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钢铁工业之第一

2019-01-17

天津冶金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钢鞍钢抚顺

新中国第一炉焦炭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轰炸鞍钢的炸弹大部分落在化工部地区,加上日本投降时及国民党占领时期遭到破坏,当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钢回到人民手中的时候,化工厂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

焦炉的恢复是十分复杂的。在当时没有煤气和油的情况下,靠烧煤加热炭化室的炉墙,实现焦炉生产格外困难:在把煤装入炭化室之前,工人们必须迅速地把炭化室内的煤灶拆掉,关上炉门;如果动作慢了,装煤后产生的煤气不足,将影响燃烧加热的煤气量,炉温就会逐渐下降,导致开工失败。

而在此时,焦炉砖型的图纸、资料都丢失了,恢复焦炉生产就必须尽快将资料整理出来。鞍钢对化工部的恢复工作十分重视,组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积极调动各方面技术力量。在留用的外国人中,有一位来自德国奥托公司名叫曼纳尔的老工长,具有砌筑焦炉技术特长。他是日本人请来建造奥托式焦炉的。当时,曼纳尔急于回德国与家人团聚。鞍钢让懂英文、德文的工程师王振远一面照顾他的生活,一面做他的工作,和他一起把资料整理出来。鞍钢向曼纳尔允诺,待恢复生产后即送他回国。曼纳尔的思想负担没有了,办法也就多了。解放前的吉林化工厂有两座焦炉,也是从奥托公司购买的,曼纳尔提出到吉林去找找看,经过一番努力,很快完成了修炉的任务。

一切准备就绪后,工人们冒着高温,迅速拆除了烘炉用的炭化室,浓黄的烟随即带着火翻滚而出。工人们冒着烈火,盖上了装煤孔,不顾从上升管冒出来的浓烟,使用鼓风机把煤气迅速送到焦炉的底部,一个孔一个孔地把焦炉点着了……这标志着已取得焦炉投产的基本胜利。

经过30多个小时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949年6月12日炼出了鞍钢的也是新中国的第一炉焦炭。

新中国第一炉铁水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3昼夜激战,于当月17日凌晨1时许,把“八一”红旗插上了石景山山顶,并立即对石景山钢铁厂(首钢的前身)进行了军事管制,工人们从此成了工厂的主人。

这时的石景山钢铁厂,除一号高炉封炉还算完好以外,其余设备全部瘫痪。但这座高炉里还捂着一肚子未熄的焦炭和矿料。

如何制服这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厂军管会将修复一号高炉、保证“七一”投产的计划交给工人讨论。工人们争先恐后地献计献策,厂军管会最后决定:先在高炉靠铁路一侧的炉腹下部开出一个洞口,在洞口处安装一个通向火车厢的漏斗,使扒出的炉料直入车厢。抢修时,一声令下,炉腹钢板很快被切开。未灭的焦炭,在风的作用下,伸出无数“火舌”,异味迅速扩散,路口工人操起工具向“火山”冲去。接着第二梯队上阵,把炉内200多吨焦炭、渣铁全部扒出。随后,修炉大军冒着浓浓的水蒸气、高温和粉尘进炉修理。

经过100多个日夜的奋斗,1949年6月24日晚10点,一号高炉修复告捷,厂里连夜举行了隆重的开炉典礼;6月26日黎明,炉口工人抡起大锤,砸开了出铁口。解放后的第一炉铁水,像一条金色的火龙,欢快地奔向铸铁场。全场欢声雷动。

1949年7月1日,石景山钢铁厂举行“庆祝全面开工,向党的生日献礼”大会。当天下午3点,朱德总司令亲临大会祝贺,并满怀期望地鼓励大家:“多炼一吨铁,就是给国家多增加一份家当。革命的家当越多越好。”与此同时,1949年6月27日,鞍钢炼铁厂2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1949年7月3日,本钢2号高炉修复竣工,点火投产,也于当月4日下午流出了第一炉铁水。

新中国第一炉铬不锈钢

1954年9月10日,抚顺特钢(现属于东北特钢集团)试炼新中国第一炉铬不锈钢成功。

试制工作是从1952年开始的,首批试制任务是1Cr13、2Cr13等铁素体和马氏体不锈钢。他们先在1吨电炉试炼。由于钢的含铬量高,加入的铬铁量大,电炉变压器功率低(600千伏安),铬铁分批加入后炉温骤降,结果未炼成功。后又转到2号5吨电炉试炼,虽然成分合格了,但1Cr13的低倍组织内裂严重,2Cr13则在塔形检查中发现裂纹不合格。同年8月份,前苏联专家朱也夫到该厂亲自指导用矿石氧化法又试炼了一炉,低倍内裂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1954年,朱也夫再次在5号5吨电炉上进行试炼,采用前苏联МПТУ技术,冶炼要点是:氧化期吹氧助熔,还原期吹氧熔化铬铁,插铝脱氧,保持白渣冶炼不少于50分钟等,结果低倍内裂问题解决了。

这次试炼成功,主要是应用了氧气吹炼和助熔,缩短了冶炼时间,提高了冶炼温度。应用氧气炼钢,在当时的全国特钢厂中还是首次,这为电炉炼钢工艺带来了根本性的改革,对合理利用合金返回钢、扩大冶炼品种,特别是高合金钢和低碳不锈钢的冶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氧气炼钢,抚顺特钢生产的品种就不可能迅速增加。

1952年~1954年,抚顺特钢主要是开发新品种,进行技术培训,积累经验,实际生产量较少。实际上,这是一个核心技术储备阶段。这些经验为1955年开始的不锈钢生产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

1956年3月26日,抚顺特钢(现属于东北特钢集团)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GH3030,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温合金产业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仿制到独立创新的发展序幕。

1956年初,新中国大力发展航空工业,急需国产的高温合金替代进口材料用于制造飞机涡轮发动机。经重工业部和二机部研究决定,将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抚顺特钢,并要求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前身)协助完成试炼任务。

在前苏联专家和国内专家的指导下,抚顺特钢选择GH3030作为第一个高温合金的试炼品种。GH3030是属于固熔强化型镍基变形高温合金,是米格17喷气式发动机燃烧室的主要应用材料。

接到任务后,抚顺特钢上下群情激奋,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技术人员和工人把首次试炼当作一件政治任务。经过金属材料、炉料、钢锭模、成分检验和洗炉等环节的精心准备,1956年3月26日,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在抚顺特钢一炼车间3吨电弧炉开始试炼,第一批共冶炼了两炉。

1956年4月18日,在锻钢车间,第一炉高温合金开始进入锻造开坯阶段。这一天正值周恩来总理第二次来到抚顺特钢视察。在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的陪同下,周总理在5吨蒸汽锤前视察了第一炉高温合金的锻造过程,并亲切看望和慰问了为之辛勤付出的各方面专家和一线工人,指示说:“要抓紧试制成功,扩大高温合金生产。”

在随后的10年间,抚顺特钢先后完成了十几个高温合金品种的试制任务,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温合金生产和研发基地,为我国国防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批滚珠轴承钢

1949年4月(抚顺于1948年10月31日解放),抚顺特钢(现属于东北特钢集团)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批滚珠轴承钢。

1949年,瓦房店滚珠轴承厂通过机电局向抚顺特钢正式提出试制滚珠轴承钢的要求,供应钢材尺寸分为两类:一类是Φ100毫米以上的轴承外套用钢(钢号BB1),第二类为Φ10毫米以下的滚珠用钢(钢号BB2)。1949年,抚顺特钢在6号电炉开始试验电石渣法炼钢,钢在电石渣下熔炼1小时左右,出钢前破坏电石渣为白渣而后出钢。当时,对BB1及BB2的技术要求只有化学成分及氧化物、硫化物、碳化物等简单几项。钢锭全部由锻钢1.5吨蒸汽锤开坯(锭重约为200千克),BB1是锻钢成型,BB2是由轧钢再开坯后,由一轧成材,经过退火后交货。

轴承钢的大批量生产为后来生产航空滚珠钢做了技术储备。滚珠轴承钢的研制成功和成批生产,促进了炼、锻、轧、热处理、检验等各个生产工序的操作进步和技术改进。

在当时的制造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技术水平低,出现很多问题,如缩管、夹杂、硫化物分布不均、偏析结晶粒粗大、尺寸不合、内部裂纹、脱碳等,以致在1950年第四季度停止了该钢种的生产。1951年末,在东北工业部的指导下,抚顺特钢恢复了该钢种的生产,同时由前苏联专家亲临指导,经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一系列试验工作,使滚珠钢合格率由30%跃升到97%以上。

新中国第一根热轧大H型钢

1998年之前,我国没有一家钢铁企业能生产大H型钢,各个领域建设所用的大H型钢只得依靠进口。为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马钢依托1993年成功实施股份制改制募集而来的雄厚资金支持,从海外拼盘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新中国第一条热轧大H型钢生产线。

历经多年日夜奋战,1998年7月4日22时58分,在马钢大H型钢生产现场,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操作人员轻轻启动按钮,只见宽大的加热炉炉口慢慢打开,一会儿,一根火红的矩形钢坯似一条灵动的火蛇从炉口游出,在步进式轨道的牵引下缓缓向前移动,经过开坯、切锯、粗轧等十几道工序,最后近百米长的H型钢从万能轧机下线。就这样,国产第一根热轧大H型钢横空出世。

大H型钢问世后,先后用于国家大剧院、上海卢浦大桥、北京奥运场馆、海上石油平台、全球最大的俄罗斯天然气项目、港珠澳大桥和被誉为东非“世纪之路”的肯尼亚蒙内铁路等雄伟建筑和重点工程,满足了铁路、化工、建筑、煤炭、电力等行业的高端需求。

新中国第一炉精密合金

1958年以前,我国所用的精密合金完全靠从日本、苏联、西德等国家进口。

为了打破国外封锁,大连钢厂(现属于东北特钢集团)从1958年开始,成立了精密合金研制小组。技术人员在不足1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里,用仅有的1台30公斤非真空感应炉和1台2辊冷轧机,从仿制简单的坡莫合金开始进行研究。他们翻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有关精密合金技术资料,当年就生产出15公斤、3个牌号的软磁合金、膨胀合金带。截止到1960年初,大连钢厂共仿制和研制出11个牌号的精密合金成品带1500公斤,填补了我国精密合金的空白。

第一批精密合金产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精密合金生产走上了新的道路。1960年4月,为了振兴我国精密合金专业,冶金工业部拨出专款兴建大连钢厂精密合金研究所,并把它作为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七五二工程”。1961年11月1日,大连钢厂正式成立了七五二研究所。1961年12月,冶金工业部在大连举办了第一次精密合金会议,来自生产、科研、使用部门的20多个单位的代表参会,大连钢厂提交的我国第一份精密合金技术标准获得了通过。1963年初,大连钢厂的精密合金生产已初具规模,具有12个技术条件、35个牌号;第二年,牌号又增加到70多个,年产量达60多吨。

1964年5月,大连钢厂生产的9项精密合金产品荣获国家科委、计委、经委联合颁发的新产品一等奖。这些产品是:矩磁合金、铁钴钒永磁合金、高弹性合金、定膨胀合金、低膨胀合金、铁铬铝电热合金、电工薄带和极细丝等。

精密合金的生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1964年6月30日,邓小平、罗瑞卿、粟裕等领导同志到大连钢厂视察。邓小平看到毛细管的生产流程后,特别是看到比头发丝还要细的极细丝产品后大加赞扬。

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

1952年9月16日,太钢电炉炼钢部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太钢人用这炉钢制作了一座高约20厘米、银光闪闪的不锈钢宝塔送往北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鼓励前线将士士气,宝塔被转交给旅顺苏军战利品陈列馆,向前线志愿军展出。1955年,该陈列馆更名为旅顺军事博物馆。1977年,在旅顺展出25年的太钢不锈钢宝塔随同旅顺军事博物馆其它26600余件文物移交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不锈钢是世界冶金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不锈钢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太钢作为我国最早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对不锈钢事业始终矢志不渝,历经艰辛探索与奋斗,推动中国不锈钢产业奋力前行。

新中国第一根钢轨

解放初期,第二十九兵工厂(1951年3月1日,第二十九兵工厂更名为西南工业部一零一厂;1955年2月,一零一厂、西南钢铁公司两家企业合并为西南钢铁公司;1955年4月,西南钢铁公司改称为重庆钢铁公司)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解放前夕,第二十九兵工厂遭到破坏,机器设备残缺不全。1950年2月1日,西南工业部钢铁管理委员会成立,在研究如何恢复和发展第二十九兵工厂的同时,也在酝酿修建成渝铁路,而首要问题是钢轨从哪里来?

同年5月10日,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工人们的熬夜修复,第二十九兵工厂钢轨场恢复了生产。钢轨场工程师潘继庆、金石声、邹承祖等人依据英制资料,以6400匹马力蒸汽机为动力机,利用1938年从汉阳铁厂迁来的800毫米轧机,在加工修补的旧辊上,用自炼的小钢锭,试制轧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85磅/码重轨。

1950年夏,重工业部、西南工业部联合提出方案,由第二十九兵工厂研制钢轨铺设成渝铁路。当时,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政委邓小平在此方案上签署意见并报送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批准了方案。于是,第二十九兵工厂在试轧出85磅/码重轨后,承担了研制中华38公斤/米钢轨和垫板的光荣任务。

1952年4月10日,中华38公斤/米重轨在一零一厂试轧成功。试轧出的成品表面光整、圆弧显著,完全克服了85磅/码钢轨一直无法避免的上翘缺点。中华38公斤/米钢轨与垫板研制成功后,相关人员当即向负责修筑成渝铁路的西南铁道部建议更换新轨,建议很快就被采纳。从1951年试生产开始,垫板生产线就开始生产供应成渝铁路的产品,并准备更换已铺设近百公里的旧式钢轨。

1952年6月13日,成渝铁路全线都铺上了一零一厂生产的中华38公斤/米钢轨,每根枕木上都安装上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垫板,使成渝铁路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具有较高水平的铁路。

新中国第一件车轮

为了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将自行建造一座大型车轮轮箍厂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61年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讨论车轮轮箍厂的兴建与选址事项。

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亲自主持会议。会上,时任冶金部部长王鹤寿认为,马鞍山临江通海,水陆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更有两淮煤矿(淮南煤矿、淮北煤矿)的依托,是发展钢铁工业的热土,也是建设车轮轮箍厂最理想的地方。

邓小平在认真听取每一个代表发言后指出,目前国家经济十分困难,但再困难车轮轮箍厂一定要建,这就是把钱用在刀刃上,“我看场子就在马鞍山建设,这是大家的意见,也是我的想法”。

1961年3月7日,马钢车轮轮箍厂筹备处迅速成立。随后,来自冶金部、一机部、铁道部等8个部委和江苏、上海、安徽、辽宁等21个省份的19个厅局、192家主要设备制造厂,以及鞍钢、武钢、大冶等兄弟单位,全力支援马钢建设。

历经2年多的艰苦奋战,1963年11月18日,国产第一个车轮轮箍在马钢试轧成功。1964年7月29日,马钢又成功轧出国产第一件整体碾钢车轮。从此,祖国交通大动脉车轮烙上了“马钢印”。

如今,马钢车轮已驶入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按世界任何一种车轮产品标准组织生产。自主研发的时速250公里、350公里高速车轮,顺利通过中国高铁60万公里装车考核,并获得国内轮轴企业首张CRCC(中铁检验认证中心)证书。2018年8月,时速270公里高速车轮首次打进德国市场;同年11月,马钢瓦顿公司生产的CRH5G型动车组ER8C车轮在兰新客专线——乌鲁木齐—兰州段接受60万公里装车考核。

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

1953年10月27日,鞍钢无缝钢管厂直径140毫米自动轧管机组热试轧成功,顺利轧出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为表达对党中央、毛主席的敬意,无缝钢管厂从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上切下200毫米的一段,送给敬爱的毛主席。

1953年12月24日,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毛主席在复信中提到的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鞍钢“三大工程”。1949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国家各条工业战线的建设,最急需的就是工业的粮食——钢铁。当时,由于西方敌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从国外进口无缝钢管的来源中断,而国内还不能生产,这对经济的恢复和国防工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毛主席说:“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在毛主席1949年12月出访莫斯科时签订的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50个工程项目中,鞍钢“三大工程”列于榜首。

鞍钢无缝钢管厂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生产无缝钢管的现代化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6.5万吨热轧无缝钢管。该工程于1952年7月14日动工,基建投资5337.71万元,全部设备和技术资料由苏联提供。主要设备有140毫米轧管机组,包括加热、穿孔、轧管站、定径、矫直、精整、管头加工及主电室、电磁站、地下油库、空压机室和产品库等设施。

新中国第一块铜钢复合板

1981年11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视察国家高能物理所时,时任国务委员方毅介绍说:“(舞钢研制的)铜钢复合板,不仅填补了我国冶金工业产品的空白,而且质量比从德国(西德)进口的还好!”

铜钢复合板是国家“八七”工程关键材料,用于高能物理直线加速器的建造。1978年10月,国家将该钢的生产任务下达给了舞钢(现为河钢集团子公司)。

由于铜、钢熔点差较大,热胀性能不一致,当时国家急需的钢板又是大尺寸板形,对表面精度要求高,铜钢贴合率必须达到100%,还要能经受得住扭曲和内弯、外弯试验,生产难度极大。当时世界上也只有德国(西德)、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又由于该钢主要用于尖端国防科技,在国际市场上根本买不到。

此时,舞钢4200毫米轧机刚刚投产不久,一切都还不完善,这么重的任务舞钢能担起来吗?从很多人眼里流露出的都是担心和怀疑的眼光。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定要将铜钢复合板轧制成功!1978年10月,由15名技术骨干组成的铜钢复合板试制攻关组迅速成立。一年多时间里,舞钢参加试制的科研和生产人员废寝忘食,攻克了排气真空、板迭加热、铜钢复合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于1979年9月22日,成功轧制出我国第一块规格为(4毫米+6毫米)×3200毫米×4000毫米的大型铜钢复合板;当年9月25日,轧制成功双板迭大型铜钢复合板。

自此,我国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建设所用该类特钢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宣告结束。

猜你喜欢

特钢鞍钢抚顺
青岛特钢3号高炉停炉实践
西王特钢1#高炉焖炉快速恢复生产实践
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鞍钢故事》创作谈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
鞍钢“五老”学雷锋 捐资助学十八载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