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的树叶成了国际贸易大宗主力商品

2019-01-16王锡伦

世界文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东印度世纪欧洲

文 王锡伦

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沉文字,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带读者重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首先是由于贸易的需要。以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代表性商品“丝绸”来命名世界贸易的交通网络,正是说明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商品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直到15世纪及以后很长时间,实际上是到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商品主导了世界的贸易。

在历史上,销往国外的中国商品种类繁多,品种丰富,涉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品、工艺品等等。在输往海外的中国商品中,最大宗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丝绸是最早出口的商品,早在商周时期就可能有丝绸出口到外国,至少古希腊人可能就已经有了丝绸做的衣服。而到了古罗马时期,来自中国的丝绸引起了巨大的时尚潮流。而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大约在唐朝的时候也已经外销国外。到了近代的大航海贸易,丝绸、茶叶和瓷器,更是大宗的商品,号称中国的三大贸易商品。茶叶和瓷器的输出路线,也被学术界形象地称之为“茶叶之路”和“陶瓷之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古代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云南地区有世界上年龄最长的野生古茶树。

陆羽的《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不过,在当时并没有把茶作为饮料,而是当作一种药材使用的,如《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指“茶”。早期的“荼”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茶叶独有的特性,色味清香,去暑解渴,兴奋减眠等。据记载茶的真正被利用是在武王伐纣时,得巴蜀之师之后的四川。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到西汉时,茶已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到唐代,茶树的种植已遍及南方各省,并且已研制出20多个品种。今安徽省的祁门县和浙江省的湖州市,当时已成为著名的产茶地区。中唐以后,全国有70多州产茶,辖340多县,分布在现今的14个省、市、自治区。

陆羽

唐代学者陆羽总结前人的经验,加上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特著《茶经》一部,对茶树的栽培、加工方法及茶的源流、饮法乃至茶具等均作了详尽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关于茶的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他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的问世,推动了全国的饮茶习俗的流行。

唐代饮茶习俗初兴,中国的茶叶就传播至西亚阿拉伯地区。有可能在10世纪至11世纪,茶叶传播到吐蕃,并传到高昌、于阗和七河地区,再经过于阗或西藏传入印度、波斯。从14世纪到17世纪初,经由陆路,中国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得到了初步的传播,而正是经过阿拉伯人,茶的信息首次传到了欧洲。

在欧洲,最早提到茶这种饮料的是1559年在威尼斯出版的一本名叫《航海与旅行》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曾与许多旅行家有过交往,其中有一个叫哈吉·穆罕默德(Haji Mahomed)的波斯商人,他讲述了有关“Chai Catai”(中国茶)的故事。相传最初关于茶叶的知识,就是由他传入欧洲的。这本书引起了荷兰人对于饮茶这种奇异的东方习俗的浓厚兴趣,于是,他们乘商船来到东方,第一次把茶叶带回到欧洲,由此揭开了近代欧美国家持续3个多世纪的大规模茶叶贸易的序幕。

1596年,荷兰人开始在爪哇开展贸易,大约在1606年,第一批茶叶运到荷兰。这被认为是茶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在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初,荷兰是欧洲国家中最大的茶叶贩运国和茶叶经销商,几乎独占茶叶贸易长达80年之久。在初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前往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进行茶叶贸易,每年获利10万—50万荷盾。在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以前,中国与印尼就有十分密切的贸易关系。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东南亚的贸易中心从马六甲转至巴达维亚。每年中国帆船运载陶瓷、丝绸、茶叶等物品到巴达维亚交换胡椒、香料等土产。17世纪20—30年代,平均每年到达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有5 艘。

1683 年清朝解除海禁后,中国帆船到达东南亚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从1690—1718年间,平均每年有14艘中国帆船至巴达维亚。荷兰人除从巴达维亚进口中国茶叶外,还通过波斯进口部分中国茶。1651—1652年间,阿姆斯特丹举办茶叶拍卖活动,使茶叶成为独立商品。阿姆斯特丹也因此成为欧洲的茶叶供应中心。阿姆斯特丹的茶叶交易一直十分活跃,1714年拍卖的茶叶有36766磅。

描绘茶叶市场繁荣景象的插图

描绘种植茶叶的插图

荷兰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除满足本国的消费外,还贩卖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殖民地。1666年,英国贵族奥索雷(Ossory)和阿林格顿(Arlington)从阿姆斯特丹带一批茶叶到伦敦变卖,获得可观的利润。当时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售价为3先令4便士,而伦敦则高达2英镑18先令4便士。荷兰人彼得·施托伊弗桑特(Peter Stuyvesant)把第一批中国茶叶运到北美殖民地的新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的纽约)的荷兰人定居点,当地居民都成了爱喝茶的人,该城的消费茶叶量甚至超过了整个英格兰。至17世纪末,荷兰的茶叶贸易规模已较大,168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给荷印总督的指示中,要求供应2万磅新鲜上等茶叶。

欧洲饮茶风在18世纪已很盛行。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吸引欧洲国家竞相加入茶叶贸易的行列。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跨国公司,从18世纪开始支配了世界的茶叶贸易。英国人茶叶消费的普及正是东印度公司业务拓展的结果。17世纪的时候,英国的茶叶进口量还不大。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下了第一笔关于茶叶的订单,从爪哇运回100磅中国茶叶。而到了1678年,增长到4713磅。以后逐年大幅度增长。在18世纪70年代,英国合法茶叶每年的消费量是400—500万磅,而每年走私茶叶的总量大约在400—750万磅左右。在1790—1800年这10年间,荷兰、丹麦、瑞典、法国等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总量为38506646磅,而在这10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总量为288826616磅。到了19世纪,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又有了惊人的增长。1830年是3000万磅,而在1879年则上升到1.36亿磅。英国东印度公司完全依靠茶叶得到迅速发展。在它的全盛时期,它掌握着中国茶叶贸易的专卖权,操纵着茶叶买卖,限制茶叶输入英国的数量,控制着茶叶的价格,垄断了茶叶的国际市场。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茶叶,在1770年代占广州全部外销茶的33%,到1780年代增至54%,1790年代激增至74%,19世纪初达到80%。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仅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专卖制度,也是茶叶宣传最早的原动力。宣传的结果是,促成了英国的饮料革命,使英国人放弃咖啡而变成嗜好饮茶。

通过茶叶贸易,东印度公司以及后来的各大商行赚取了巨额利润。有人极而言之说:“茶叶收入几乎是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甚至成为东印度公司存在的理由。”茶叶进口税成为英国财政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平均每年达到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茶叶被称为“绿色黄金”,茶叶贸易“开始了欧洲贸易史的新篇章”。茶叶为西方贸易商带来了巨额利润,以至历史学家普里查德(Earl H. Pritchard)说:“茶叶是上帝,在它面前其他东西都可以牺牲。”从1717年开始,在英国对清朝的贸易中,“茶叶已经开始代替丝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

进口到各东印度公司所在国的茶叶,并非仅限于其本土的消费,还要流通到西北欧国家乃至它们在美洲的殖民地,因此,在有的城市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国际茶叶市场。伦敦是全世界最大的茶叶消费与专卖市场,从1679年开始举行茶叶拍卖,直到1998年6月29日最后一次拍卖,伦敦的茶叶拍卖市场共存在了319年。

正是香料、胡椒、咖啡、茶叶等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为欧洲资本主义、全球贸易和经济体系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发现和生产的茶叶,就这样参与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参与了近代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

猜你喜欢

东印度世纪欧洲
世纪赞歌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东印度公司的陨落
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一部全球化的历史
东印度公司们的发家史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