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视域下文化类节目的价值表达

2019-01-14种震宇

声屏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艺美学

种震宇

摘要:《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在2017年国庆档期,吸引了各界关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起到导向作用。文章以《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为例,以美学视角切入,从作品的构成论和实用论出发,探讨作品与作者、欣赏者的关系,通过分析“践行‘创造的想象”“从物境、情境到意境”“铺展民歌画卷”“引领社会风尚”几方面的特点,探讨文化类节目价值表达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民歌大会》 文艺美学 文化类节目 价值表达

2017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推出音乐文化类节目《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以下称《中国民歌大会》),节目以制造中国民歌景观为创作目标,用民歌陪伴观众度过了国庆和中秋佳节。节目播出后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平均收视率达到1.42%,多期节目登上当天同时段收视榜首。节目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为文化类节目的价值表达和内容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践行“创造的想象”,打造视听盛宴

朱光潜曾指出:“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创造的定义是:根据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们加以裁剪综合,成一种新形式。”对于电视文艺来说,这强调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编排手法、舞台技术在视听层面生动诠释意象的内涵,以此引发受众美的体验。在《中国民歌大会》中,节目组就较好地践行了“创造的想象”。

本着“打造中国民歌景观”的宗旨,节目组通过多种视觉手法呈现民歌所蕴含的文化特色。比如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中,为了体现歌曲中船夫的形象,节目组通过视觉技术将整个舞台营造出“黄河”的意象。歌手站在一面巨大的鼓上,伴随着鼓的上下起伏仿佛让人看到一位艄公在波涛翻滚的黄河中逐浪远航。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了这首陕北民歌的豪迈之情,生动隐喻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类似的还有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幽静柔婉的月夜、内蒙民歌《牧歌》中辽阔壮美的草原盛景……

此外,节目在编曲上也突出了“创造的想象”这一特点:节目组在保留民歌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将西洋管弦乐与我国传统民乐结合,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体现出中西方器乐的独特音色。例如在歌曲《诺恩吉雅》中,管弦乐队悠扬的旋律营造出一片辽阔的草原,而马头琴苍凉、婉转的曲调将父母送女儿出嫁时复杂的心境缓缓诉出,较好地展现了歌曲悲凉的气氛。类似的还有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中的唢呐、新疆民歌《木卡姆》中的卡龙琴……

节目组在创作中体现了“创造的想象”这一思路,运用多种方式将各民族(地域)的文化特色呈现并放大,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这种创作手法在展现各地民歌独特风情的同時,表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现了我国民歌创作与发展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从物境、情境到意境,挖掘文化内涵

如果说对视听盛宴的打造是为了让文化“入眼入耳”,那么节目中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则是为了让文化“入脑入心”。王昌龄曾在《诗格》中提到诗的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其发展过程就是从“得其形”到“得其情”“得其真”。可以说,电视文艺创作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就是要建立作品与观众的联系,用文艺作品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向观众传递文化背后的深厚意味。

知识问答环节,用民歌引出文化。我国民歌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承载着历史、地理、气候、语言、宗教、民俗等多方面文化,一些特殊的创作背景还赋予了民歌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节目组抓住这一特点,在民歌演唱后加入了知识问答环节,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接触到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在喜庆热烈的歌舞表演后,加入了康定地区人文常识的考察,引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这一文化背景,用歌曲引出当地文化。这样的环节设置实现了对观众的引导,体现了创作者的格局与胸怀。

专家解读,文化深度不缺席。节目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体现在专家点评上,专家在对题目本身解析后还会进行相关历史、人文知识的拓展或是价值意义的阐述,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比如在山东民歌板块,题目考查了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点,点评专家从沂蒙根据地谈到淮海战役,最后落点在建军90周年,呼吁大家不忘历史,向革命老区的百姓致敬。这段点评从题目出发,层层推进,王立群用充满深情的表述和抽丝剥茧的方式将知识点背后的爱国情怀表达出来,引发了大家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思考。

叶朗提到: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中国民歌大会》通过“歌曲+答题+点评”的环节组合,用逐层深入的方式挖掘民歌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收获悦耳、悦目、悦心的审美体验。在环环相扣的节目进程中,专家的点评成为了点睛之笔。他们对乡土观念、革命英雄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讲述给观众带来了有关人生、家国的思考,让观众体悟到歌美、情美、意美的境界。

以点带面,铺展民歌画卷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费孝通曾说:“这种使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能维持延续下来的力量就是包含在传统文化里的这股相融合的凝聚力。”《中国民歌大会》肩负社会责任,以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通过展现各民族风格迥异的民歌特色,传达出蕴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强大凝聚力,为大众铺展了一副壮丽的民歌画卷。

值得思考的是,在对民歌文化进行全方位展现的同时,“民歌大会”也是一次对民歌历史的梳理和记录。在节目组的努力挖掘下,许多大众不常见的歌曲、器乐、表演形式出现在节目中。比如藏族的热巴舞、纳西族的坡芽歌书、壮族嘹歌、土家族的薅草锣鼓,都在“民歌大会”的舞台上得到了展示,一些深藏于远村密林的艺术形式得以呈现。这使得节目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如节目总制片人陈临春所说:“十年二十年后回头来再看‘民歌大会,大家依然会觉得这是个优秀的作品,它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以情动人,引领社会风尚

叶朗提出:“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品位)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审美风尚(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这强调了社会对个人审美的影响,作为大众传媒,电视媒体具有较强的文化引领和社会宣教功能,对引导健康、积极的审美风尚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民歌大会》节目组立足这一根基,用节目引领社会风尚。在实际创作中,节目立足于“人”这一核心要素,通过人的故事、人的行为传递情感,以情动人,由点到面,塑造社会精神氛围。

发挥艺术家的感召力。一些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中国民歌大会》的表现对象。比如在国庆节当天的节目中,节目组请到88岁的郭兰英,郭老师说自己还在唱民歌,也还在教学生,并且将会尽己所能把中国民歌传承下去。民歌伴随着这些艺术家的成长,他们对民歌的热忱、坚韧的精神也将形成强大的感召力,激励更多当代人参与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来。

民歌相伴的精彩人生。很多选手都对民歌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与民歌的故事也成为了节目的亮点。如在海外工作的病毒学家范青,他从事科研之余将民歌作为爱好,建立了音乐公众号,至今已在网络上演唱了400多首歌曲,还通过民歌在国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包金花凭着对民歌的热爱在38岁考取了专业院校的研究生,在音乐领域继续深造;还有王亞苏、刁敏在共同追逐艺术的道路上结为人生伴侣……

选手在“民歌大会”的舞台上分享人生故事,讲述民歌对自己的影响。他们与民歌结缘的原因不同,大多数人并非职业从事艺术行业,但相同的是对民歌的热爱让他们的人生更自信、更精彩。观众在感受他们人生故事的同时,也会产生对自身生活的观照。选手身上展现出的勤奋进取、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既是民歌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潜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力量。节目录制结束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返回家乡,继续自己的生活,他们会将这份力量传递给身边的人,而他们的故事也将通过央视的平台被放大,将这份力量带给每一名观众。

结语

《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在价值表达与节目创新上取得了较大成功,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创作走向成熟,未来将有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摆在创作者面前。从业者要仔细分析、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与教训,以高涨的热情和踏实的态度投入到新的创作之中,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叶 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4.仲呈祥:《文化自信的力量》,《求是》,2011(7)。

5.叶  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6.新华网:《陈临春:〈中国民歌大会〉经得起时代考验》,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7-09/26/c_1121716699.htm,2017/09/26。

猜你喜欢

文艺美学
陈望道文艺美学思想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评介
探究媒介文化与文艺美学的信息沟通与传播
汉语言中的文艺美学
关于媒介文化与文艺美学的探讨
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
亚里斯多德文艺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内核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探析
文艺美学学科地位的论争与建构
新时期文艺美学学科的崛起与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