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唯一刊载书信文章的刊物其创办、特点及影响*
——《书简杂志》述略

2019-01-19唐小红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书简书信刊物

唐小红 谭 翠

(重庆图书馆 重庆 400037)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书信都是人们沟通、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也是延续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书信充满真挚情感,有官文、家书、友书、情书等。进入数字信息时代后,手机、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更快捷的沟通方式,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受大众欢迎,纸质书信、电子邮件数量渐趋稀少,多存在于传递稿件、合同、文书等正式场合,且电子邮件多过纸质书信。书信已走到历史舞台的边缘。但书信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能够传递丰富的情感、记载重要的信息,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特别是名人书信,是人类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的《书简杂志》作为全国唯一一份研究书信、以书信为内容的刊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 书简的历史

“书者,舒也。”就是把一件事叙述得很清楚。书简是舒布其事,宜达其意的东西[1]。书简亦称“书札”。民国时期则通称“书信”“尺牍”“书简”“八行书”——用纸率多为八行而名。民间口语简称“信”。文人笔墨则袭用古代诸名[2]。信件还名为书柬、翰札、寸简、竹简、书笺、书邮、手札、函件、鸿雁等,或信、札、简、函、笺等单字,多不胜数。书简名繁多,体现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书简”之名自古沿用,而“书信”出现较晚,民国通用,较为口语化;书信名因书写材质不同而不同,从中可以看出自古至今材质有“简”(木简、竹简)、“素”(绢)、“纸”等,体现古代书写材质的进步。

古代有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鱼传尺素等故事,将信绑在鸽、雁脚,或放入鱼形信匣中来传递信息,“鸿雁”也就成了邮使或书信的美称。“书简之起于何时,史无可考。”惟属社交应酬所需……春秋时已有书信,往来仅属于士大夫,而庶民不兴。战国时信件多公牍,谊系君臣。两汉时士大夫交际频繁,书简漫盛。晋唐,书简为用似已扩展至民间,交通不便,托人寄书信甚多。唐代,官设有驿站,驿使往还,官书、私人文书(仅为士大夫)得以相通。清季,有商营信局之设,民间书简,遂大盛行。清末叶,邮政设置,万国交通,人事加繁,书简普遍盛行。民国以还,倡行白话,尺牍用书范本,书信繁盛[2]。书信促进了沟通交际,书信的发展史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

2 《书简杂志》创办始末

2.1 刊物简介

《书简杂志》于1946年10月10日国庆日创刊,书简杂志社编辑部编辑,书简杂志社出版兼发行,社址在重庆中一路214号附1号。陪都印刷厂印刷,全国各大书店有售。12期后编辑部迁上海迪化南路398号,上海也设发行部,地址上海东大名路737弄15号。重庆润华印书馆印刷,新典书店为重庆总经销。因物价上涨,由半月刊改为双月刊。至1947年9月出第14期终刊,停刊信息不详。存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地。

该刊为书简文学刊物,铅印,竖排,繁体,16开本,每期20页。封面、目录、版权、广告等为彩色,有红色、蓝色、绿色等,刊物内容为黑色字体。封面简单,多文字,多为刊名或刊名与目录,最后两期才有图片。刊物严谨,内容部分无广告插入,仅开篇和最后有少量广告,约3~6个,多则3页,少仅1页;广告更换快,内容为学校、银行、书刊、药品等生产生活用品,最多为“亚伟速记学校”广告,还有与该刊有密切联系的“新典书店”“吴丈蜀先生鬻字”等。

鬻字广告称吴丈蜀先生为该刊的发起人之一。吴丈蜀(1919—2006年),字恂子,别署荀芷,生于四川泸州,好书法、古代文学,侧重于古典诗词格律研究。抗战胜利后,先后辗转重庆、上海、香港,其间曾任秘书、编辑、新闻记者,以卖字为生。又据原出版于重庆鱼洞、后迁上海的《亚伟速记月刊》所记,“魏正权,是书简杂志的发行人,主持重庆市参议会速记工作多年。并担任本校重庆通讯处主任推动速记运动”[3]。“京沪铁路局同人进修组开设速记班:由《书简杂志》主编李锡九担任教授。”[4]该刊《我们的老大哥——李锡九》(维灵)一文提及,李锡九,江西临川人,年青时到重庆生活学到了电报技术,抗战时好写作,做编辑、宣传工作,研究速记,并在亚伟速记学校、中宣部等任教,战后去河内主办《华侨日报》,后回重庆办《书简杂志》,在上海任速记教授,编《中国生活》等。还提及锡九战后从河内回重庆后,联合亚伟速记学校同学,筹资办《书简杂志》,尽其全力自编、自写、自校,艰苦支持了下来,至今已出第十四期,订户由一人增至数千人,畅销全国各地,成为无数青年喜爱的精神食粮[5]。可知该刊为李锡九联合亚伟速记学校一些同学所办,李锡九任主编和撰稿人,发行人有魏正权、吴丈蜀。来稿多为锡九的朋友。

1947年的重庆,物价暴涨严重。从第14期编辑给读者的信中知道,“两月中,纸价从每令二十余万元涨到一百二余万,本刊没有任何的背景和经济基础,没有办法。欲15期后改为月刊,增加篇幅,充实内容,聘国内专家名人和各大学教授为本刊经常撰稿人,刊白屋诗人吴吉芳遗札等”。主编李锡九到上海任其他职务。刊物未见15期,至此停刊。

2.2 创刊的目的与主旨

刊物创办于抗战胜利后的重庆,人们大力开展抗战复员,追求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代发刊词《给读者的第一封信》中提及,人类除了物质生活外,还不能没有心灵的活动、精神的寄托和感情的交流。因此你就需要寻求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朋友。当面可以聊天、述说,但是会分离,聊天时有的情感不好表达,语言本来或是有时间性的。文字的发明,即是为了继续与扩展语言的作用。书简却弥补了这样的缺憾。书简,人人都需要的应用文,没有专门研究发表书简的刊物。书简的应用广泛,且有许多问题。本志的旨趣是为了讨论有关书简应用文的问题,以增进写作的技术,以及发表一些名人的与常人的真情至性的书简,以滋养我们的心灵[6]。该刊创刊的目的为研究书简,提高写作,沟通情感,滋养心灵。因此,该刊“以研究书简应用文,专供发表各种书简为主旨”[7]。

2.3 刊物的栏目与内容

刊物内容分类少,栏目少且小,只占小部分内容,如栏目补白、生活顾问信箱、书简故事,其中补白刊载短小书信、谜语,还开辟义务信箱,后改为联合信箱。平均每期约16篇文章,多为信件。如第8期文有《我的苦恼——给读友的第八信》;古名人书信《明清文人的隽永小简》、“补白”《古时金价》;今名人书信《庞石帚先生书束——与田楚侨》、《大迁徙进行曲第二信:给山逼瘦了的水》(余牧)、《为大众福利而合作》;公私书信《快飞出樊笼吧》、《短简(七则)》(南君)、《“冰岛渔夫”读后》(鲁丁)、《遥寄北国》(承祥)、《友情的忏悔》(紫潮)、“书简故事”《看不见的创伤》(匈·基非路戴著 张扬译);书信研究《情书作法(续完)》(锡九);“义务信箱”《六则》等。其中公私书信占该刊的大部分内容。

总体来看,该刊主要内容为发表各种书简之论著,批评、介绍之文字;前代与现代名人未经发表之各种书简;个人公私生活之书简。作者多笔名,主要刊登有锡九、刘后晨、许学源、柳晓玉、鲁丁、田楚侨、余牧等人的文章。

(1)各种书简之论著,批评、介绍之文字。有论著、散文、诗等。主要有:①书信介绍。收入《略读书简》(风木)、《书简与文学》(锡九)、《书简源流考》《书简研究》(刘后晨)。刘后晨在第2—3期中连载《书简源流考》,对书简的异名同义、起源与发展、体例变迁、字体、用纸及折叠式样、函封、忌讳及未来趋势等进行详细的考证;第9—11期连载《书简研究》,对书简的慰唁类、请托类、劝戒类、索借类四类进行介绍,各类分别举例进行详细说明,还简述书信的字体及格式等。②写信的要求与艺术。发表《写信的艺术》(柳晓玉)、《你爱读怎样的信?》(黎明)等。第1期,黎明在《你爱读怎样的信?》阐述一封好的信的一些标准和要求:不要有照套的格式和文体,除了一些公文外;内容上回忆往事,谈谈将来,关心别人,新奇事物,发表观点等;感情自然真切;信纸干净整齐等。第4期,柳晓玉在《写信的艺术》中讲到写信是远距离的谈话,是以笔代口的谈话;写信是表达一人思想情感的供状;真情、词美、善是写信的艺术标准。该杂志社“为鼓动青年写作、辅助国文进修”,还特设书简研究部,聘请专人担任评阅,“以通讯办法,研究各类书简的写作”[8]。③对信的评论及其他:如《谈书信的教育功能》(锡九)、《信的功能》(罗迦)、《书信——极好的求知之路》(麦紫)、《谈信债》(曲叟)、《以词代信》(民)及诗《寄》等。第2期,锡九在《谈书信的教育功能》中指出,书信教育功能体现在文字的应用、文学的修养、处事经验的交流与获得。第14期,罗迦在《信的功能》指出,信是友谊的花朵、友情纯正的叙述、朋友间生活现状的报道和传达。信也是消息的媒介、新闻纸、杂志的摇篮。第9期《书简诗话》(斯尔螽)有“天下伤心祗别离”“欲慰离情一纸书”“家书抵万金”“行人临发又开封”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对“书简”的珍惜。第2期,张立在《乡书如何达?》指出,古时没有邮政,想寄出或接到一封信是十分困难的,古人用“诗”表达珍惜书信和难寄的苦恼。刊物对书简的历史未来、特征、功能等进行综合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注释前代与现代名人未经发表之各种书简。古人有:《诸葛亮诫子书》、《感慨千里长》(阮真)、《苏东坡致狱吏》(立选)、《朱熹谈为学》(立抄)、“补白”《为学四事——曾国藩致弟函中语》等,第11—14期连载许学源《觉园诗简》(七绝百首);今人有:《张陪爵与李宗吾书》、《昆明短简》、《缙云山上》(鲁丁)、《孙教授语》、《记朱光潜“谈作文”》(罗自省)等,还有余牧的《大迁徙进行曲——插曲之一》和第7—9期连载的《大迁徙进行曲》三封信等。现代名人书信主要对我国抗战时及抗战后复员情况进行描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刊还收有众多当时国外友人的书信,如《生日的礼物与祝福——尼赫鲁狱中寄女书》(唯译)、《高尔基谈读书》(以群译)等。这些名人书信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个人公私生活所收寄之书简,择其体例新颖、有公开发表意义的。社会生活情况信件是该刊的主要内容,通过信的内容和写的地方,可知信件来源于重庆、北平、南京、上海、成都等全国各地,及吉隆坡、曼谷等南洋地区。主要有:①个人公私生活的喜怒哀乐,如书简故事栏目《一封伪情书的风波》(章屏)、《一封信造成的悲剧》(俞谨)、《三封奇异的情书》(希路)、《“航空母舰”逃遁记》(诸葛瑾)、《少妇的晦气》(沙枷)、《看不见的创伤》(匈·基菲路戴著,张扬译)等;再如生活顾问信箱栏目《从消极到积极》《结婚是人生必经阶段》《一个难题》等;还有《婚前献礼》(志伊)、《生活的奴马》(郁明)等文章。②描述抗战战后社会的情况,特别是回国或回家乡旅途的艰难。如《怀金陵》(真)、(沪上一瞥)(赵普)、《今日柏溪》(柳晓玉)等,第10—14期连载何河的《南洋万里赋归来》5封信,描绘当时从南洋回归祖国的决心与艰辛。“《书简杂志》的出版是一种创举。”很多私信有学术、社会、历史等价值,无地发表,多付之一炬,保留下来的都是名人的书札。该刊可以发表和保存一些普通人的生活资料,是一种“平民文学”“通俗文艺”[9]。这类信件出自普通民众而非名人,朴实而十分真切,情感细腻,感人至深,是那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真实的镜子。刊物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细致的描述,是研究战后民众生活的重要社会资料。

(4)联络编者、读友:每期开篇都为编辑给读者的信,是编辑介绍该刊并与读友沟通的桥梁。14期共14封信,为该刊的特色。如第1封信为《代发刊词》,介绍办刊的原因,指出书简的重要性;第2封信《摆龙门阵》表明办好本刊的目标和决心;第3封信《“读”与“写”》提及“读”本刊的态度,使你在工作、功课、或其他业务之暇得到些慰励,“写”提及本刊研究书简作法及刊载书简文章,写信是练习写作的一种最简便的方式;第4封信《谈了解》祈求编者、读者、作者等相互了解;第5封信《我们的小天地》给予人生安慰、温暖,使人再有勇气与毅力去为理想的人生奋斗;第6封信《岁暮话检讨》提及本刊应做的努力、改进;第12封信《编辑部乔迁了》写到编辑部迁到上海,介绍迁移20多天的过程及读者对本刊的评价。义务信箱及后出现的联合信箱都十分重视编者、读友间的关系。义务信箱专代自由订户寻亲、找故、征友、转信,发表寄迟不到之书简。12期后以“读者·作者·编者”联合信箱来代替,发表三者相互之间要说的话或单独要带的信,以沟通信息。刊物还收有编辑好友给编者的信。如萧林给锡九的信《秋夜书——寄自江南》二封、《“新闻点心”——一个副刊编辑的信》等。

2.4 刊物的特点与影响

2.4.1 优点与价值

(1)《书简杂志》是我国唯一研究书信文化的专刊。书简起源很早,自古对书简的相关条件、写作艺术、功能都有所介绍,文学作品中也收入很多名人书简,但十分零星,没有出现专门研究书信、刊登书信的刊物。该刊为了弘扬书信文化,研究书简文体,彰显友谊、亲情、爱情,除刊载名人书信外,还刊载刘后晨的《书简源流考》《书简研究》、斯尔螽的《写信的艺术》、李雄的《怎么写信》、李锡九《书简与文学》等理论性文章,及《深冬的情书》《少妇的晦气》《回家·离家》等普通民众生活情感的书信。该刊对书简的源流未来、特征特性、体例格式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当时社会生活情况进行介绍描述,不脱离时代背景。

(2)刊物重视文艺及抒情,反映个体和特殊生活环境。刊物主要收入与书简相关的文章。第1期《书简杂志稿约》提及,“所选书简之内容旨在偏重于文艺及抒情,一般尽可片断而无主题,但求反映人物之情绪及个性或反映一时一地之特殊生活环境为合用”[7]。刊在广告中自称为:“有人物,有故事,有语体,有文言。”“综合、抒情,雅俗共赏;纯正、趣味,人人需要。”“本志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鼓励志大,安慰至多。”“书简杂志是赠送朋友的高尚礼物,是鼓励朋友的最好奖品。代替我们说了许多心理想说的话,代替我们一个月给了朋友两封信。”[10]“是一种实活文体的范本,有万个精神朋友的心声,是你事业的鼓励者,是你人生的安慰剂。”[11]刊物重视情感的传导,希望通过人物、故事、特殊的环境、风趣的语体、新颖的体裁等成为赠给读者的礼物、奖品,成为读者的鼓励者、安慰者,是读者最真的朋友。

(3)刊物收入了重要的史料或精美的文句。该刊刊登了大量古今名人的书信、当时个人生活信件等。如第4期有“古人”朱熹答姚涞书、苏东坡致狱吏的信、“今人”张培爵与廖绪初的遗书、余牧给锡九的关于大迁徙的信、林主席和张傅泉来信。还有关于抗战后复员的情况和社会生活的信件,如《寄自清华》《美丽的地方》等。其次,收入描绘、赞美书简的诗词,如第11—14期连载许学源《觉缘诗简》,收入七绝诗歌共百首,数量惊人。再次,信件含有众多优美、情感丰富的句子,描绘亲情、友情、爱情等。如第4期真妹寄给三姐的信《怀金陵》写到“我怀恋着金陵,亲切的,永远的,像不能扑灭的星光,闪耀在我的深处,我更念着从前我们一家欢聚的小园……”,表达作者对金陵、对家人的思念。书简刊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等;同时表明信件成为延续中华几千年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4.2 缺点与影响

(1)刊物纸张质量较差。《书简杂志》创刊于抗战后复员时的重庆,物价飞涨,印刷费用十分昂贵,能保证每月出2期已经十分不易。但纸张质量差、印刷效果欠佳,以致文字模糊不清而严重影响到刊物的质量,使读者较迅速、明了信件的内容十分困难。从而,也对该刊的研究价值有一定影响。

(2)刊物中书简缺乏艺术美。中国的书简与汉字的完美结合,从而作为典范的书法作品而流传下来,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简为互通音讯之工具,中外同之。然在我国可视为文章、书法、金石等综合艺术品。”[12]书简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蕴含到其中,记载着中华文字的变更和传递着书法的艺术,传承中华约二千多年的文明。当然因年代久远,很多书简无法保存。但因期刊是机器印刷而成,统一黑色繁体,无法保留书简中古老的字体和艺术美。

(3)信多为私有,很多不适合刊登发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不需要太私有的东西,如私事;公私信件太私有不愿刊登发表,如情书。因此编者和撰稿者都会选择与社会相关的、适合大众的内容,使得信件适合公开发表。从而,信件中“真”情的表达就不那么纯粹了。

3 结语

书信是沟通联络的重要手段,是几千年来延续东西方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书简杂志》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研究书简、刊载书简文章的刊物,具有重要的地位。刊物介绍有关书简的历史渊源、文体特性、写法与艺术,书信与古今文学、书信与现实生活及与书信有关的故事等,收入东西古今各种信简,记录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献和民国时期社会资料,理论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分析透彻,有理有据,使人们了解书信渊源、属性、体例及作用,增进人们对书信的应用,增强人们的写作能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补充历史文化,探究人类文明。如今,书简正在慢慢消失,且不可逆转。但书简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重视,文学性与艺术性值得我们传承,并需要我们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书简书信刊物
刊物贺词
书简聚落——福州万科金域国际体验中心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系列刊物介绍
从这期刊物开始,《家庭影院技术》已经迈入第二十一年!
海滨书简
共 筑
别有用心
柏拉图书简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