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型A~2/O工艺外加碳源的利用性研究

2019-01-20周晓雯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年2期
关键词:氧池乙酸钠投入量

周晓雯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污水处理厂中的管网来水逐渐呈现出一种混合型城市污水的状态,同时在大部分工业废水当中都含有一种氮素污染物,随着氮素污染物逐渐渗透到水体当中,会导致水体出现富养化等问题,从而衍生出各种不良的影响,为此应该加强重视,提高污水处理工艺,文章就此分析了改良型A~2/O工艺。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条件

相关试验主要是在拥有改良型A~2/O工艺的污水厂中开展,一共包括两期建设,一期中进行试验。分别在缺氧池末端、厌氧池末端、沉砂池的出口、好氧池中的第一、二、三廊道中的末端位置采取水样,具体编号为0到5,除0水样不需要进行处理之外,其他的水样需要先进行十分钟的沉淀,随后提取其中的上清液,进行过滤,并检测其水质。具体监测指标包含TP、TN、COD等,通过国际法监测水质[1]。

1.2 试验工况

将生产性的试验作为基础,试验周期是2017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9月份,通过对进出水相关数据进行一年的分析,研究外加碳源投入量和投加点对于TN消除成效的具体影响。

2 结果分析

2.1 工况一运行状态

继续保持改良型A~2/O工艺的操作状态,内回流到缺氧池中的前端位置,相关回流比是百分之百。污泥回流到选择池中的前端位置,其相关回流比是百分之百,生物池中的DO为1到2.2毫克每升,MLSS为4000到6000毫克每升。最终监测结果证明,进水中的TN浓度是41.5到49.2毫克每升,好氧池末端中出水口的TN值为18.3到23.2毫克每升,无法稳定实现一级A标准,至于其中的TN消除率为51%到58%之间,TN在好氧池中的浓度呈现出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由此能够看出缺氧池在进行反硝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消除的TN完全应用于反硝化或是生物增值过程中,其中存在一些只是被水中的微生物污泥等物体吸附,但是在好氧池中进行曝气的过程中,又被重新释放。

工况一中的内回流主要是在缺氧池中的前端位置,碳源的投加点大概在内回流距离一米左右的位置,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内回流所导致的DO消耗碳源等问题。根据相关数据信息证明,DO值在生物末端中不会超出2.5毫克每升,内回流位置中的DO值低于0.5毫克每升,不会对反硝化环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在投加碳源后,碳源就处于一种充足的状态,能够让内回流比上升到200%。

相关结果表明在工况一种随着碳源投入量的不断提高,缺氧池中的TN值反而呈现出一种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当在每万吨中的水中投放1.25吨的乙酸钠溶液时,出水中的TN值就能够降低到15毫克每升左右,TN的消除率能够达到70%。但是TN在好氧池中的浓度状态却呈现出一种逐渐上升的状态。

2.2 工况二运行状态

工况二中把内回流位置移动到厌氧池中的前端位置,将内回流比提升到200%。厌氧池中的HRT为1.37小时,为了保证稳定脱氮,在加药的十五个小时后,进行取样化验。根据每万吨水中投放25%的乙酸钠溶液量是0.5吨、0.75吨、1吨、1.25吨和2吨时开始生产性试验,采取样本测试TN浓度,具体结果如下。试验证明,在碳源投入量逐渐提高的条件下,缺氧池末端位置出水中的TN值逐渐呈现出一种减少的趋势。在乙酸钠溶液投入量为1.25吨时,TN值稳定到一级A,TN的消除率达到78%。和工况一有所差异的是,好氧池中在进行曝气时,TN浓度没有发生逐渐提高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水中存在碳源不足的条件下,将内回流点向前推移,从而移动到厌氧池前端位置,能够有效延长反硝化细菌脱碳中的HRT,能够将出水中的TN消除率提升6%左右。这种工况一和工况二的模式下适当添加碳源,经过分析近一年来的相关化验数据,我们能够发现在工况二运行状态中,外加碳源能够被反硝化细菌所吸收,从而让出水的TN实现稳定数值,同时工况二中的各项出水指标也明显比工况一的整体指标要低。

猜你喜欢

氧池乙酸钠投入量
浅谈碳源投加位置对AAO工艺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基于氨氮的低曝气控制策略与应用效果分析
农村生活与生产综合污水生物处理的A/O工艺启动策略与特性研究
焦化废水硝化系统受冲击后恢复系统稳定参考实例
四种防霉剂及其复配对黄曲霉菌抑制效果的研究
词汇加工深度理论对二语课堂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甲醇污水站QWSTN法北池系统COD高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影响英语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学习者因素
魔术实验:点水成冰
魔术实验:点水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