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傥颐窃诼飞

2019-01-16欧阳元晖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51期
关键词:家珍老人与海余华

欧阳元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吴欣歆老师在北京的初中生中推行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吴泓老师主要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言:“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蒋雁鸣老师从教30多年,教出的学生很多成为“红楼迷”。师生都去读整本书,方能真正对话,精神共同成长。

本学期我先安排学生读了余华的《活着》,然后安排读《老人与海》。我融合学习多个老师的先进经验,分六步完成阅读,以《活着》为例。

学生真正阅读。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向学生推荐阅读《活着》。阅读分三步走:第一步,初读。读懂情节,理清人物关系,弄清人物的结局,画出全书的思维导图。第二步:精读。找出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等的段落、句子,反复研读,交流探讨,写出读后感。第三步,个性化阅读。对于“活着”,对于福贵的活、家珍的平静的死,做出个性化的解读,汇总做成一期班级作文期刊。

教师深入精读。要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离不开教师本人的深入精读。为了教授《活着》,我先读了有关余华的许多介绍,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他作品,并阅读与《活着》有关的评论文章。

必要准备再读。整本书阅读与单篇课文教学肯定不一样,时间跨度长、范围涉及广、阅读要求高、思想意蕴深,没有必要的准备,学生一则可能提不起兴趣而半途而废,二则可能无处下手。在读《活着》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葛优和巩俐主演的电影《活着》,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印发一些与余华有关的介绍资料。

适当跨界乐读。阅读《活着》的同时,我还准备了《活着》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中的几集重要片段,推荐学生观看电影《归来》《唐山大地震》,更好地领悟家珍的强大内心;观看电影《生活万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的本质。使学生收获很多,更深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课堂展示美读。《活着》的文字很朴实,但于平静的叙述中,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苍凉、落寞、悲情、力量。所以展示课上,我没有设计其他的活动,就是让学生朗读,挑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来读,读出感情,读出领悟和思考。

课后延伸广读。读《活着》的同时,我还推荐他们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加深他们对生命、生活、生死的理解,又推荐了新闻“浙大博士跳钱塘江自杀”的文章给他们读,让他们珍爱生命,明白即使历经磨难,也要活着,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读完《活着》,了解了生活的苦难与活着的勇气与责任,推荐他们读《老人与海》,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带来的生命体验与精神成长。

整本书阅读,我们在路上。

猜你喜欢

家珍老人与海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又见家珍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红裙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读与写(节选)
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