而就目前而言,科技成果转化大部分来自企业,而高校恰是培养创新人才第一线。所以,探索如何将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途径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现状与问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被多国认为是培养人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学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激励机制与管理组织机构,搭建多个科研实践平台,给予了资金保障支持与人力师资力量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7年,教育部推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规划推向了新的高度。

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首先,学生思维固化,成果转化的意识与观念淡薄,市场定位不准,来源于学科科研项目、成果和产学研工作相关的内容还较少,学科科研成果和特色未能在教学内容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其次,本科教学依然以模式化教学组织形式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符合现代人才发展的教学需求,不利于师生交流,难以迎合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需要。再次,对专业前沿性课题有关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是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地,然而却鲜为开放,难以满足学生真正成果转化的需要,创新性培养上来讲也相对欠缺。

2 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联系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书本教育,是知识与技能合一的培养过程。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依赖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出现,通过共同努力,承担不同的工作,所有人克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成员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相互配合,集思广益,积极交流和沟通遇到的问题,团结协作,真正理解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的真谛。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实施、成果总结等环节,不仅能够支持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医药相关课题研究以及增强大学生理论实践能力、解决就业问题,还实现了项目支持中医药学术、学术支撑就业、学生创造利润,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中医药科技的进步[2]。

3 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融合的实践

3.1 加强引导 增强成果转化意识 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正确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转变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观念,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保护与市场意识,重视科技成果知识价值的意义[3]。我校特举办了关于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相关讲座,从成果转化的途径、方法、分配制度等方面为师生全方位解读,深受师生欢迎。以中医药学生为导向,依托科技创新型社团或组织,开展具有普适性的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强大学生参与科创的积极性,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开展更高层次的科创活动的基本能力。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3.2 建设创新型实验室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室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水平凝聚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一个学校学术水平最主要的标志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等专门人才的主要特征。加强高校实验室资源配套与共享,使高校科研实验室成为学生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融合点,提高开放频次同时加强制度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我校依托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成功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中心,搭建中西医结合创新实验室、中药创新实验室、临床检验技能实训中心、中医临床技能实践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五个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提供平台,为学生全面开放,真正做到让学生深入其中。

3.3 筛选科研项目 革新教学方法 构建创新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资源较少的情况,可在教师的科研课题中筛选出合适的成果或某一阶段过程,促使其向实验项目转化[4]。首先将大的科研项目(成果)拆分成若干个小课题,转化成创新实验项目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并将部分比较成熟的项目延伸或者调整为毕业论文选题,供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每个实验项目围绕选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果讨论和论文或研究报告等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在一个学年(或者一个学期)内完成实验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的综合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连续性和应用性,突出先进技术、科研思维研究方法的引入,为学生掌握先进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创造了条件,由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与此项目有关的科研动态,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又达到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

3.4 激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 促进能力提升 抓住国家政策积极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的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自己主持课题,加上指导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接受比较系统的科研训练。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创新实验中的表现,吸取部分低年级学生同学参与的创新课题研究。通过业余科研、毕业论文和研究性、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学生可加入到科研的各个环节中去,提高积极性,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2018年我校学生王群主持的项目获国家金奖1项、国家银奖1项、辽宁省金奖3项、银奖铜奖多项,目前已与多个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3.5 多学科交叉融合 产学研一体化 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及成果转化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5]。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也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6]。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拓宽协同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有利资源,优势互补。我校先后与辽宁亿灵科创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辽宁药都发展有限公司、辽宁大石药业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基地合作。2012年4月29日,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校区建设项目正式签约,目前学校本溪校区主体工程即将完成。学校将利用本溪药都的优势,继续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与沟通合作的跨组织科研平台,培养出能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实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4 总结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不仅本身是科技经济活动,也是教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过程。通过增强创新意识和科技成果转化意识,革新实践教学方案、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等一系列举措,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抓手,以建设创新型实验室为载体,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真正将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技成果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科研成果转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