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EO/LEO两层星座协同卫星组网分析

2019-01-15杨冬梅唐舟进

数字通信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卫星网络星间星座

杨冬梅,唐舟进

(世讯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1 引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卫星通信网络已经成为了信息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前卫星网络已经进入了业务多样化及覆盖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目前的卫星通信网络是以同步地球轨道卫星(GEO)为主体。卫星通信系统覆盖面积大,具有传输速度快,可移动性强等优点,但是由于资源紧缺,如何有效的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卫星通信的效能等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传统的单层卫星网络主要有同步地球轨道卫星网络、低轨道卫星(LEO)网络和中轨道卫星(MEO)网络。其中GEO卫星网络应用最为广泛,GEO卫星位于地球赤道上空36000千米的轨道上,并且相对地面静止;MEO卫星位于距地面高度为10000km~20000km之间的轨道上;LEO卫星的轨道高度则距离地面500km~2000km,覆盖全球需要进行星座组网[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告诉发展,用户对于低时延宽带接入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卫星网络,无论是高中轨低轨卫星,都难以兼顾时延、拥塞、抗毁、带宽等方面的性能,通常在部分指标上存在缺陷,无法满足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需求。例如目前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的GEO卫星网络就存在链路时延大、信号衰减大、频谱利用率低、终端设备复杂等问题[2];而LEO卫星投入成本高,运控系统复杂,需要形成规模才能实现全球覆盖;因此单层卫星网络已经难以满足目前人们不断的增加的需求,难以支撑多样化的业务。高低轨卫星协同组网的混合卫星网络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卫星资源,使得各层卫星网络优势互补,提高接入和覆盖能力,更有效地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满足各种用户的QoS需求,混合卫星网络将是卫星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

2 单层卫星网络特点及缺陷

GEO卫星位于静止轨道,单星就可以覆盖地球40%的面积,仅需要3颗就可以实现全球覆盖,为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的用户提供通信服务。目前GEO通信卫星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提供互联网接入、PSTN服务以及网络电话等服务。Inmarsat海事卫星系统,Thuraya系统,Skyterra系统等是典型的GEO卫星通信系统。

典型的MEO卫星星座有O3b系统等。O3b系统由12颗位于8000千米轨道上的MEO卫星组成,为全球南北纬45°之间所有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最大速率可达到500Mb/s[3]。

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以星座形式组网,通过运行在多个轨道面上的大量卫星为地面提供服务,由于LEO卫星单星覆盖范围有限,跨区服务的路由需要通过星间链路或者大量地面站点网络完成,LEO卫星类似于地面网络的蜂窝基站,通过频率复用扩大系统容量,能够支持大量的用户随时接入。典型的LEO卫星星座有铱星系统、全球星系统等。

但是,传统的卫星网络存在以下问题[1]:

(1)时延较大。GEO和MEO卫星轨道高度大,信号时延主要来自于路径传输时延;而LEO卫星网络因为节点数量多以及路由频繁切换而时延过高。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性能,LEO卫星网络需要不断地扩大规模和节点数,对于单颗的低轨道卫星时延并不大,但是复杂的路由交换会增加总的网络时延开销;卫星星间链路的增长也会造成路由的复杂化,引起网络拥塞,造成时延上升。

(2)网络拥塞较大。GEO卫星主要通过信关站网关系统与地面网络进行交互,当负载较高时,网关容易成为网络拥塞的瓶颈。LEO卫星则由于路由的复杂化,造成链路的快速切换,特别是在极地区域,频繁的切换会引起链路的动态变化,增大网络阻塞的概率。

(3)网络抗毁性较差。在混合卫星网络中会采用不同类型的卫星作为备用传输节点,这样一旦卫星中出现链路中断时,可以找到用来替代的链路。但是在传统卫星网络中,一旦链路终端,容易造成卫星网络部分瘫痪,因此网络的抗毁性较差。

3 混合卫星网络优势分析

随着通信技术在标准化方面的进步,卫星通信系统也开始向多星一网的方向发展。不同轨道面上的卫星通过协同组网,形成混合卫星网络,能够兼顾覆盖性、移动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1]。

LEO卫星通过星座组网实现全球覆盖,覆盖性能与星座节点数量呈正相关性。目前提出的超大规模LEO星座计划,如OneWeb星座,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提高覆盖性能和频谱效率,提供宽带接入服务。但是LEO卫星星座节点数量增加时,会引起路由算法复杂性的急剧增长,会增大网络拥塞程度和传输时延[4]。混合卫星网络将结合高低轨的优势,高轨卫星作为骨干层和核心网络,利用其覆盖和星上处理能力的优势,承担路由、交换和控制等功能,进行数据的转发处理,并控制接入层低轨卫星实现高效的切换;LEO卫星实现用户服务和接入功能。混合卫星网络由于有GEO和LEO协同组网,不仅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同时可以保证用户服务质量的同时根据不同用户提供多业务服务,混合卫星组网的拓扑结构稳定性强,网络适应性强,能降低网络路由开销。

(1)减少地面站部署难度。混合卫星网络重GEO和LEO卫星在覆盖上相互补充,可以实现完全的全球覆盖,并针对热点地区进行覆盖增强,并且高轨的卫星网络与低轨卫星网络之间有星间链路互联,结合星上处理技术,信息跨区传输不再依附于地面站的帮助,可以减少地面站部署的数量和难度,一个地面站就可以实现卫星网络的实时控制和信息落地。

(2)通信时延减小。从上一节的讨论中我们分析了单层链路的时延问题,如果卫星混合组网,不同轨道的卫星将基于其优势和特点承担不同的任务,MEO卫星和LEO卫星主要用于地面用户接入,消除了因通信距离过长而导致的时延问题,而高轨的GEO卫星也分担了低轨道接入卫星的切换任务,总体上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延。

(3)信号损耗减小。传统的高轨卫星主要通过地面信关站进行路由交换,信号通过星地链路传输,衰减大,传输效率低,频谱资源紧张。而混合卫星组网方式主要依靠于星间链路进行,由于无大气损耗,可以采用毫米波、激光等高效的传输手段实现星间链路的宽带化、。

4 GEO/LEO双层星座网络体系架构

混合卫星网络需要多层轨道上的卫星互联互通,设计难度较高,沈荣骏院士提出了结合星间、星地及地面互联互通的构想,天地一体化信息网路重大工程课题组提出了“骨干/接入”模型[6],骨干网由GEO卫星组成,接入网由LEO卫星组成。GEO/LEO双层星座网络体系架构由GEO层星座、LEO 层星座、地面系统以及各类星间、星际链路组成。

图1 GEO/LEO双层卫星网络架构示意图

GEO卫星利用其覆盖优势,为LEO卫星提供中继、交换、监控以及应急备份等服务,少量甚至单个地面站可通过GEO卫星一跳实现对全球卫星网络的状态监控,运行控制和网络管理,解决传统LEO卫星网络高度依赖全球布站的瓶颈问题。LEO 卫星利用其时延小、路损低、容量高等优势,结合星上处理和星间链路技术,可以为海量用户提供低时延、低成本、高带宽的宽带接入服务,达到接近于地面网络的用户体验,加快互联网接入业务在世界欠发达地区的推广速度[7]。

双层卫星星座网络融合了LEO卫星系统和GEO卫星系统的优势,能够提供更高的通信容量、更低的接入时延、更少的地面站点要求和更好的可靠性[8]。本文提出一种GEO/LEO双层星座卫星网络的初步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轨道类型。考虑高纬度地区的覆盖,LEO 星座应采用圆轨道星座。考虑到星间链路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卫星间的位置关系相对固定,LEO层星座比较适合采用圆轨道星座中的类极轨道。例如铱星系统就采用类极轨道星座,已经经过多年运营和应用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本文所提系统采用类极轨道星座[9]。

(2)轨道高度。星座轨道高度设计[9]时应考虑大气层以及范·艾伦带的影响以及卫星定位及控制管理。通常LEO卫星轨道高度选择在500~1500km,高度越高,单星覆盖范围也越大,但是链路损耗也随之增长。本系统采用Ka频段进行通信,具有更高的天线增益,因此可较少的卫星数量覆盖全球,考虑轨道高度与星座数量有关,本文设计的LEO卫星轨道采用1400km高度。

(3)星间链路。LEO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主要用于地面用户的卫星切换,地面用户在卫星过顶末期阶段采用软切换的方式保证链路的持续性,这就要求终端用户在切换过程中与前后两颗卫星同时保持链接。前后两颗卫星之间通过星间链路交互信令,实现用户无感切换。此外在远距离传输时,通过优化的路由算法,信息可选择LEO层间的星间链路,必要的情况下也可选择LEO-GEO之间的层间链路进行传输[10]。而在运行过程中,LEO-GEO之间的层间链路主要用于信令和运控信息的交互,必要时作为应急业务的一跳到达传输途径。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的卫星系统设计参数表1 所示。

表1 卫星系统设计参数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层卫星网络存在的问题和混合卫星网络的优势,设计了一种GEO/LEO双层星座网络架构,并对GEO/LEO协作组网特征及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未来的卫星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卫星网络星间星座
全球低轨卫星网络最新态势研判
基于星间链路的导航卫星时间自主恢复策略
星间激光通信终端精跟踪性能地面测试和分析
星地星间联合时间比对与卫星钟预报
卫星网络HTTP加速技术研究
星座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星座
星座
基于NS2的多层卫星网络路由协议开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