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老师·好》中关键性道具的叙事作用

2019-01-14胡静婷

声屏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老师

胡静婷

摘要:2019年3月电影《老师·好》在国内上映,影片一经推出便引发了80后群体广泛的情感认同和良好的市场反响。在影片中出现了大量具有上世纪80年代时代特征的道具,其中区教委奖励给苗宛秋老师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是该片的一个关键性道具。文章围绕影片中“自行车”这一关键性道具,以小见大地分析其在“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升华影片主题”方面的叙事作用。

关键词:《老师·好》 关键性道具  叙事作用

《老师·好》是导演张栾的首部电影作品,本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县城高中校园里,优秀教师苗宛秋(于谦饰)与一群个性张扬、古灵精怪的学生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本片将尊师重道、师生之情融于111分钟的电影时长中,一经上映,便引发了观众深刻的情感共鸣。全片以关键性道具自行车贯穿始终。关于“电影道具”,《电影艺术词典》中有如下定义:“与电影场景和剧情人物关联的一切物件的总称。以体积分,有大道具、小道具;以功能分,有陈设、戏用、效果、市招、动物与贯串道具等分类。”①“电影道具属于电影造型语言的一部分,因此电影道具承载着一部分叙事功能。”②纵观全片,自行车这一关键性道具主要具有以下三点叙事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

本片的叙事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所县城高中,片中出现的老式卡带录音机、蛤蟆镜、旅游鞋、老式军用挎包、北冰洋汽水等道具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标志。在这其中,苗宛秋老师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更是铭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这辆自行车串联起全片的剧作结构。影片外部叙事顺序是以南宿一中三班从高一到高三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其内在叙事逻辑线索可以归纳为“奖车—拆车—推车—刮车—吊车—丢车—找车—再次奖车—赠车”,围绕自行车这条内在叙事线索,故事将苗宛秋老师和这群调皮却不失可爱的学生串联起来。

开学初,苗宛秋老师推着他崭新的自行车进入校园,这是“地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的象征。而面对苗宛秋第一天上课的“下马威”,学生小集体选择有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般的“反抗”和“斗争”,学生们拆掉了苗宛秋自行车的挡泥板。对于学生们的如此行为,苗宛秋为了保护自行车,将自行车推进教室。当洛小乙充满江湖气息的入团申请书被当众朗读使他出丑后,学生们刮掉了苗宛秋自行车的油漆,让新车变旧车,同样令苗宛秋老师当众出洋相。经过苗宛秋老师骑车去派出所接刘昊并拿回刘昊的货物,推车找回洛小乙等一系列关心爱护学生的事件后,学生们明白了苗宛秋老师的良苦用心,洛小乙“声东击西”地将自行车吊在路灯顶端,高悬的自行车再次引来众人围观,但此次不同于刮车时的公开出洋相,每个人仰望自行车的目光中流露出来的是对苗宛秋老师敬爱,苗宛秋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如同路灯一样,点亮学生未来道路。苗宛秋老师骑车送洛小乙去医院照顾他生病的爷爷时,不慎将自行车丢失,之所以会丢车,可见苗宛秋老师送人时的急切心情,全然忘记把他最看重的自行车锁好。此时,这辆自行车已经成为师生间不可或缺的纽带,在学生们看来,寻找自行车是他们唯一能为苗老师做的事情。在学生们夜以继日地不懈寻找下,他们找回自行车并将它重新送给苗宛秋老师。虽然学校没有表彰苗宛秋,但在全班学生心目中,苗宛秋是“全宇宙优秀教师”。这次重新奖车是学生给予苗宛秋的奖励,在学生雷鸣般的掌声中,也达到了自行车线索的高潮段落。安静继承了苗宛秋老师的梦想,苗宛秋将自己曾珍视的自行车赠给安静,这是荣誉的传递,更是对学生一种无言的鼓励,但是安静最终选择骑着这辆自行车去帮助苗宛秋伸冤。这是学生心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对于苗宛秋老师道德品质的继承和坚持。

围绕自行车这个关键性道具,影片交叉表现了苗宛秋老师和学生之间师生感情的转变,推进影片情节发展。此外,片中很多细节处也表现了道具自行车见证了这班学生的友情和成长:夕阳中,墙边停放着一辆自行车,见证了洛小乙送给安静军用挎包,二人友情的開端;当郭建设和蒋文明将他们辛苦买来的录音机退掉,只为给生病的刘昊捐款时,画面前景处停放着多辆自行车;安静给洛小乙入团申请书,洛小乙请安静帮他辅导功课时,街边停放着自行车;在自行车旁,安静将洗干净的书包重新还给洛小乙,标志着二人友情的继续,也标志着洛小乙告别不良生活,重返课堂。

塑造人物形象

影片《老师·好》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人物,主角苗宛秋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以于谦的小学班主任为原型塑造的,围绕关键性道具自行车,在苗宛秋这一人物形象上也充分体现了圆形人物的特质,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

从表面来看,苗宛秋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对于一个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在主角身上有许多不完美的小缺陷,如霸道、胆小、唯分数论、偏爱好学生。开学第一天,苗宛秋老师就在全班学生面前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在派出所有“关系”;苗宛秋喜欢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学生,动辄便让王海罚站;因为自行车被拆,盛怒之下冤枉洛小乙,并惩罚全体学生蛙跳;强制性为好学生安静换座位;强硬地指定安静当班长;在洛小乙第一次递交入团申请书时滑稽地挥舞扫帚;面对学生们的“宣战”却也只能无奈地把自行车推进教室。但就是这样一位有很多缺陷的班主任老师,会在深夜骑车去派出所接回刘昊,得知刘昊患有重病后,不忘拿回他的货物并默默捐献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一个略显懦弱的人推着自行车坚持要找回混社会的洛小乙,面对地痞流氓也毫无畏惧,此刻的坚决勇敢与之前的胆小懦弱形成鲜明反差。虽然影片前半部分不止一次表现苗宛秋老师对于自行车的珍视,然而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的宝贵时间相比,他曾经无比看重的自行车不过是一辆“破车”。苗宛秋老师有高洁的品性和内心的坚守,他不屑于像同事一样哭闹着要求分房子,也不屑于像邻居一样私开补习班挣钱,但他却甘愿免费为矿山中学的贫困学生补习功课,“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是他的内心真实写照。

当初因家庭成分原因,苗宛秋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失之交臂,这成为他心中难以忘却的一个心结。如今安静有望帮助他实现曾经的梦想,喜悦之余,他将自行车这一荣誉的象征赠予安静,鼓励她追求梦想。然而,安静却在这辆自行车上遭遇车祸导致终身残疾。梦想破灭、心灰意冷的苗宛秋老师从此也离开南宿一中,重新回到乡下的小学教书育人。

影片借助自行车这一关键性道具,成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形象。同时围绕自行车,也让这群古灵精怪的学生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

升华影片主题

本片艺术化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与“情”。“校园的天真、学生的率真、老师的真诚,爱生的真情、朦胧的爱情、互助的友情。这种“真”和“情”,以及它们各得其所的呈现方式,赋予了影片一种特殊的格调和魅力。”③影片选取80后回忆中最具青春气息的校园题材,反映了师生间的师道传承和内心坚守。

本片以一首小诗首尾呼应,“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这是苗宛秋老师不辞而别时写在黑板上的告别语,也是多年后,同样成为语文老师的王海在课堂上为同学们朗诵的内容。全片共出现了三代老师的形象,分别是1965年苗宛秋的班主任(张国立饰)、1985年南宿一中高一(3)班班主任苗宛秋以及现在也成为一名老师的王海。本片歌颂了在师生三代人之间,这种无形的师道传承和内心坚守。

苗宛秋的班主任在片中戏份较少,为数不多的出场画面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一位温柔的班主任老师对于学生的关爱。当高三学生们离开自习教室奔向礼堂,跳着排练许久的健美操后,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苗宛秋老师回想起20年前自己高考前夕,班主任老师投来的一个眼神。这种无言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悠扬的口琴声和跃动的健美操都是对于高三学生巨大压力下的一种释放和宽慰。当苗宛秋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失之交臂后,他的班主任老师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来激励他,苗宛秋也不负期望,铭记自己的责任,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王海是最先提议要对苗宛秋老师的自行车“下手”的人,可是后来全体学生自发去寻找苗宛秋丢失的自行车时,也是王海表现最积极。课堂上,王海情不自禁地撫摸着苗宛秋的优秀教师奖品搪瓷杯上的“奖”字,多年后,在王海的办公桌上也有一个“南宿县优秀教师王海留念”字样的水杯。学生们到苗宛秋家里吃饭时,王海表示自己将来也要成为一个像苗宛秋一样的老师,这种理想和信念便是师道传承和内心坚守的表现。

作为张栾导演的首部电影作品,本片在叙事上确有其不足之处,比如让安静去找县长为苗宛秋老师喊冤又遭遇车祸的桥段显得有些突兀和违背生活逻辑,片尾30年后的归还塑料蝴蝶挂饰和重返教室长镜头致使片尾节奏拖沓。然而,围绕自行车这一关键性道具,将影片情节线索串联起来,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小见大地升华影片主题,还是具有良好的叙事效果和积极的叙事作用的。

(作者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①许南明,崔君衍等:《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②崔 杰:《浅析电影中的道具艺术》,《新闻传播》,2017(1)。

③罗 文:《〈老师·好〉触动师生间的“真”与“情”》,《光明日报》,2019/04/04。

猜你喜欢

老师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好特别的老师
“制定”和“制订”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