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城镇化依托于资源环境基础

2019-01-20屠思益林佳欣朱笑颜陈佳楠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年2期
关键词:利用率城镇化水资源

屠思益 林佳欣 朱笑颜 陈佳楠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杭州 311300)

引言

镇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聚居地,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城镇化率随着人类利用资源技术水平的增长、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呈上升态势。但现有的资源环境基础在多年的利用下质量与数量都有所下降,且存在分布不均、人均较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客观情况。展望未来,我们如何促进现代城镇化的发展?如何使现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基础协调?对于此类问题思考和探究便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1 现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基础的内涵

1.1 现代城镇化的内涵界定

现代城镇化强调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共同城镇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更要求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是新时期的城镇化道路,也就是本文所指的现代城镇化。

1.2 资源环境基础的内涵界定

资源环境基础是每个地区内客观存在的资源环境现状,是一个地区内所拥有的资源、环境的总和。环境在人类对大自然改造甚至破坏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忍耐程度,如果超过了这个程度,自然会反向破坏人类的劳动成果,导致各种天灾的发生。本文中以水资源为例,讨论资源环境基础在城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现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基础相协调。

2 资源环境基础现状

2.1 资源环境基础概况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种类和储备量丰富。根据《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耕地13499.87万公顷;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不断增长、总量丰富;另外我国海岸线蜿蜒绵长、海洋资源丰富。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海洋资源总产值呈不断上升趋势。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1]。一些重要的资源,例如水资源、耕地资源,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几乎为百名甚至更为靠后。另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低下。我国在能源消耗上是一个大国,但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较低。

2.2 我国水资源存在问题

利用率较低。2016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84立方米,随着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上升,我国用水量在2013年后呈下降态势。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水资源利用率虽逐年上升,但在世界处于中游水平,与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人均拥有量较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少,在世界各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排名超过一百位,人均水资源严重缺乏,对生产生活提出严峻的挑战。

地区分布不均。我国的水资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根据《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南方四区的水资源量为26873.7亿立方米是北方的4.8倍。

污染严重。我国劣V类水河长占9.8%。经济发达地区与水资源污染地区重合,在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进的同时,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大的区域可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3 现代城镇化及其问题

3.1 我国城镇化现状

我国城镇化发展在近年来十分迅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达到了57.35%。然而根据2014年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发展展望》,北美地区82%的居民生活在城镇、欧洲为73%,这说明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3.2 我国城镇化存在问题

城镇化和市民化水平不高。我国城镇化率虽逐年攀升,但还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近十年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取得了较大突破。但2016年我国市民化水平仅为41.2%,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城市常住人口并未拥有户籍,这部分人群在为城市做出相应建设的同时,并不能得到城市居民应享受的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社会福利待遇。

城市拥挤与“城市病”。截止2015年我国城镇数量为653个,常住人口达到7.7亿。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城市需容纳117.9万多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有十六个特大城市,7个超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有140个。人口过多的拥挤、经济科技集中发展,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城市热岛”、垃圾成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病”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生活生产所需条件供应不足。

用水紧张且利用率低下。我国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工业城镇化的超前发展,使生产用水也出现了一定问题。加上我国居民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以及工业用水一次利用、重复利用率低;在城镇化的基础上,部分城市居民用水观念落后,用水浪费严重,导致我国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紧张。

4 现代城镇化依托于资源环境基础

4.1 城镇化生活依托于资源环境基础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所在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以水资源为例,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并不意味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出现了水资源再生速度无法跟上消耗速度的情况,水资源也将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城镇和城镇化的发育要么建立在区域资源环境基础之上,要么建立在国家乃至全球资源环境基础之上[2]。现代城镇化生活依托于水资源的供给。但我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也较明显、突出。水资源人均较少、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下、污染浪费严重。

4.2 城镇化生产依托于资源环境基础

人类的生产离不开所在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我国工业城镇化超前发展,绝大多数城市以发展制造业为主,其中传统制造业占据较大的比重。而传统制造业的特点便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同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休戚相关,正是如此,我国的发展在能源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方面较为严重。

现代城镇化生产依托于水资源的供给。2016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84立方米,单位水资源产值较低,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我国人口基数大,消费所需的产品供应量较多,生产需求量大,意味着我国生产需水量也较高。

5 现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基础相协调

现代城镇化发展依托于资源环境基础,其根本途径便是现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基础相协调。现代城镇化生产、生活均立足于资源环境基础。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较低,若忽视我国资源环境现状,一味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则后果不可估量。

为实现现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基础相协调,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对策:

利用科技,提升效率。利用现代科技,对水资源的储量、总量等数据进行精确测算;利用3S等地理信息技术,对水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空间布局进行精确的探测、绘制水资源分布图册,在人口、生产等数据获得的情况下,叠加分析各地区的水资源禀赋特征和人口、生产的对应程度,调整城镇化发展策略和速度。

规划先行,指导发展。城市规划对现代城镇化具有导向作用,要实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基础协调发展,就要做好相应的城市规划。在水资源方面,应确定区域内水资源总量、河流湖泊的分布及对应区域内人口的数量、自然机械增长率等。在规划时,应考虑到上述要素对人口上限、建设用地面积和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考虑长远、合理布局,使区域城镇化发展符合资源环境基础。

严格控制,多管齐下。资源环境正日益受到生产、生活的污染与破坏,政府应实行资源环境立法、加大破坏资源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通过社会宣传以及社会道德约束浪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从投入型增长转变为技术型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减少对区域资源环境基础的破坏和依赖。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城镇化基于资源环境基础,而实现现代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应做到将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基础相协调。在科技引领下、规划指导下加以政府行政管控、法律监管、社会监督,现代城镇化建设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利用率城镇化水资源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水资源(部级优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2020年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 同比下降0.8%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2020年三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1.2%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浅议如何提高涉烟信息的利用率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