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新媒体频出新词 网络语言亟须规范

2019-01-18李婧贤

科技传播 2019年1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新词新媒体

李婧贤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及社交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网络语言以其简洁化、新颖化、生动性、丰富性、开放性等广受广大网民的追捧和喜爱。文章从网络新词频出的现状、流行的原因和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希望为更多的网民展现网络语言的发展,为网民提供更多的、有效的使用网络语言的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新词;网络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6-0101-02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交新媒体频出新词,这是时代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网络新词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交流,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有趣的交流方式,为语言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不加规范的网络词语的广泛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比如如何正确使用规范的汉语成为一件难事、语言市场混乱、年轻人汉语水平低下等。为了促进网络语言朝着更积极、更有影响力的方向发展,规范网络语言刻不容缓。

1 网络新词频出的现状

随着社交新媒体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网络新词涌现出来。网络新词以其新颖性、即时性和易接受性而迅速抓住网民的眼球。以2018年为例,网络新词例如“肥宅”“社会人”“C位出道”“皮”“朋克养生”“杠精”“快乐源泉”等,在出现不久后便在网络上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播。如今,年轻人中不会说几句网络流行语似乎都成了“土老帽”。为了与年轻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很多家长也不断接触网络新词,争取跟上孩子的流行步伐。网络新词,总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1 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近年来,网络新词花样百出,但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简单明了,易于接受与传播。汉语当中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是复杂有深度,但也难以理解。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文言文的一个主要原因。与文言文相对的是,网络新词简单易懂,被人们广泛接受。例如“886”“盆友”等,简洁的同时也通俗易懂,利用这样的网络新词交流会增加趣味性,减少繁琐的词语,因此广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1.2 种类丰富,范围广泛

社交新媒体的新词每年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种类丰富多样,同时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例如对于自己喜欢的明星,有人会称其为“爱豆”(idol的谐音);不同的数字组合也有不同的含义,例如“94”(就是),“740”(气死你)、“66666”(形容很厉害)。因此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范围也非常广泛。

1.3 生动活泼,形象时尚

网络新词的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则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紧跟时代潮流。例如网络上的新词“小鲜肉”,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词是用来形容帅气俊俏的男生,同时年龄又比较小。众所周知,“鲜肉”不仅看起来好,吃起来也美味,因此“小鲜肉”具有秀色可餐的意思。這类词语生动又形象,同时具有象征意义,非常“潮”,因而深入人心。

1.4 颠覆传统,开放包容

网络新词之所以“新”,是因为颠覆了传统的概念,吸纳了很多新的元素,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新的意思。例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军人物“陈独秀”如今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但是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而是“一枝独秀、与众不同、独领风骚”的意思。这便是新时代网络语言赋予历史人物的新的含义。再如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一个人物——元芳,即狄仁杰的左膀右臂,智慧的象征。人们现在经常会使用“元芳,你怎么看”?来询问对方对于某件事的观点或意见。因此,很多网络新词跳出了“传统”,吸纳新的元素,开放又包容。

2 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

网络新词之所以层出不穷,更新迅速,传播广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网络语言使用人数多

退回到10年前,网络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是新奇的东西。但是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的普及率年年攀升。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7.7%,网民人数达8.02亿人,其中手机用户达到7.53亿人。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或者电脑随时上网,因此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各种新奇的网络语言。网络使用的主体增加,因而网络语言也影响到更多的网民。只要上网,就会看到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影响当然不会只停留在网络上,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新词也随处可见。比如“亲”一字最开始是淘宝卖家对买家的亲昵称呼,但是现在也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从而拉近与谈话对方的距离。

2.2 网络语言引发共鸣

网络新词之所以这么流行,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还因为网络语言的内容能够引起大家的广泛共鸣和认可。网络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影响下应运而生的,因此是大部分人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反映了大家共同的心理和现状,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试想一下,哪一个网络新词不是这么来的呢?例如新词“丧”,如今在网络上十分常见。这是因为“丧”是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丧”指的是人的一种沮丧、难过的心理状态,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会让人觉得沮丧,每个人都会有“丧”的时候。这样的网络新词,反映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现状,生动地描绘了情绪低下的心理状态,极易引起网民的共鸣,因而一经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3 网络语言独特新奇

网络新词频出并广泛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网络语言以其新奇性和独特性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受到大众的喜爱。总体来看,网络语言能流行起来,都离不开独特新颖的形式,因为这样的网络新词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神马”是“什么”的谐音,“灰常”是“非常”的方言谐音。人们在打字时,由于输入法等原因,常常会出现错别字,很多人不愿意去纠正,反而很喜欢这种“错误的”表达形式。因为新出现的这些网络词语以其别致新颖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网民们使用这样的网络新词来彰显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广为流传。

3 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

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问题,我们不该视而不见。

首先,很多网络新词的出现使得很多人忘记了正确的汉语写法或者表达,尤其是很多青少年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对规范的汉语缺乏正确的认知,导致青少年的汉语水平低下。

例如,长时间使用网络用语“蟹蟹”“偶”“酱紫”等,很多学生不仅把这样子的网络新词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甚至写到了自己的作文里。这很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的汉语表达,更不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当然,工作人员也会受到网络新词的影响。但是很多严肃的工作场合是不适合使用网络用语的,使用不当很可能会让人丢了的饭碗。

其次,网络语言的低俗化、粗鄙化不利于良好社会风起的建立。网络新词在扮演积极的角色时,会增加交流的趣味性,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但是粗俗的网络用语如今在网络上也屡见不鲜。

例如“TMD”(他妈的)、“草泥马”(操你妈)、“尼玛”(你妈)等骂人的脏话。尤其是如今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很多人都会到各种社交新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中很多网民都坚信网络上言论自由,肆意说各种粗鄙低俗甚至下流的话,很容易伤害到他人,形成网络暴力。因此,不考虑他人感受的网络脏话会影响社会良好社会风气的建立,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因此,面对层出不穷、良莠不齐的网络新词,规范网络语言不容忽视。政府、网络媒体和个人都应该重视起网络语言的传播与使用。

1)政府应该出台规范网络语言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做好社会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法律法规更新的速度,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与规范。例如,2018年为净化微博的环境,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禁止使用一些粗鄙下流的语言。

同时,对于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里一些语言粗鄙、社会影响差的博主都进行了封号或者公示批评教育的处理。同时,政府工作人员应指导相关部门及时更新汉语的语言库,使得一些优秀的网络新词成为合法的汉语也有利于语言规范化。

2)网络媒体应坚守自己的责任,强化媒体自律。自媒体时代是个各种网络语言传播迅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可忽视、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和媒体人要认清自己的责任,绝不可以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亦不可靠粗俗低下的黄色、暴力的语言来博取网民的眼球。

网络媒体纷繁复杂,政府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时候要靠網络媒体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道德的指引下,在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提升道德水平、加强自主规范、增强约束能力,成为有责任心、有影响力、有信仰、有底线的积极向上的媒体。

3)对于网民个人来说,在网络语言的浪潮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坚持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网络语言良莠不齐,作为网民,要提高辨别能力。网络语言固然有其优势,但是一味使用网络语言也不利于个人良好的汉语语言体系的建立。网民在选择使用网络语言时,不应该盲目从众。

对于积极的、正能量的网络新词当然可以择优使用,但是一些消极的、粗俗的、下流的网络词语在使用时要慎重。当然,人偶尔发点牢骚、说两句脏话是情有可原的,但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分析事情的能力,切不可为了一时言语上的痛快成为网络“喷子”或者“杠精”。

4)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如今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非常深。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今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潮流,这是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年轻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语文或者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在掌握必要的汉语表达之余,再吸纳各种新奇的网络新词,从而促进个人更好的发展。

4 结论

网络新媒体时代频出新词,网络语言需要规范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受规范的网络语言必将会导致语言向着不受控制的方向发展。网络新词中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网络语言的精华部分为汉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同时,摒弃网络语言中的糟粕,为网络语言的良好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促进网络语言向着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敏敏.网络新词及汉语规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32(4):80-82.

[2]余忆文.浅谈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其规范化问题[J].西部广播电视,2017(12):36-37.

[3]吕璀璀,宋英杰.“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失范及规范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4):36-38.

[4]杨勇,张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5):137-141.

[5]汤玫英.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及规范举措[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2):120-121.

[6]张虹.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及其规范途径[J].语文建设,2017(6):66-68.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新词新媒体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