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与环境

2019-01-28胡琳方慧

速读·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石器中原综述

胡琳方慧

摘 要:早在建国初期,少数考古学家已经尝试将考古学研究与地学研究相结合。2002年以前,我国环境考古的发展一直较为平缓,2002年至2014年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到2014年达到一个高峰。考古学家已经意识到,环境考古研究在探讨史前时期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对中原地区环境考古所得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当前环境考古发展情况并提出幾点看法。

关键词:中原;新石器;环境考古;综述

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农业条件孕育了该地区繁荣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因素在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波动,可能是导致区域文明面貌转变的主要因素。史前时期人类的生存发展基本依赖生态系统,尽管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农耕,但农业的发展受制于气候条件的好坏。气候的波动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史前人类的生态系统。因此,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化,了解当时外在的环境条件十分必要。

一、古气候研究

古气候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对考古遗址地层中发现的遗物粘土矿物、地球化学、孢粉等古环境标志的综合分析进行分析,复原该遗址当时的自然环境及演变情况。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出现于8.5~3kaB.P.,延续达5.5ka,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与寒冷事件;莫多闻通过对临汾盆地一些露头剖面的观察探讨了临汾盆地自上新世至晚更新世时期的环境演变。陆巍等根据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傍龙寺)的孢粉资料,结合冰川前进、冰缘现象等因素,重建了代表中原地区的12~3kaB.P.的古年均气温和古年降水量曲线,到陶寺文化时期处于温暖偏湿的大环境。任晓辉等建立了中全新世较高分辨率东亚季风降水序列。

通过孢粉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不同时期的植被情况。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的孢粉组合表明,该区在35~9.4kaB.P.期间始终是以篙属为主的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河南洛阳寺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3090aB.P.以后出现较多的禾本科花粉,可能和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增强相关。另外,台塬沟谷区和冲击平原期农作物的差别或许反映出背后的环境等因素。

其他研究对象,如动物骨骼和动物化石也十分重要,例如对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属性的识别、测量和统计工作;以及根据软体动物化石的古生态,分析距今5000~4000年间古代湖沼演化的历史,发现古代湖沼的演化与当时气候的变化一致。

二、古洪水研究

中原地区3500aB.P.前后正处于华夏文明起源的前夜,该区的环境考古发现,裴李岗文化末期和龙山文化末期洪水事件对古代先民具有明显影响。新寨期气候明显变湿,气候的突然变湿与异常洪水事件同期出现,说明气候的转型可能是导致洪水频发的主要原因。李晓刚以古洪水研究为主题的研究综述,分析了黄河流域古洪水研究近20年研究;受地貌条件的影响,各地又具有不同的洪水过程,对人类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古生业经济模式研究

陈报章等分析了取自贾湖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的9块样品,通过其形态特征研究,判断出这一时期以栽培稻梗亚种为主。贾湖先民或已创造了具有相当规模和相当发育程度的稻耕文化;随后进行了植硅石分析,结合孢粉分析资料,恢复了该遗址的古生态环境。贾湖先民在距今9000~7800年间虽然已经开始种植稻谷,但其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却仍然是采集渔猎。

刘莉等对康家遗址1990年夏秋两季发掘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讨论了这批动物遗存反映的生态环境和家畜驯养问题,也附带讨论兽骨在各考古单位的不同组合所可能反映的不同的人类活动情况。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3种不同的模式。新砦遗址出土的农作物中,粟、黍和水稻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都很高,而又以粟为最,体现了新砦遗址所在地区的稻旱混合农业经济模式。

四、古气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

环境考古研究最终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是探讨环境与史前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可以肯定史前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但目前的研究尚不能确定气候突变是否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吴文祥等初步探讨了全新世气候事件对早期人类社会及其古文化的影响。虽然瀍河地区全新世新高温期时降水较强,但并没有导致较强的土壤侵蚀,反而水土流失的速率表现出与人类活动同步增强的趋势。董广辉等通过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与湖沼相沉积剖面的对比,研究了中全新世孟津地区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导致了中原周围地区五大新石器文化的衰落和终结,但却加速和促进了中原地区中华文明的诞生。渑池盆地地区的人类文化演进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明显。魏书亚等从碳十四断代数据角度探讨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谱系、起源和文化过渡期等问题。

渭南区全新世以来有3次突出的气候温暖湿润期和3次明显而短暂的寒冷干旱期,时间上大致对应了老官台—仰韶—龙山—夏商文化交替的时间。农业起源、仰韶文化的扩张和龙山文化的聚合现象均与环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李拓宇等从区域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背景的角度探讨陶寺都邑的形成原因,结合晋南地区仰韶至东周时期考古聚落在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分布比例,探讨该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全新世中后期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大规模地改变黄。

五、结语

在新石器时代,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环境,研究当时的环境情况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问题研究不断进步,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部分研究关注环境在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而对于过去人类活动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关注较少。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未来应引起重视。随着GIS等数字技术的引入,数字环境考古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相关工作在中原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数字环境考古工作还需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参考文献

[1]李开封,马春梅,高文华,李溯源,李中轩,潘燕芳.河南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

[2]朱艳,陈发虎,张家武等.距今五千年左右环境恶化事件对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及其原因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

[3]秦嶺,傅稻镰,张海.早期农业聚落的野生食物资源域研究:以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0,30(2).

[4]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唐领余,王富葆,姚檀栋,赵希涛,张丕远,施少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生命科学 地学),1992.

[5]莫多闻.山西临汾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6]陆巍,吴宝鲁.中原新石器文化与古气候的关系[J].地理科学,1999.

[7]姚政权,吴妍,王昌燧,何驽,赵志军.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植硅石分析[J].农业考古,2006.

[8]任晓辉,董进国,陈昌海.中全新世河南南阳石笋记录的百年季风干旱事件[J].中国岩溶,2006.

[9]夏正楷,陈戈,郑公望,陈福友,韩军青.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J].科学通报,2001.

[10]孙雄伟,夏正楷.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1]张俊娜,夏正楷,张小虎.洛阳盆地新石器——青铜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J].科学通报,2014.

[12]李有恆,韓德芬.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之兽类骨骼[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

[13]梁亮,夏正楷,刘德成.中原地区距今5000~4000年间古环境重建的软体动物化石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4]夏正楷,王赞红,赵青春.我国中原地区3500a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

[15]李晓刚.黄河流域古洪水研究进展[J].商洛学院学报,2013.

[16]张俊娜,夏正楷.中原地区4ka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沉积证据[J].地理学报,2011.

[17]陈报章,张居中,吕厚远.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的发现及意义[J].科学通报,1995.

[18]陈报章.河南贾湖遗址植硅石组合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1.

[19]赵志军,张居中.贾湖遗址2001年度浮选结果分析报告[J].考古,2009.

[20]刘莉,阎毓民,秦小丽.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J].华夏考古,2001.

[21]张小虎,夏正楷,杨晓燕,吉笃学.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8.

[22]钟华,赵春青,魏继印,赵志军.河南新密新砦遗址2014年浮选结果及分析[J].农业考古,2016.

[23]吴文祥,葛全胜.全新世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J].华夏考古,2005.

[24]梁亮,夏正楷.瀍河流域的河谷地貌结构及近万年以来土壤侵蚀量的估算[J].水土保持研究,2003.

[25]董广辉,夏正楷,刘德成,吴庆龙.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6]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第四纪研究,2001.

[27]翟秋敏,郭志永,沈娟.豫西渑池盆地湖泊沉积特征与古环境[J].地理科学,2011.

[28]魏书亚,宋国定.从放射性碳素断代看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J].中原文物,1997.

[29]吕厚远,张健平.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2008.

[30]张宏彦.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变化过程的环境考古学观察[J].考古与文物,2009.

[31]李拓宇,莫多闻,胡珂,张翼飞,王建军.山西襄汾陶寺都邑形成的环境与文化背景[J].地理科学,2013.

[32]李拓宇,莫多闻,胡珂,王海斌,张翼飞,任小林.晋南地区仰韶至东周时期人地关系研究[J].古地理学报,2014.

[33]T.R. Kidder,Y. Zhuang.Anthropocene archaeology of the Yellow River, China,5000-2000 BP [J].The Holocene,2015.

猜你喜欢

新石器中原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鹰形陶鼎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