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专项解析

2019-01-16郑床木张江丽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关键技术专项加工

郑床木,张江丽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2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北京 100081)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工业各门类中位居第一,2016年食品工业资产占全国工业的6.1%,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1]。但中国粮食、油料等农产品深加工率仍然较低[2],食品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3],亟待创新突破。在国家科技计划改革部署下,“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于2016—2018年分3批启动了44个项目。本文简要介绍了食品加工专项总体概况,分析了专项立项情况,提出了相应意见建议,以期为促进专项组织实施、产出重大成果与推进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专项总体概况

1.1 专项设立背景与意义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食品加工制造国[2]。2012—2016年,食品工业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连续4年超过10%,实现了总量效益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日趋深入,科技支撑力度持续提升的良好局面[4]。我国食品工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众多难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大宗食用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加工程度浅、半成品多、制成品少,工业化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食品加工制造技术和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食品加工新型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加工过程能耗偏高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营养健康食品制造能力偏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食品物流配送技术水平相对低下,腐败变质及物流损耗突出,抬升了物流成本及产品价格[5]。以上问题反映了我国食品加工科学研究制约了产业发展,影响了产业安全。

为此,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装备及安全监测技术,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的要求,科技部在2016年首批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针对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全过程,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以期全面提升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及产业支撑能力。

1.2 已有研究基础

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逐步重视食品加工科学研究。“十五”期间,启动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专项。“十一五”期间,实施了“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安全绿色储粮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农产品储藏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9个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食品科学学科,资助食品科学基础研究。“十二五”期间,部署了“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与装备”“低值蛋白资源生物转化及精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及“食品新酶创制及生物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创新应用”等5个863项目,以及“大宗粮食绿色加工技术与产品”“果蔬食品制造关键与产业化”“动物源食品安全加工科技工程”等19个相关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技术及产品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批创新基地及创新联盟,显著增加了食品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2000—2016年,食品科学领域涌现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累计获得技术发明及科技进步奖共74项,包括筛选开发了海洋特征寡糖、功能性益生乳酸菌等多类重要食品添加剂及酶制剂,迅速带动了产业纵深发展。开发了稻米、蔬菜等大宗粮油果蔬产品及干酪、金枪鱼等高价值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大幅提升了产品效益。围绕食品中各类危害物,研制了系列快速检测技术与产品,有力保障了食品安全。突破了粮食、果菜等采后储运保鲜技术,显著降低了过程损耗。突破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发酵酿造工艺与技术,不断改进了传统食品生产[6],这些都为专项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3 专项总体目标

立足我国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重大科技需求,突破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运、现代物流智能化及全产业链品质控制、特色食品工业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系列核心工艺及新产品,开展集成示范应用。到2020年,食品工业领域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工业食品消费比重和农产品转化率均超过70%,食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资源利用率和重点装备自给率提高15%~20%,食品物流损耗率、能耗与排放水平降低10%~15%,东北示范区粮食收储环节损失率降到5%左右,玉米霉变率减少到2%以下,南方示范区稻谷绿色保鲜储存比例提高到30%,干燥能耗降低25%以上,国家储备粮库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30%以上,粮库作业效率提高2倍以上,实现粮食收储减损增效的目标[7]。

1.4 研究任务及项目设置

专项共设置了44个项目,其中基础研究类5个、关键技术研发类26个、示范应用类13个,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进度安排,于2016、2017、2018年分别启动了16、14、14项[8-10],中央财政经费11.63亿元(表1)。

表1 “现代食品加工”专项项目设置情况

(续)

2 专项立项情况分析

2.1 项目牵头单位情况

44个项目由28家单位牵头承担,主要分布在从事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的中央科研院所、农业类院校及原轻工类大专院校等。从单位类型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中央科研院所6家,占21.43%。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教育部部属高校5家,占17.86%。北京工商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地方高校6家,占21.43%。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雨润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11家,占39.28%。从承担项目数量看,排名前八的单位共主持项目24项,占总项目总数的54.55%。获得中央财政经费6.43亿,占经费总数的55.29%(图1)。其中,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主持项目数量最多,均为4项;浙江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各主持3项。天津科技大学、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各主持2项,吉林大学、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20家单位各主持1项。项目数量排名前八的单位获得中央财政经费均超过5 500万元,浙江大学独占鳌头,为唯一一个经费数超亿元的单位,达1.27亿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虽然仅主持1个项目,但经费数达7 500万元,排名第六,这也是专项中资助经费最大的1个项目。

图1 “现代食品加工”专项牵头承担项目数量前八单位经费情况 注:JNU-江南大学、CAU-中国农业大学、ZJU-浙江大学、NHRI-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BTBU-北京工商大学、DLPU-大连工业大学、TUST-天津科技大学、ASAG-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公示

2.2 项目牵头单位地区分布

从地域看,项目牵头承担单位分布在食品加工工业相对发达的京津冀、东北、长三角及中原地区等9个省市。其中,所在地为北京的最多,达14家,这主要由于大量中央科研院所坐落在首都(表2)。

2.3 项目主持人情况分析

44名项目主持人获得资助之时,年龄跨度从39~59岁(图2)。以5岁为一档,可分为4档,各档项目主持人数大体相当,且最年轻的一档恰好占1/4,表明食品加工领域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相对均衡合理的科技领军队伍。44名项目主持人,有50%入选国家各类人才称号。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人、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人,另有院士1人。有13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占29.55%。

表2 “现代食品加工专项”项目牵头单位地区分布

图2 项目主持人年龄分布

3 完善专项组织实施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专项立项流程,确保项目研究时长

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议及主管部门审批后,开始予以分批启动立项,其流程包括指南征求意见、指南正式发布、项目预申报、预申报书评审、项目正式申报、正式申报评审、项目公示、签订任务书等。“现代食品加工”专项规划实施周期为5年,从2016—2020年。第一批指南2016年2月发布,当年6月项目公示,历时4个月,研究时长为4.5年。第二批指南2016年10月发布,2017年5月项目公示,历时7个月,研究时长减至3.5年。第三批指南2017年10月发布,2018年6月公示,历时8个月,研究时长缩减为2.5年。而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1月公布指南,3月提交申报书,7月完成所有评审,8月项目公示,9月签订任务书及经费拨付,研究时长则从第2年开始计算。建议重点研发计划参考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有益经验,继续优化流程设计,固化每年立项起止时间,确保项目所有流程在期限内完成,让科研人员提前安排,早做准备。同时,公示结束即先期拨付经费,研究周期则从立项第2年开始计算,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

3.2 发挥机构桥梁作用,实现一体化的实施

重点研发计划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集成应用示范”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是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在项目整合设计方面的突出特点[11]。由于专项项目分别由不同部门、行业、区域的单位牵头承担,彼此并无紧密联系,项目之间难以自动衔接。专业机构作为项目管理第三方机构,负责从实施方案编制、组织立项评审、项目过程检查及结题验收等各环节管理[12]。在完成专项日常管理之外,专业机构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有效连接行业部门、项目承担单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等各个相关主体。通过组织召开项目交流会议,积极推动专项中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集成应用示范等各类项目之间沟通互动,避免重复研究。组织行业部门、项目承担单位、示范企业及示范点等,召开技术对接会议,加强科研与产业对接,切实解决产业迫切需求。组织食品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召开成果展览会,推介专项已有技术、设备及产品等研究成果,开展集中展示和成果应用。通过以上举措,推动专项一体化实施,真正实现重点研发计划改革设计初衷。

3.3 落实科技报告制度,实现科学数据共享

为解决国内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类科技资源缺乏统筹协调,解决分散、封闭、碎片化等问题,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2013年,科技部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启动科技报告试点,同年开通了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向社会公众无偿提供科技报告摘要浏览服务。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建立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及科学数据管理系统,将科学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及衍生数据汇交保存。专项实施应切实落实科技报告制度,在项目执行期间,按要求制作相应的科技报告,将项目研究形成的技术、专利、文章、设备及产品等各类科技资源统一汇交至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供食品加工行业从业人员查阅,以了解、获取及应用相关科技成果。2018年度重点研发计划正式申报已开始强制要求提供数据递交协议,“现代食品加工”专项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也应注重原始数据及衍生数据的保存与整理,确保项目结题时按期保质保量提交。◇

猜你喜欢

关键技术专项加工
牛繁育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棉花追肥关键技术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