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丹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诊疗隐性消渴病的经验分析※

2019-01-29董秀娟李才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干姜大枣半夏

董秀娟 李才岛 林 丹

(1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2 海南汉唐国医馆,海南 海口 5711992;3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中医科,海南 海口 571199)

林丹系海南医学院教授,从医执教30余载,临验颇丰,精于辨证,妙用经方,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聆听教诲,获益匪浅。就吾师诊疗消渴病的临床思路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特殊病因分析

消渴病临床多见口渴、易饥、尿频及困倦乏力等症,亦有毫无症状者,仅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异常,寻医诊治,临床亦称其为“隐性消渴病”。相较于农耕时期,今日生活工作模式转变甚大,消渴病之病因亦随变之,除常见病因外,吾师特重视如下病因,详述之:

1.1 饮食之特殊 《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1]当今传统的一日三餐从家庭推向了餐馆饭店,出现早餐多甜食,中餐多快餐,晚餐多饱餐,饮食习惯可令消渴病之人愈发增多。其二,长期大量软饮料的服用亦与该病之年轻化有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论述水液代谢之过程[2]。而软饮料的含糖量极高,且含有各种添加剂,而今人又喜冷饮之,久必伤及脾胃,升降乖戾,水谷必不能及时转化为精微,而停积于体内,易成病理产物引起消渴病及多种并发症。此二者皆当重视。

1.2 运动之特殊 城市化建设及工作模式的改变,致运动场所缺失及运动机会减少,此为消渴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体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3]指出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脾主四肢,而因运动减少,或坐或躺,致脾气呆滞,运化迟滞,脾气耗伤,胃气亦伤,久则脾胃虚弱,虽饮食不多亦肥。另一方面,因运动之减少,而饮食却倍增,必致“精”的过度潴留不能转化,而出现郁堵不畅,必致诸身不适。气郁最易化火,火性炎上之特性,必伤及肺脏致肺燥,伤及胃致胃热,伤及肝致肝阴不足肝火过旺等证。

1.3 睡眠之特殊 依中医子午流注图之循行,子时入睡为最佳,人体方可休养生息,消除疲劳,各脏腑归位,为次日的劳作做好准备,此为肝胆之功。而现代人更沉迷于夜生活,夜间加班,或痴迷于电脑,电视等,入睡甚晚,甚则通宵达旦,引起肝胆功能失调。“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罢极”之意,一可通“疲”理解为消除疲劳之意,只有子丑安睡,魂才有所居;二“罢”“极”说文解字均有伸展、到头之意,可引申为调达之意,则子丑入睡之时,为肝做功之日。入夜而不寐,则会致肝失其功能,肝气虚则血不养,魂无所居,易出现恐惧,记忆力差;肝气实则气机郁闭,疏泄失司而易怒。最终肝因失于疏泄,而五脏不调,出现易于疲劳,亦可发为消渴。

1.4 体质之特殊 临床上孕妇常因营养过剩,胎儿过大或为确保母婴平安而选剖宫产,而后天的喂养由传统的母乳喂养变为了配方奶粉喂养,都可能成为未来的消渴病之体质,皆当引起医生之注意。

2 论治分析

对于消渴病的诊治仍遵循辨证论治,而对于却无症状的消渴病患者,分析病因病机,常可定病位在脾胃,病性为本虚表实,病势为病之初期。多年临证经验,可首选半夏泻心汤为主加减化裁,使之方证相符,收效颇佳。

2.1 辨证分析 隐性消渴病重在详问病史,亦见患者有诸多不适,多为偶尔发作或交替发作而忽视。如口干咽干甚则咽痛(夜间尤甚),患者自认为是“上火”或感冒而治疗症状消失;如自觉胃脘部胀满不适,或饮食倍增,而仍有饥饿感者按胃肠不适治疗后缓解;如每每饭后特别的困倦乏力,上下肢沉重,认为缺少休息,而却越发乏力,自服补气药物治疗;如视物不清,眼睛干涉,畏光等,按眼疾治疗;如四肢麻木不适,按颈椎病治疗;如皮肤瘙痒,按皮肤病诊治;如夜尿频,伴有尿急尿频尿痛等,按淋证治疗;又如发现小便之后,便池有大量蚂蚁,此种情况患者自觉血糖可能异常;再者确实没有任何不适,单纯体检发现血糖异常者等等。故辨证时,应详问病史,审病因,知病机,结合舌苔脉象四诊合参,定病位,晓病性,断病势,予正确治疗。吾师临证多年后认为,隐性消渴病四诊合参,可见五脏功能失调,寒热错杂之证,但就具体分析,主要病位多在中焦脾胃,乃消渴病之初期。

2.2 隐性消渴病论治 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为辛开苦降的代表方,凡病机属寒热错杂,升降失调,多用本方加减治疗。吾师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对该方进行加减配伍,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其中治疗隐性消渴病的临床收效颇佳。其方药基本组成为:黄连、黄芩、法半夏、党参、干姜、大枣、炙甘草、夏枯草、仙鹤草、肉桂、忧遁草。随症之加减变化为:困倦乏力甚则加黄芪,女贞子;口干甚则加石斛,葛根;大便干结则加生地,火麻仁;四肢麻木不适则加鸡血藤;脉症合参瘀血者加丹参,红景天;肥胖者加二陈汤;皮肤瘙痒加白鲜皮,白蒺藜等随症加减(适医者用药之喜好灵活配之),且用药剂量因人因证而异。煮法以水500 mL煎至300 mL,去渣再煎15 min,早晚温服,日1剂。

现将该方治疗隐性消渴病的配伍特点及临床指征分析如下:该验方可以理解为数个方的合方,如“黄连、黄芩、法半夏、党参、干姜、大枣、炙甘草”七味药组成的半夏泻心汤;如“黄连、肉桂”二味药组成的交泰丸;如“党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组成的理中汤;如“黄连、半夏”二味药为小陷胸汤重要组成;“黄芩、法半夏、党参、大枣、炙甘草”五味药为小柴胡汤重要组成。故该方可调五脏功能,依据各脏腑精气之盛衰对其药量进行增减,最终达到调五脏之平衡的效果。

验方配伍详解:黄连、黄芩、夏枯草苦寒之药可以清泄胃、肺、肝经之热;干姜,肉桂温中祛寒,兼补脾肾阳气;法半夏、党参、大枣、甘草固护已伤之脾胃,培补中气;仙鹤草补虚,干祖望将其称为“脱力草”曰:“凡人精神不振、四肢无力、疲劳怠惰或重劳动之后的困乏等,土语称‘脱力’。”[4]忧遁草为海南的地方草药,临证发现其有明显降糖之效,其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散瘀消肿、除湿抗癌、止痛、活血疏经、增力气、消除疲劳之功效。吾师认为消渴病病位在心下脾胃,脾胃升降失调而致机体出现水火失调,而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证,故用辛开苦降之法的目的,均在调理后天脾胃之功能,而此方对于隐性的消渴病患者则更多舍性而取用其配伍,起到调五脏,平阴阳(水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效果。

3 调整生活方式

“治病求本,本于病因”,消渴病源于患者日常生活起居等不规律而引起该病,服用药物仅仅是辅助作用,而消除病因,合理的生活起居方式才是治愈该病的根本,吾师从饮食、睡眠、运动等各方面进行了观察认为,常嘱病人节饮食、调情志、动筋骨。

3.1 节饮食 《吕氏春秋·尽数》曰“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5]故饮食调理对于消渴病患者非常重要。故给出以下忠告:一则,主食多吃杂粮,少吃“精米,精面”,中医认为“吃得越精,脾胃功能越差”。食用油建议用橄榄油或椰子油;二则,从食物代谢快慢角度,建议“先吃干的,尽量少吃稀的”;三则,尽量一日三餐在家吃,确保食材健康,食量易于控制。四则,有添加剂及含糖的食品尽量少吃。五则,多吃蔬菜,适量水果,忌含糖量太高的水果。六则,忌饮酒。

3.2 调情志 《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6]二则,保证夜间子时入睡,禁忌熬夜或通宵达旦。

3.3 动筋骨 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吃完饭后不建议立即运动,亦不可坐卧,可室内散步,并作腹部顺时针的按摩。每日3餐0.5 h后,建议做1 h的有氧运动,以散步为主。

二则,早晨睡醒及晚上入睡时,嘱咐患者根据个人情况做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肋式呼吸、后背式呼吸,可达到平衡脏腑功能之效,同时调控情绪。对于肥胖的患者,将减肥作为第一任务。

4 典型医例举隅

患者,男,50岁,广东潮汕人。主因“发现血糖异常6个月,余无明显不适”就诊。有家族遗传史,既往喜好夜间海钓,平素嗜食甜食,喜饮软饮料20余年。因自觉无特殊不适,拒绝长期服用西药治疗。刻下医详诊之,患者纳眠可,无明显不适,但详问诊,该患常感全身困倦乏力,眼干涩,偶有夜间或晨起口干欲饮,夜尿频,偶觉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因症状较轻,并未予以关注。体查:体型适中,舌尖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微腻,右脉寸滑微数关弱迟沉,左脉寸数关弦细迟沉。3日内辅助检查示:空腹血糖9~10 mmol/L,餐后2 h血糖 15~1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诊断:消渴病,证属上热下寒,中焦脾虚证。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黄连 10 g,黄芩 12 g,法半夏 15 g,党参30 g,干姜 10 g,大枣 3枚(去核)、炙甘草 5 g,夏枯草 15 g,仙鹤草 15 g,肉桂 5 g(后下),忧遁草全草15 g。煎服法以水500 mL煎至300 mL,去渣再煎15 min,早晚温服,日1剂。嘱患者吃糙米,少喝汤,忌口辛辣肥甘厚味生冷,每日3餐食后1 h散步,23时前入睡。

二诊:服用2周后,血糖明显下降,血糖动态记录本显示:晨起空腹血糖6.7~9 mmol/L,餐后2 h血糖11~13 mmol/L,午时空腹血糖8~10 mmol/L,餐后2 h血糖9~15mmol/L,晚餐前血糖 7~10 mmol/L,餐后 2 h血糖8~11 mmol/L,血糖偶有波动,但整体下降趋势明显,以晚餐血糖控制为最佳。详问之,患者晚餐素食,餐后2 h散步,而早上,中午因工作原因未能做到1 h的运动。

患者诉服药期间偶有口干口渴,眼干涩余未觉明显不适。舌淡胖,苔薄白,边少许齿痕,随机血糖7.8 mmol/L。守前方加石斛15 g,续服半月,并嘱患者不需要每天都检测血糖,若自觉血糖稳定,无明显不适,可测晨起空腹,晚餐后2 h血糖,并要求患者,每周查1次凌晨4点的血糖值(林丹教授认为人体在凌晨3、4点血糖值会较低,可作为血糖调控的指标)。

三诊:服用2周后,复查血糖空腹血糖5.6~7 mmol/L,餐后 2 h血糖 9~10 mmol/L,第 1周凌晨 4点血糖6.0 mmol/L,第2周凌晨 4点血糖 6.2 mmol/L。其中有1次晚上餐后 2 h血糖 15 mmol/L,询问病史,怀疑与晚餐饮白酒有关,嘱患者禁酒。

患者四诊未见明显不适,方药配伍不变,剂量稍做调整:黄连 6 g,黄芩 10 g,法半夏 10 g,党参 30 g,干姜 8 g,大枣 3枚(去核),炙甘草 5 g,夏枯草 15 g,仙鹤草15 g,肉桂5 g(后下),忧遁草全草 20 g,续服半月。继续监测血糖。

四诊:服用2周后,患者自述血糖空腹血糖6 mmol/L左右,餐后 2 h血糖 9左右 mmol/L。与患者沟通,停服汤剂,改为服用散剂胶囊。具体为黄连 60 g,黄芩100 g,法半夏 100 g,党参 300 g,干姜 80 g,大枣100 g,炙甘草50 g,夏枯草 150 g,仙鹤草 150 g,肉桂50 g(后下),麦冬100 g,打粉装胶囊,每粒胶囊0.8 g,每次4粒,1日3次,餐前0.5 h服用。若自觉患者血糖升高,可多吃 2~3粒胶囊,另继续遵医嘱,节饮食、调情志、动筋骨。每半个月复诊1次。

患者连续复诊3个月后,血糖控制稳定,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0%。给予停药定期复查。随访追踪,患者至今血糖比较稳定,偶尔会有波动,患者时有吃少许甜类食品,血糖波动亦不明显。此案例,可以认为临床基本痊愈。

按语:本案患者血糖异常之因与熬夜、嗜食甜食及软饮料相关,故对其饮食生活的调理最为重要,截断病因本身为治疗方法之最重。初诊,四诊合参,可知该病非单一脏腑之病变,《素问·经脉别论》有云: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7]可知,谷入于胃后,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途径。患者因嗜食甜食及软饮料致脾胃受损,生化气血之功能降低,此为主要病因,另因入夜而不寐,甚通宵达旦,致营血不能归于肝、心,心肝火旺,筋脉必失于荣养,亦可引起心肾之不交,从而引起五脏关系之失衡。故选择 “交泰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可得水火既济;黄芩、夏枯草二药合用,清肝热,泻肝火。 《本草求真》言夏枯草: “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法半夏、党参、干姜、大枣、炙甘草,固护脾胃,培补中气;仙鹤草补虚;忧遁草全草清热降糖。诸药合用,诸症悉除。然贵在辨证基础上,巧妙加减化裁经方、时方、验方,运用灵活,即 “师古而不泥于古”。

猜你喜欢

干姜大枣半夏
若要皮肤好 粥里加大枣
大枣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半夏入药多炮制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