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舆论反转的成因与规制

2019-01-18翟敏

科技传播 2019年1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

翟敏

摘 要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增加了舆论的不可控性,使舆论反转现象频频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引发网络暴力,损害媒体公信力,甚至导致政府信任危机。文章结合“王凤雅事件”,从事件本身出发来分析舆论反转现象的原因,并且从政府,媒体以及公众三个角度提供可行性的规制与方法,促使主流媒体能够更加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确保网络环境良性运行。

关键词 网络环境;舆论反转;“王凤雅事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6-0109-02

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为普通公众赋权,使公众数量和参与度空前高涨,但网络即时性的交互传播方式使得舆论走向难以控制。加上事件真相尚未明了之前,部分媒体为“抢首发”,导致舆论反转在网络上高频出现,媒体权威和公信力被质疑,社会信任体系面临风险与危机。

1 “王凤雅事件”反转过程

1.1 事件起因

2017年9月,2岁多的王凤雅被诊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杨美芹用水滴筹等方式向社会求助。2018年3月,有曝料称,王凤雅父母募得善款15万余但未将善款用于救治王凤雅,爆料瞬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一时之间“诈捐”的指责蜂拥而至。4月,有自媒体报警称“王凤雅疑被家人虐待而死”,当地警方开始介入调查。

1.2 舆论发酵

2018年5月,不到3岁的王凤雅离世。事件未明之时,一篇《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自媒体文章开始在网上传播,质疑王凤雅父母诈捐,称他们将善款“挪用”给儿子治疗兔唇,却任凭女儿的眼病持续恶化。同一天,某自媒体以《救我……三岁女童正在被父母拖死》为题发出一篇极具煽动性的漫画,漫画中的小女孩被“虐待殴打”“剃光头发筹款”,甚至“全家人都在等她死”。文章和漫画一经传播,立即将网友情绪彻底点燃,王凤雅家人被指认“虐童”“恶毒”,被舆论风暴席卷。

1.3 事件反转

后经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募集善款共计3万余元,并非网传的“15万”;此外,“挪用善款为儿子治疗唇腭裂”也被证实是谣言,实际费用来自于嫣然天使基金。随着更多信息不断在媒体上披露,当时质疑、举报的自媒体纷纷发出致歉声明。

2 “王凤雅事件”中舆论反转的原因

2.1 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特性

首先,海量信息面前真相难辨。网络的超文本超链接极大的拓展了时空界限,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受众难以筛选有效信息,辨别真相。““王凤雅事件””之所以发生反转,也正是因为事件发生后,大量媒体跟风报道,受众难辨真伪。

其次,碎片化信息难窥事件全貌。网络媒体时代,公众阅读习惯更倾向于碎片化、快餐式[ 1 ]。媒体为迎合受众,在报道之时选取短且具有噱头的片面信息,使事实遭受肢解。““王凤雅事件””早期报道基本没有完整信息,更多是捕风捉影。作为普通网民难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依据极端化的报道内容对王凤雅家人大加指责,致使舆论热度一度走高。

最后,开放性环境导致把关不严。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以及低门槛,个人通过认证就可以成为自媒体,然其资质及媒介素质是否过硬很难得到有效监管,给热点事件发生舆论反转造成潜在风险。

2.2 新闻事件本身的话题性

具有争议性、热议度的新闻带有话题性,更容易扩散传播。例如在““王凤雅事件””中,“诈捐”“重男轻女”等标签,使话题的讨论力度节节攀高。话题一,“诈捐”触及社会诚信底线。社会诚信有其道德底线,一旦发生诚信危机,公众信任被透支,重建起来非常艰巨,因此,但凡有事件伤害公众善良与同情心必然触犯众怒。2016年“罗尔事件”导致的诚信危机尚未远去,““王凤雅事件””被爆料“诈捐”,再一次挑动公众神经,成为公众热议话题,促使舆论讨论热度不断攀高。话题二,刻板印象下的农民形象。主流媒体报道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多为负面形象,观念陈旧且“重男轻女”,这种观念在时下已不合时宜,一旦涉及必遭抨击。““王凤雅事件””事件中,公众很容易受刻板印象所影响先入为主的认为王凤雅家人重男轻女,加上很多自媒体为追求话题的轰动效应,在报道该事件时均贴上了“重男轻女”的标签,致使舆论在新闻事实明了之后发生反转。

2.3 网民群体的情绪化与缺乏理性引导

1)网民群体情绪化的心理机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指出,当个人融入群体中时会呈现情绪化的特征。目前国内网民数量已有8.02亿[ 2 ],公众借助网络参与社会事务讨论,表达意见和观点。但在面对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时,身处网络群体的公众,受周围“网络气候”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非理性的情绪化倾向。““王凤雅事件””早期,网民受失实报道影响,纷纷将“恶毒”的标签贴上王凤雅妈妈,极端情绪化的谩骂形成一场网络暴力席卷了王凤雅的家人。

2)缺乏理性引导。当今网络环境下,“意见领袖”发挥着传播信息和疏导舆论的重要作用。但也不乏少数“意见领袖”或动机不纯有意误导受众,或为求关注度对事件真相不加证实转发,对舆论偏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王凤雅事件””中,新浪大V“作家陈岚”未经证实发布王凤雅死亡信息,致使舆论群情激奋,引发后面的舆情反转。

3 舆论反转的规制途径

3.1 政府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及时公开信息

首先,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使舆论反转事件中涉法现象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建立舆情预警机制与纠偏机制。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尽快辨别网络环境的潜在风险,实现即时报送,把握舆情控制主动权,并且政府的官方舆论场与公众的民间舆论场借助媒體实现良性互动,整合事件信息,促成网络民间舆论场的“自我纠偏”机制,消除负面舆论,还原事件真相。

其次,推进阳光信息公开制度,相关部门公开、透明地向公民发布信息,让社会整体和公民更多地了解事件全貌、了解事件调查程序及结果,增强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相互信任,为建立社会共识与认同提供保障,从而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3.2 主流媒体与多方高效联动,引导舆论

一方面,主流媒体与政府合作,构建信息沟通渠道,全方位报道热点事件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及时全面公开,还原事件原貌,防治出现舆论危机。反之,如果相关部门回应滞后甚至回避,舆论反就会持续走高,以致反转发生后政府公信力被消解。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加强不同媒体互动联动[3],积极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消除事件报道中的漏洞,避免错误舆论在网络上不断发酵。对于一些已经在网络平台上出现的时效新闻,权威媒体应检查信源是否真实后再进行传播,同时做好新闻调查工作,及时公开权威信息,做好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提升媒体公信力。

3.3 公众提高媒介素质,保持独立思考

作为网络传播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公众的态度很容易影响舆论走向。但当个人融入网络群体之时,一方面,受群体意识影响,个体为了避免被孤立,屈从于群体压力,使网络不良言论的力量扩大,给网络环境造成破坏性伤害,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热点事务讨论时,因为不具备较高媒介素养,面对海量信息无从判断。

因此,为避免某些不良媒体“带节奏”,公众要提高思考能力,要冷静慎重的看待网络上各种信息,理性表达自己观点,而非停留在情感宣泄上[ 4 ]。尤其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更应保持科学的批判精神,发挥舆论领袖的引导功能。

网络时代,从“罗尔事件”到““王凤雅事件””,信息的传播模式、传播路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媒體的传播环境趋向复杂性而多元化,致使舆论反转事件频发,进而触发社会信任危机和管理风险。因此,打造良性的舆论环境离不开政府、主流媒体以及公众三方的共同协作。

政府不断完善对网络监管机制,及时公开信息;主流媒体应发挥自身功能,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公众提高理性思考能力,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通过政府、主流媒体以及公众三方联动,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安琪,吴嘉洞.从“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看网络舆论议程设置效果[J].新媒体研究,2018(6):1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3]李光.网络传播环境中的舆论失衡研究[J].编辑之友,2018(8):78.

[4]徐敏.“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及其治理[J].传媒,2017(12):77.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视角的学校图书管理问题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