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史为证史论结合浅谈高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2019-01-21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科学高中

天津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辨析史料我会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科学高中 赵 超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力求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素养和品质。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是其他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它是学生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也是重现历史真实的重要方法,更是建构正确历史认知的基本途径。

教师要深入剖析和理解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和意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家国情怀为依归,在以历史时空发展和史料实证为双翼过程中,学生学会进行历史解释。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实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方法,提升史料实证素养。以下,我从这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一、史料分类——抛砖引玉

史料如何分类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史料的选择和分类显然没有引起师生的普遍重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史料,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对史料有基本的分类能力,从而实现教材与史料的交叉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我会以史料为载体和方法来展开教学。首先,我会以“孔子”为话题,并配以“孔子讲学图”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展开对孔子思想的讨论,揭示课题。之后,我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等,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合理的分类,如,一类为治国主张,一类为教育思想,并联系教材内容,总结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意义。进而,我会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史料,如,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主张上的不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韩非子: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韩非子·问辩》)让学生以此为跳板,对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展开深入探究。最后,我会结合学生对教材中提供史料的理解,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并让其提取其中的一种思想,在课下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对史料的分析与分类能力,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史料辨析——见微知著

历史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时代性,史料也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但是对史料收集、整理、理解和解释却带着学习者与研究者的主观性,受到立场、角度、方法和个人学识的影响。因而对历史的探索,也注定了其“路漫漫其修远兮”,也就意味着每个历史学习者要本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进行史料辨析,以期实现见微知著的探明历史发展线索,追寻历史发展真相。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既能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与探究中研习史料,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史料展开全方面、多角度的辨析,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真伪和判断史料价值的能力,从而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我会在教学中以史料贯穿始终。首先,我会以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相关图片作为导入,并让学生以自身角度对此次危机进行讨论,引出“罗斯福新政”的课题,以帮助学生对罗斯福个人建立初步的印象。之后,我会以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内容。进而,我会在学生初步掌握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对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料展开深入谈及。

比如,史料一:罗斯福新政期间,《纽约时报》每周商业指数在罗斯福就职时为52.3,6 月中旬达到87.1,这是两年多来的最高水平。史料二: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政府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并让两组学生在课堂上对两个不同政策展开辨析,以此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最后,我会让学生以历史的角度去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从而发展学生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史料运用——合乎情理

史料运用是史料实证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历史史料研习与实证能力的基本途径。史料的运用需要保证史料可信、孤证不立、史论结合三大原则,即是史料运用需合乎情理,才能化史料为历史证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史料,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历史真相中领悟历史规律,提高历史认识。

例如:在教学“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我会结合史料来展开教学。首先,用古代农业发展“时间轴”导入,让学生对“时间轴”上的史实分步展开分析,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农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时空观念和知识体系。之后,我会与学生共同对古代农业展开深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以史料的形式展开。如,“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让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方法,总结出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然后,教师出示相关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让学生进行分类和甄别,并进行史料互证或反证,尝试判断文字史料与实物史料、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史料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在课下将作业和试卷中的有关农业方面的史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以让学生认识到史料运用在历史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

四、观点论证——提高素养

观点论证是对史料中的观点通过史论尽心佐证,以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对历史进行解释。就如同陈寅格先生所说的那样,“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史学之观点引导学生展开真实性的论证,并站在时代理论的前沿,凭借历史证据,说出历史的“话语”,力求达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例如:在教学“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我会让学生从诗歌的角度来论证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首先,我会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内容,总结出一条文学线索,“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后,我会以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思考:如果说诗歌的繁荣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有关,那为什么被称为“诗史”的杜甫文学成就如此之高呢?以此来让学生根据教材和相关史料,以史料进行佐证。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出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这也恰恰说明了诗歌是引证历史的有力途径。最后,我还会让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角度展开进一步阐述。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使命,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通过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可以较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当然,史料实证虽贯穿历史学习全过程,但不可将其单独分割出来,孤立地培养此素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真正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辨析史料我会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史料二则
我会分辨
我会玩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