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出彩
——以《三门峡日报》近几年报道为例

2019-01-28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三门峡系列报道日报

近两年,《三门峡日报》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和三门峡市委的中心工作,不断增强新闻“四力”,为打造“五彩三门峡”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一、围绕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搞好重大政治主题宣传报道

党的十九大召开是全党关注的大事。十九大召开前,《三门峡日报》在一版突出位置开设了“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成为受到省委宣传部通报表扬的5家报社之一。为了在党的十九大前掀起宣传高潮,《三门峡日报》分别在2017年9月推出记者采写的“喜迎十九大·崤函看今朝”“砥砺奋进的五年 晒晒百姓获得感”两大系列报道(共刊发作品30余篇)。《效能革命促发展》和《跑一次就能把事儿办好》等两组系列报道,图文并茂,加上三门峡网、手机报、微信等的传播,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省阅评专家也撰文称赞这些报道“充分彰显了党报的宣传意识和责任意识”。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三门峡日报》很快在一版推出《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栏目及5篇“本报评论员”文章,引领社会舆论,武装干群思想。4月,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总栏目(“五一”后按上级要求立即改为“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推出大量鲜活报道。

2018年,中央、省委省政府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力度、声势、效果之大,社会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而三门峡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治理难度之大、督察时间之长、取得成果之丰硕,亦前所未有。《三门峡日报》不惜以整版面积(有时一天能刊登六七个版),刊发通报三门峡市关于省委省政府环保督察组交办问题的调查处理结果,共刊登30多个版面,极大地推动了三门峡环境治理工作,受到省、市宣传部门的两次通报表扬。

对一年一度闻名全国的“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暨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11月下旬的“中国摄影艺术节暨三门峡白天鹅·野生动物国际摄影大展”,报社全媒体记者现场采访、立体报道、准确首发,被全国许多新闻媒体约稿或大量转发、转载,为宣传三门峡“天鹅之城”的独特魅力作出特殊贡献。

2018年,报社精心策划推出《读你——佼人僚兮》《懂你——如琢如磨》《恋你——与子同泽》三个精心设计的整版,内容新颖,展示了三门峡城市的亮丽形象、厚重历史和市民的热忱友好。

脱贫攻坚是宣传报道的重头内容。《三门峡日报》在一版精心办好《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推动脱贫攻坚》《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精彩故事》《脱贫攻坚基层行》等专栏,刊发记者采写的《三门峡:创新机制助力脱贫攻坚》《从贫困户到市人大代表》等新鲜稿200多篇。

报社还派出6名记者,深入卢氏县最偏远的官坡镇碾道村等贫困村蹲点采访,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刊发了《“靠自己下劲干,脱贫才光荣”》《挪出穷窝搬入县城开启新生活》等一批“沾泥土”“带露珠”的鲜活稿件,引起良好反响。

全省金融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卢氏县召开,《三门峡日报》记者与《河南日报》记者联合组成“省市党报融媒采访小组”,深入卢氏乡村采访。《三门峡日报》先后刊发《血脉通了 脱贫快了》《足不出村 贷款到户》等8篇“金融扶贫看卢氏”系列报道,与《河南日报》同步刊登。这些精彩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年度河南新闻奖一等奖)。2018年以来,该金融扶贫模式被全国各地学习、推广。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三门峡日报》率先对三门峡涌现出的史明朝、李小蛋等农民典型进行了采访报道,有的还被树立为全国脱贫典型。

卢氏县贫困人员杨书春左腿高位截肢,在党的扶贫政策激励下,凭着顽强意志,通过种香菇、养黑猪,不但自己率先脱贫,还带领全村2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2019年5月,杨书春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2019年8月30日,他的事迹被拍成《铁拐》电影,在省会郑州首映时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观众感动得流下热泪。

由本报率先推出的脱贫攻坚典型——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东堂,2018年11月当选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共20位,他是河南省唯一入选者。之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两次播放他的感人事迹。以他为原型创作的现代曲剧《大山的儿子》,在斩获河南省文华大奖后,又被拍成脱贫攻坚公益电影《大山的儿子》。

文化发掘报道上了新台阶。省委宣传部《河南新闻阅评》刊文《三门峡日报持续推出“文化名人”报道 唱响文化自信》,高度评价本报2018年精心策划推出的“文化名人与三门峡的故事”系列报道。市委书记刘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兰英等作出批示,希望《三门峡日报》深入发掘三门峡文化,在宣传推介三门峡中做得更出色。

2019年3月下旬,《三门峡日报》在文化周刊精心推出《历史名人与三门峡的故事》栏目,刊发黄帝、召公、姚崇等20余位历史名人,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不少历史文化学者特别关注这组报道,专门阅后收藏,期期不落。10月中旬, 这组报道完美收官。

二、主动策划,创新报道,推出多组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大型主题系列报道,宣传声势大,各界好评如潮

《三门峡日报》在全省较早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栏和《砥砺四十载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潮涌崤函”“铿锵足音”特刊。其中,《砥砺四十载 奋进新时代》特刊推出“40年来看变迁”“改革开放忆当年”两个民生系列报道,每期出一个图文并茂的整版,涵盖百姓生活、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门峡日报》坚决执行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指示精神,努力高质量地报道传播好这一盛事。

首先,及时、认真地转载和刊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有关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报道,在全市营造浓厚的庆祝气氛。

其次,从4月8日开始,《三门峡日报》编委会经过精心策划,在日报一版开设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总栏目,陆续推出一系列报道。

再次,报社主要领导带头增强“四力”,深入基层采访。7月1日起,在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孟国栋,总编辑刘建设等领导的率领下,副总编辑焦森森、张玉琮、刘书芳等也分别带队,带领全媒体记者深入各县(市、区),开展增强“四力”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精心推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 0周年特刊——崤函迎解放”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两组系列报道,《陈谢大军渡黄河 拉开解放豫西序幕》等系列报道,在三门峡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为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前掀起宣传高潮,三门峡日报社决定策划、采写两组“追寻崤函红色足迹”“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增强“四力”大型主题系列报道。《贺龙安营横涧 播下红色火种》《红七十四师转战卢氏 奏响壮丽凯歌》等报道,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了良好氛围。这两组系列报道将刊发至12月结束。

三、常抓学习培训,是搞好重大政治主题宣传报道的前提,显示出《三门峡日报》的软实力

要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本领高强、求真务实、战之能胜的党报队伍,《三门峡日报》近年来一直狠抓对采编队伍的学习培训,始终绷紧政治方向这根弦,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两年来,三门峡日报社邀请《人民日报》评论专家白龙、省新闻阅评专家刘悦、省审读专家杨子廷等,为全体采编人员举办了《新时代如何做好党报评论》等专题讲座,还组织收看了华西都市网CEO张华作的《智媒体探索与实践——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为例》学术演讲,中国报业融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劲博士作的《融中对·党报突围——智能互联时代的困局、格局与布局》等。

报社还学习《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外报经验,对实行多年的报纸版面进行了改版。从5月31日开始,《三门峡日报》从版面字体到新闻纸张等,均有了较大变化。

在报网融合的探索中,三门峡日报新媒体表现活跃。尤其在市“两会”“一节一会”“一节一展”等大型活动报道中,采用文、图、视频结合的形式第一时间进行网上直播,提高传播效率;采用航拍、全景摄影等新技术手段,增强传播效果。比如,对闻名全国的横渡母亲河等重大活动,《三门峡日报》派出新媒体记者现场进行图文直播和发布,当天点击阅读达数万人次。黄河大合唱、黄河彩虹跑、万人帐篷节等活动报道,引起数万网友的点赞。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河南手机报三门峡版等同步发力,保证了新闻的立体传播。

三门峡日报新媒体还成功与报纸开设的“经典诵读”栏目、“伏牛”版等进行联动,让报纸内容、优美文章由静变动,“悦耳动听”起来。只要读者扫扫《三门峡日报》版面上的二维码,就能听诵读或阅读互动,受到广大读者、网友的一致好评。

2018年10月,三门峡日报社对原来分散的采编业务部门进行优化调整,成立全媒体采集中心、日报编辑中心等四大中心,有效整合了人力资源,促进媒体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门峡日报社年年抓“报纸质量提升”,采编人员努力践行“走转改”、增强“四力”,在采写角度、版面编排等方面力求新颖、深刻、有用、耐读,催生一批具有社会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优秀新闻作品,70余篇新闻作品获得省以上一、二、三等奖。

猜你喜欢

三门峡系列报道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An Analysis of the Common Errors in Oral-English Learn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