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分析

2019-01-18鲁跃明

科技传播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时期

鲁跃明

摘 要 新时期我国电影文化高速发展,质量与速度难以匹配,近年来,电影文化粗制滥造现象明显。少数民族电影目前存在发展放缓、传播效果下滑、创作条件不足等问题,新时期“一带一路”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提供了新的机遇。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注重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以突显我国民族政策等特征,展现出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凸显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精神,使得各个民族在观看电影的时候,都能够接受与理解,以推动我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基于新时代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所处的环境,针对各个少数民族发展现状,从文化与思想统一角度,分析如何合理选择影片,使得各个少数民族群众都能够满意。

关键词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6-0167-02

自从2017年启动“时代民族—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以来,云南就在积极进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剧本选择与主题筛选等,全面、系统地针对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电影,培养少数民族艺术特别电影创作专业人才,以期望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选择中,须针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诉求与文化精髓,从人物形象、影像风格以及思想主题等入手,宏观、微观以及综观等方面,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电影拍摄,使得电影能够符合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审美。

1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所以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世界罕见。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地域风貌、民族民间文化故事等,为电影制作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素材,改革开放之前的《五朵金花》《阿诗玛》,改革开放之后的《青春祭》《云南故事》,再到新世纪以来至今《花腰新娘》《走路上学》,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制作历程蓬勃发展。

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存在不少电影文化误读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创作者的误读,没有从源头上把握好少数民族文化,导致电影文化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是由于电影制作中,没有明确反应民族仪式文化,导致文化错位、表现失误等。

要制作出满足云南各个少数民族观看的电影,就要先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避免出现文化误读的现象,各个历史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特色,电影制作中应把握电影的价值取向,针对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差异产生原因等等,可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提供新时期制作主题,确保电影制作的时代性特色,满足各个少数民族电影观看的需求。

2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特征

对比以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来看,新时期下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加凸显现代语感环境,例如2005年上映的《花腰新娘》,將商业性与艺术性结合,展现浓郁少数民族特色,实现现代文化与少数民族题材的融合与交错,提高了电影的鉴赏性,电影中的女子舞龙表演场景、云娜花腰彝族风俗与服饰穿戴等,在影片流畅叙述以生动镜像,充分突出了少数民族特色又彰显了现代化流行元素,观众在观赏中可体验到与以往不同的感受,使人耳目一新。

电影的制作中音乐与歌舞都遵从少数民族文化,将当地花腰彝族真实的民歌和舞蹈作为背景与音律,紧扣少数民族文化,确保艺术性不迁移。而以往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加注重电影叙述流畅性,完整地叙述事件,串联起一个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小章节,例如《五朵金花》中,是以阿鹏找金花为电影叙事主线,将活跃在不同岗位的五朵金花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与精神样貌,刻画出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阿鹏与金花之间的纯真爱情美好,是通过精巧的艺术架构,营造影片独特的喜剧风格同时,全篇以清新淡雅格调展现浓厚的少数民族地域特色。不同于《花腰新娘》影片高潮中的快慢镜头切换以及慢动作定格等画面,《五朵金花》的影片全篇都比较的诗情画意,叙事过程是一气呵成,影片的背景与故事一样都比较诗情画意,而《花腰新娘》是配合强烈的现代感音乐节奏,简单地展现全过程,并且将故事推向尾端,这种情节的设计更加精巧,且分寸把握得当,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加注重体现命运抵抗、奋斗等积极主题,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把握好时代环境下的人们观赏心态,实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融合,以制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电影作品。

3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选择

要选择出符合云南各个少数民族都满意的影片,综合新时期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制作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特征来看,先要基于时代发展下少数民族环境与心态的转变,针对现代化下人们观念与思想的革新,要选择满足当下文化环境以及历史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影需一定程度反映当下少数民族村落生存状态,就像是《五朵金花》是以小见大,而《花腰新娘》则是以大见小。

云南少数民族观看电影选择中,主题应该富有现代特色,从突破挑战到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创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少数民族人物性格,基于少数民族观众的文化特点入手,依据少数民族独特风俗创造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使得云南各个少数民族观众可以将自身形象带入到电影中,满足少数民族观众的心态,给予他们不同寻常的观影感受,从而满足各个少数民族群众观影需求。

除却基于时代环境中塑造新时期下的人物形象主题电影以外,还可以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区别入手,在云南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题材电影中选择影片,例如《青春祭》与《芦笙恋歌》,其中《青春祭》主要展现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撞击,《青春祭》主要人物李纯主要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美,打扮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现,李纯因此彻底决裂,不爱打扮并以男性化装扮出现,傣族姑娘们也因此远离了她,李纯的形象与现代女性形象相似。后期李纯不甘落后,按照傣族姑娘一样打扮,可打扮中没有意识到文化风俗的不同,在带组村民下按待嫁姑娘一样打扮,引来了傣家大哥求婚,但文化造成民族误解使得李纯拒绝了,伤害了傣家大哥情感,《芦笙恋歌》则是在不开化的环境中文化冲突与差异的展现。

两部作品的文化以及环境的差异,都是以民族文化差异以及误解等以主线,这样的文化撞击以及民族思想差异,增加了电影观看的吸引力,提高电影的人性化,能够满足不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观影心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史上的“明珠”,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少數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我国现已成功申报36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其中不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运用影视媒介参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能促进世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但必须注意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这里指的是影片要体现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选材上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记录,艺术上体现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开掘,制作上达到高水准的视听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研究观念以及研究范式都发生转变,要选择出符合各个少数民族群众都能满足的电影以及电影题材,还需要从少数民族的共性入手,分析制作与选择符合少数民族心态与认识观念的电影主题,才能够满足各个少数民族群众的电影文化要求。

云南少数民族群众观看影片选择,要么凸显现代化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出时代主题曲,要么就选择凸显民族文化与思想差异的主题,能够满足各个少数民族群众的观看心态,彰显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魅力的同时,展现出时代发展下人们审美、电影发展特征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历史分期、特点和前瞻——以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为例[J].学术探索,2015(11):141-147.

[2]李淼.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化生存之思——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6-71.

[3]魏国彬.“民族新电影”的提出及其界定——民族新电影论之一[J].电影文学,2007(13):7-8.

[4]张婷婷.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叙事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38-140.

[5]康磊.谈“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J].电影文学,2016(18):13-15.

[6]余韬.《千里走单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叙事学分析[J].当代电影,2012(5):158-160.

[7]李淼.《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J].民族艺术研究,2012(2):127-133.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