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置后”不“滞后”,活用变“活水”

2019-01-17俞燕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

俞燕

摘 要:关注统编教材课后习题,领会编者的意图,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其在课堂上巧妙实施,不忽视,不滞后,有效落实,令其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统编教材 ; 语文 ; 活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2B-0057-02

统编教材单元板块清晰,目标要求明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宗旨很好地体现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如何活用“置后”的课后习题,将其工具性有效提升,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 关注单元整体,内容的选择要瞻前顾后

温儒敏教授说:“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我们在运用课后习题进行教学时,要在单元整体目标的基础之上,以课时目标为基点,合理划分习题的实施操作时间,结合单元目标,关注单元整体架构,落实语文要素,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最大化。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第八单元的总体目标提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师在执教《灰雀》时,结合课后的第二题“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将单元的整体目标有效落实在课堂上。

师:这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究竟去哪儿了呢?你能从他们的对话中找到蛛丝马迹吗?(出示学习提示)

生读:1.默读对话,想一想灰雀去哪儿了? 2.你是从什么地方猜出来的?圈画出相关的词句或标点,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想法。

师:还记得默读的方法吗?生1:默读就是不发出声音。

生2:默读还要边读边想。师出示默读要求:默读就是不发出声音,不用手指着读。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边做记号。生连连点头。

师:那就让我们用刚才交流的方法读读、圈圈、画画。

《灰雀》不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执教者带领学生回忆默读的基本方法和注意点,由学生自我总结,并带领全体同学巩固默读方法。默读这一要求的实施放入第一课时,将识记、巩固、运用有效连接,既关注到单元的共性,又体现了课时的个性。“瞻前顾后”地选择课后习题,在课堂上将学习语文的方法落实到位,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 明确教学目标,目标的实施要有的放矢

加里·D·鲍里奇说:“在行为目标中,必须以直接、具体、可观察的方式来表达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制定指向要明确,实施的效果可观察,可考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对目标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点到为止。

在三年级上册第23课《带刺的朋友》一课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关注文中的“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长句子,你能读好它吗?(出示文中的句子,指名读。)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师(摸着学生的头):小家伙,读得真不错。(随即转向其他人)老师称他小家伙,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生1:老师你是在表扬他读得不错,小家伙是对他的喜爱。

生2:这样称呼他,显得你们非常亲密,我估计他的心里正乐着呢。(众笑)师:看来怎么称呼很很有学问啊,你能找到文中作者是怎么称呼称呼小刺猬的吗?

生读:1.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 2.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3.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这里的称呼是有变化的,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作者之前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观察刺猬的,后来逐渐变得喜欢了起来,所以他的称呼也有了变化。

生2:作者称“那个家伙”时,已经表现出了刺猬的可爱了。

生3:我们一般对于顽皮的弟弟妹妹也会称呼“小东西”,觉得他们淘气却又没办法的时候会这样说,感觉作者就像看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

师:细微的变化却能最真实地反应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那就再来读读这几句话吧。

生读。

教师在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关注到课后习题中的这个要求,将目标之一制订为“通过迁移、比较的方法感受‘我对刺猬称呼的变化,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三、 活化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拾阶而上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文章短小精悍,凝练生动。文后的习题提出“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指导学生读通、读懂、甚至读出文言文的特点与魅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费上一番心思。“孩子需要学习,准确地说是学习力。学习力贯穿孩子的一生,能够帮他们吸收新鲜事物,获取对未来有益的知识和能力,扫除路障,一往直前。”直接揭示,会失了学生探索的乐趣,使得教学索然无味;避重就轻,又会使得学生难以深入文本,无法感知小古文的节奏美、韵律美,丢失想象的空间和能力,扭偏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途径,淡化了课堂的工具性。

一位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1.回顾白话文,初识文言故事。

她先请学生回顾并复述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个故事发生在九百多年前,记载于《宋史·司马光传》,古人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他们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却发现文章虽然短,却很难读。教师紧接着问:“读着这篇课文,再对比刚才的那篇课文,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发表观点:“这篇课文字数比一年级的少多了。”“课文内有很多字我不認识,也不懂。”“有的句子读不通。”教师随后揭示:“这是古人用他们说话的方式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像这些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我们又叫它小古文。”小古文的定义、特点就在学生的比较、发现、归纳中清楚地展现出来了。

2.初读小古文,了解文言故事。

在了解了小古文的特点后,学生内心的征服欲被老师激发出来了。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感觉比较别扭或者读不通的句子。”学生提出:“光持石击瓮破之。”几位学生站起来读出了不同的停顿,教师不置可否,把课文插图展示出来,请学生观察。通过描述与回忆,学生发现,这句话原来是“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砸缸,水缸破了。”的意思,便自然地将停顿划分为“光╱持石╱击瓮╱破之。”从句子到故事,再回到句子,一来一回之间,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架构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3.研读小古文,走近主要人物。

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第一句“群儿戏于庭。”时,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为一群孩子在庭院内玩耍。教师随即问道:“那孩子们在花园内玩耍该怎样说呢?”——“群儿戏于园。”紧接着,教师又加深难度,出示了鱼儿与鸟儿图,要求学生用“(  )戏于()。”的句式说一说。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两个句子的表达就不那么困难了。而学生在这样的环节设计中体会到了文言文表达顺序的不同,感受到了用寥寥数字概括出几句话的趣味,也正是这样环环紧扣,拾级而上的设计,搭建了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匠心巧构,拾级而上的教学环节设计,逐层实施,“步步为营”,能有效地将习题的目标指向落实得润物无声。

总之,关注课后习题,领会编者的意图,一切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其在课堂上巧妙实施,不忽视,不滞后,有效落实,定能令其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邹馥阳.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探究——以“部编本”教材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7,(3).

[2]李小环.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

[3] 审思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三替”现象[J]. 张伯成.  教学与管理. 2019(29)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