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谷县南山生态修复五期工程造林规划设计探讨

2019-01-17郭鑫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24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

郭鑫

摘 要:以森林培育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针对太谷县南山地区存在的生态脆弱现状,通过地类现状和立地质量分析,筛选了12个适生树种,以荒山绿化修复和景点绿化修复为途经,设计了8种造林模式,并提出具体技术措施,使五期工程更好地承接前4期工程的成果。工程实施后,将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和景观效益,推动区域内生态林业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修复;荒山绿化;景点绿化;造林模式

中图分类号 X17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4-0066-03

太谷南山泛指太谷县南部山区,位于阳邑乡山区大部及侯城乡、北汪乡山区,由西向东依次为跑马坪、红鞋背、大红垴、黄沙梁、石马岭、轿顶山、院尖山和千胡坪,绵延20km左右,面积约240km2。为了改善南山地区长期以来生态脆弱的现状,从2013年起,太谷县委、县政府做出启动南山生态恢复工程的重大决定。截至2016年,已先后实施了4期工程,内容涵盖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大佛山绿化工程、凤翼山生态庄园区绿化工程、梅苑旅游度假区生态治理、现代农业干果经济林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为巩固前四期工程的建设成果,持续深入地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县委县政府规划启动太谷县南山生态恢复五期工程,使之成为南山生态恢复历期工程的延伸,成为该项工程系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东北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12°28'~113°01′,北纬37°12′~37°3′2。项目区位于太谷县侯城乡的青基沟、大涧、东庄、车家凹、大白沟和斜坡,整体处于太谷县城东南部前山沿线,距县城中心14.8km。

1.2 地形地貌 太谷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有山地、丘陵和平原3种地貌形态,整个地形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呈阶梯状分布。境内东南部为土石山区,,西北部为平川地带,中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本期项目工程区所涉及的侯城乡青基沟、大涧、东庄、车家凹、大白沟和斜坡均属于境内东南部土石山区。

1.3 气候 太谷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气候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少雪干冷。县内年平均气温一般介于5~10℃之间,后山区气温约5~7℃,平川及丘陵区则在7~10℃,年平均温差约6℃左右。境内降水分布不均,东南部后山区年平均降水量500mm以上,西北部平川、丘陵区为450~500mm。本期项目工程区属于温和干旱丘陵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在3250~3500℃之间,年平均气温7~9℃,年降水量450~500毫米,无霜期130~160d。

1.4 水系 县境内有河流8条,以乌马河、象峪河和津水河较大。全县水资源面积1183.7km2,平均地表径流6279万立方米,可利用地面水3300万m3。地下水资源年可采储量为5904万m3。项目区位于县境内乌马河支流石河、四卦河流经两侧荒山。

1.5 土壤 太谷县境内土壤主要包括褐土和草甸褐土2大土类,以及淋溶褐土、草灌褐土、褐土性土、碳酸盐褐土、浅色草甸土和鹽化浅色草甸土6个亚类。项目建设区位于境内东南部土石山区,土壤以褐土性土为主,其次有山地草甸土、棕壤和淋溶褐土,土壤比较肥沃,部分周边石质山地,还分布有瘠薄的石质土和粗骨土等。

2 规划思路与原则

2.1 规划思路 太谷县南山生态修复五期工程规划设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以荒山造林修复和景点绿化修复为两大抓手,以增强南山生态防御能力和发掘本地生态文化内涵为宗旨,按照集中连片、科学布局、突出景观效应的方针,结合项目区自然生态区位与地理位置条件,合理搭配乡土树种,兼顾景观的季节性和多样性。在增强项目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突出地域与文化特征,发掘现有景点的文化内涵,做到“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积极满足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需求,把本期工程打造成完善南山生态恢复建设体系和提升城郊生态旅游品位的重要一环。

2.2 规划原则

2.2.1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从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和要求出发,在项目建设规划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理念,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生态恢复之间的辩证关系。

2.2.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造林绿化设计中,量水而行,以水定林,科学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合理确定造林密度,做到适地适树,乔灌结合,兼顾自然特性、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

2.2.3 经济高效,合理配置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造林,同时要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针对不同立地条件的地块安排相应的资金使用标准,做到投资合理、效果显著和特色明显。

2.2.4 整体协调,局部差异 本期工程要与南山生态恢复的历期工程整体上协调一致,融入南山生态恢复工程体系之中,同时要突出本期工程的特点,针对项目区的实际进行相应的设计,实现局部的差异化。

3 布局与主要修复措施

3.1 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特点,按照科学合理、集中连片、突出景观效应的布局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植被与人文景观资源,围绕凤凰山三塔原址主要观赏点,加强空白地段打造,重点营建大规格常绿树种,适当配以花灌木,在努力增加植被的同时,尽量增加色彩搭配。同时,以太谷县——东庄公路为轴线,在沿线道路拐点或两侧局部微地形适当配以小景点或观花、观叶为主的片林以增加景观变化效果,丰富景区观赏内容。此外,针对青基沟两侧荒山与耕地,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栽植生态及经济树种,实现与一期工程森林公园相配套,拓展公园面积,增加山区植被,走出一条生态与人文相和谐,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树种选择 针对不同修复类型和立地条件,本着适地适树同时兼顾景观效应的原则,选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i.)Franch.)、山杏(Prunus armeniaca Linn.)、丁香(Syringa pekinensis Rupr.)、火炬树(Rhus typhin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山楂(Crataegi Pinnatifidae)、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 N.E.Hansen ex Koehne)、海棠(Malus spectabilis)核桃(Juglans regia L.)等12個树种作为本项目造林绿化树种,做到针、阔,乔、灌相结合。

3.3 造林模式 根据山西省森林立地区划成果对全省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项目区位于东部土石山地区(代码V)的晋东土石山立地亚区(代码J)。进一步分析,规划小区主要分布在晋东土石山立地亚区的土石山立地类型和黄土丘陵立地类型。其中,土石山立地类型小区涉及低山阳坡等1个立地类型组;黄土丘陵立地类型小区涉及梁卯顶、沟阴坡、沟阳坡、沟底坡麓等4个立地类型组。具体为:低山阳坡(V-J-1-18)、梁卯顶(V-J-2-19)、沟阴急坡黄土(V-J-2-20)、沟阴缓斜陡坡黄土(V-J-2-22)、沟阳缓斜陡坡黄土(V-J-2-26)、沟底坡麓(V-J-2-28)[1]。基于此,结合荒山造林修复和景点绿化修复的特点和经营方向,共设计8种造林模式(详见表1),其中,荒山造林修复以培育生态林为主,景点绿化修复以培育景观林和经济林为主。

3.4 主要技术措施

3.4.1 整地 造林模式Ⅰ、Ⅱ、Ⅴ适宜荒山地势较为斜陡的区域,宜采用鱼鳞坑整地,具体规格:侧柏100cm×80cm×60cm、油松100cm×80cm×80cm、山桃60cm×50cm×50cm、丁香80cm×60cm×50cm、火炬树80cm×60cm×50cm;造林模式Ⅲ、Ⅳ、Ⅵ、Ⅶ、Ⅷ适宜平川丘陵等地势较为缓和的区域,宜采用穴状整地,具体规格:山杏80cm×80cm×80cm、丁香100cm×60cm×60cm、山楂和榆叶梅等100cm×100cm×100cm。

3.4.2 栽植 栽植在春秋两季进行,栽植时深度要适当,并保持苗木的根系垂直,不折损,不窝根,当土填入坑后,要用脚踩实。裸根苗栽植前用黄泥浆根或用生根粉、保水剂等处理。同时做到当日起苗,当天造完,若当日苗木栽植不能完成,要采取假植措施,保持苗根湿润。容器苗造林时,要撕破容器,注意防止营养土松散,保护根系。

春季栽植的应在栽后15d再浇1次透水,并结合浇水,将ABT3号生根粉配成浓度为10~20mg/kg的溶液,对新栽植树木全部进行生根粉和营养液调节处理;及时对树木的生长状况进行监控管理,特别是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防治,保证树木健康生长。

3.4.3 幼林抚育 抚育措施包括松土、除草、浇水、修枝等内容,连续抚育3年,每年2次;翌年春季结合抚育追肥1次。除草限于造林必要时施行,主要清除与幼树幼苗竞争的杂草和灌木,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修枝可以增强幼树的树势,促进树高旺盛生长,强度不宜过大,以不超过幼树高度的1/3~1/2为宜,修枝时期为秋季树木落叶后至翌春发芽前。

4 结语

太谷县南山生态修复五期工程的是一项利民工程和生态保障工程,通过荒山造林、景点绿化等工程的实施,植被覆盖率将大幅提高,有效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和景观效益逐步显现,促进整个区域内生态林业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贫困人员脱贫提供契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有效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区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全稳定,并带动森林旅游等相关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国启,邝立刚,朱世忠,等.山西森林立地分类与造林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责编:张 丽)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天津海域牡蛎礁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域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