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矿业文化的理论探讨

2019-01-18赵奎涛

中国矿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矿业矿山绿色

王 群,赵奎涛

(1.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2.《中国矿业》杂志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2015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从而以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对绿色矿业进行了规定,发展绿色矿业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之下,必然对绿色矿业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绿色矿业不是指矿业从业人员机械地践行绿色发展的要求,而是指全体从业者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共识、形成绿色发展的文化认同。因之,对绿色矿业文化的理论探讨极其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绿色矿业文化的出场逻辑

绿色矿业文化的提出不是偶然性的,而是矿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绿色矿业文化客观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

1.1 绿色矿业文化的理论来源

1)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并未使用可持续发展观的词汇,但他们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已经讨论了当今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并对自然保护和资源开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财富的创造离不开自然资源,“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1]。马克思主义还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具有稀缺性的,如果不加节制的滥用下去,人与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将是不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必需协调发展,否则后果将难以预期,“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旨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期望自然资源能够被充分合理的开发,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矿业文化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2)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其一,尊重自然规律。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均强调尊重自然规律。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认为天地万物有着固有的运行规律,并谓之“天道”。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应服从“天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老子还认为,“知常曰明,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强调必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将招致凶祸。孔子认为应该“畏天命”,即要敬畏自然规律。孟子提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就是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将招致灭亡。其二,提倡节制物欲。儒家认为勤俭节约、惠而不费是君子道德修养的重要面向,主张节制私欲,反对铺张浪费、过度开发,提倡“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孟子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劝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资源的生长规律,不要过度挥霍。道家认为人性本纯真无邪,私欲的膨胀催生了社会的丑恶现象,要求人们清心寡欲、节制私欲、返璞归真,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佛家则主张四大皆空,提倡“素食”,主张用最低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个体需求。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内含“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做到与自然的协调共生,这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绿色发展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矿业文化提供宝贵的理论素材。

3) “两山”理论。“我们既要绿色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色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山”理论最为完整的表述,这一表述方式深刻揭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后,“两山”理论及其思想被写进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宣示其正式成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内容,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两山”理论中的“两山”包含两个维度的基本内容,“一山”喻指生态文明的“绿色青山”;“二山”喻指物质文明的“金山银山”。“两山”理论蕴涵着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物质维度,金山银山是绿色青山的重要面向;在发展维度,绿色青山可以转换为金山银山;在联系维度,金山银山依赖绿色青山的保障支撑;在价值维度,绿色青山的价值位阶超过金山银山[3]。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两山”理论,“宁要绿色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指生态保护是根本前提,“既要绿色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指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是奋斗目标,“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是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径路。“两山”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它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石[4]。“两山”理论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能为绿色矿业文化提供理论支撑,是绿色矿业文化的重要理论来源。

1.2 西方生态文化与绿色矿业文化的关系

传统的西方生态文化提倡“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以人类利益作为唯一的尺度”作为核心内容。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呢。笔者同意这样的概括:“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唯有人类自身具有价值,并且想当然地以为,动物、物种以及生态系统尤其必须为人类最大的幸福的获得作出牺牲”[5]。“人类中心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对自然界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其二,人类是一切价值的依归;其三,人类对自然万物不承担道德责任[6]。“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造成人与自然的直接对立,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有鉴于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环境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等为表现形式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固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仍未辩证统一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予以科学规范。

笔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无法体现绿色矿业文化所蕴含的辩证统一思维,也就不能成为绿色矿业文化的理论来源。但是这不意味着对西方生态文化的全盘否定,我们仍可从西方的稳态经济理论、生态矿业经济理论、现代生态化理论等理论模型中借鉴合理成分,使其成为绿色矿业文化的有益镜鉴。

2 绿色矿业文化的概念分析

美国法学家霍贝尓认为“一个探索者在任何领域中的工作总是从创造该领域的语言和概念开始”[7]。对绿色矿业、绿色矿业文化等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准确界定,使其发挥分析工具的功用,是后续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

关于绿色矿山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绿色矿山指的是在矿山资源开发活动中,在满足经济开采活动需要的同时又保证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实现资源开发与自然的和谐。”绿色矿业与绿色矿山在概念上具有极多的交叠之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术届并未将两者加以区分,甚至直接将两者混同使用,导致缺乏对绿色矿业进行概念界定的文献。寿嘉华是较早提出绿色矿业概念的,他认为绿色矿业是指“在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8]。显然,此处的绿色矿业和绿色矿山在概念上并无明显区别之处。李国政[9]认为,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是“点”与“链”的关系,绿色矿山建设的主体是矿山企业,而绿色矿业建设主体则更为多元,既包括矿山企业,又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社区等诸多参与者,一定程度上而言,绿色矿山是绿色矿业的存在基础和主要载体,绿色矿业是一个包括而不限于绿色矿山的生态产业链。乔繁盛等[10]则认为,矿业是由无数矿山企业构成的,矿业是广义上的大矿山,矿山是狹义上的小矿业,绿色矿业和绿色矿山是包含关系,绿色矿业是由无数绿色矿山组成,并提出实现绿色矿业的三个环节:其一,在开发前必须对区域环境容量和矿山开发环境扰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的开发计划;其二,必须创新工艺流程,实现采、选、治过程的最小环境扰动量;其三,开发后必须积极进行环境重建,最大程度实现生态再造。基于此,笔者认为,绿色矿业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意涵,其核心要义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绿色矿业是指在勘探、采选、加工、矿山土地生态环境恢复的全过程中,严格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企业规范管理、科学方式开采、生产工艺环保,从而达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链。

文化的概念数以百计。中国古代关于“文化”的概念,最早可溯源至《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时“文化”虽未成为专门的术语,但“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已见雏形。“文化”作为词汇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指出“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自此以降,“文化”作为专门的术语正式出现在中国话语之中。《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一词进行了定义,即“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11]。除此之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也对“文化”一词进行了经典概括:“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2]。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则认为:“文化是某一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整套的‘生活式样’”[13]。笔者更同意饶会林对“文化”的概述:“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源于客观世界又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艺术、知识和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制度、行为和由此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4]。通过对上述关于文化的定义分析得知,文化至少具备三种面向。其一,文化具有表达性的面向。文化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诗歌、绘画、音乐等表法方式。其二,文化具有强制性的面向。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本身就是一套规范体系,对群体中个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做出评价,从而指引着群体的行为模式。其三,文化具有制度化的面向。文化可以将对价值问题的理解制度化,从而得以进一步积淀和呈现。总之,文化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就是文化性的”[15]。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对绿色矿业文化作出如此定义和解释:绿色矿业文化是指人类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勘探、采选、加工、矿山土地生态环境恢复等矿业开发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矿业开发实践的艺术、知识和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制度、行为和由此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绿色矿业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一,要求人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环境破坏、高效利用资源的绿色矿业思想;其二,要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矿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矿区周边社区的和谐化发展;其三,要求培养矿业产业链相关人员的绿色生活习惯,将其培育为绿色消费主体;其四,要求充分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使矿业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既是绿色矿业的建设者,又是绿色成果的享有者。

3 绿色矿业文化的现实意义与践行

绿色矿业文化的提出极其富有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践行绿色矿业文化,实现矿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1 绿色矿业文化提出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关乎民族兴亡的国之大计。绿色矿业文化的提出,能够为绿色矿业建设提供文化引领,从而将文化所具有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带至矿产开发的过程之中,通过发挥文化的生产力优势,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大大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扰动。

2)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和结果的小康社会之“全面建成”,在内涵上意味着经济繁荣、民主健全、文化丰富、社会和谐、环境美好,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一方面,绿色矿业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能够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绿色矿业文化引领了矿产开发方式的转变,能够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和环境扰动的减少,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发展,这无疑是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的共赢局面。

3) 有利于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是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国家倡议,涉及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个方面,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加强对沿线国家的矿产资源的勘验开发与投资,能够丰富我国矿产资源供应的多元化渠道,实现对我国矿产资源配置的良好互补,降低我国矿产资源供给的风险压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矿业企业要想顺利“走出去”,必须正视运营管理标准、矿产资源评估标准、矿山设计方法等尚与国际标准存有差距的事实。绿色矿业文化的提出,则为中国矿业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营标准、矿山设计方法等提供更为先进的理念,为实现中国矿业企业的跨区域融合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3.2 绿色矿业文化的践行策略

绿色矿业文化的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协会支撑、社区参与”的理念,构建绿色矿业文化的制度规范和行为规范,加大绿色矿业文化的宣传力度。

1) 打造绿色矿业文化的制度规范。绿色矿业文化的践行,需要形成绿色矿业文化的制度规范,用以约束各种行为。首先,完善践行绿色矿业文化的标准体系。针对我国绿色矿业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在加强制定国家层面标准的同时,根据矿产所属区域、行业和规模的不同,制定出相应的细分标准,建立一套完备的绿色矿业标准体系[10]。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立法建设,明确违反绿色矿业标准行为的处罚原则和法律后果,提高标准的约束力。其次,建立践行绿色矿业文化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可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价值等指标纳入考评指标体系中,约束企业形成绿色矿业发展的自律自觉;另一方面,可将绿色矿业发展纳入政府绿色GDP考评范畴,发挥政府在绿色矿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最后,建立践行绿色矿业文化的责任追究机制。对违背绿色矿业文化理念的企业,依据其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确定责任追究标准,适宜罚款的进行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刑事责任。

2) 构建绿色矿业文化的行为规范。构建矿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是践行绿色矿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增强企业的绿色矿业文化理念,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绿色矿业文化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其次,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推进技术创新。矿业企业应严格贯彻绿色矿业文化的精神,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对矿山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细致的评估,引进先进的节能降耗、生态重建技术,利用大数据资源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16]。再次,制定矿业企业员工的绿色行为规范,引导员工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培养员工的绿色行为习惯。最后,培育矿区居民的绿色生活理念,引导矿区居民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3) 加大绿色矿业文化的宣传力度。首先,形成绿色矿业文化宣传的合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绿色矿业文化的宣传与当地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矿业企业必须将绿色矿业文化的精神传达给每一位员工;发挥行业协会的支撑作用,行业协会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对绿色矿业文化的有效推介。其次,建设绿色矿业文化示范基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优势,依托矿业协会的支撑作用,在全国筛选出若干体现绿色矿业文化精神的矿山开发模式,组织专家学者调研考察,归纳概括相应的模式特征,并在理论上予以升华,建设一批绿色矿业文化示范基地,使其为绿色矿业文化的宣传提供更好的助力。最后,发展绿色矿业文化产业。通过广告、绘画、小说、微视频、动漫等载体形式,打造成文化产业链,传播绿色矿业文化的思想。不仅如此,还可以发展绿色矿业文化旅游产业,依托绿色旅游资源,传播绿色矿业文化的核心精神。

猜你喜欢

矿业矿山绿色
绿色低碳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关于新常态下矿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