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婚恋观与家庭环境调查研究

2019-01-14张红宾李平

科技资讯 2019年31期
关键词:恋爱性取向婚恋观

张红宾 李平

摘  要:目的  了解青少年学生婚恋观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某中职卫生类学校采用多级抽样调查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调查1290名学生的恋爱情况、性取向情况以及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陪伴情况,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1290名学生中,有过恋爱行为的占比46.2%,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性取向不明确的分别占比90.1%、1.4%、3.4%、5.1%;父母婚姻正常、再婚、离异、丧偶、双亡分别占比77.0%、8.9%、10.9%、2.6%、0.6%,近5年主要有父母陪伴、爷爷奶奶陪伴、其他人陪伴分别占比60.5%、33.3%、6.2%;且学生情感状态与父母婚姻关系(2=11.697,P=0.001)、学生情感状态与不同陪伴人状态(2=8.372,P=0.015)、学生性取向与父母婚姻关系(2=5.427,P=0.020)、学生性取向与不同陪伴状态(2=9.793,P=0.007)等不同的婚姻状况、不同的陪伴状态下学生的恋爱情况和性取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家庭环境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婚恋观,不同的婚姻状况、不同的陪伴状态下家庭环境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恋爱情况和性取向不同。

关键词:婚恋观  家庭  恋爱  性取向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00-03

青少年(14~20岁)时期是人生婚恋观形成与发展的初始时期,随着性生理日趋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变化,还有很多青少年学生出现性行为,有研究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群体中30%~50%有谈恋爱的行为,在恋爱的这群中学生中,有12.2%的人有过性爱抚,有3.8%的有过性行为甚至更高[1]。影响青少年学生恋爱和性取向的因素很多,而家庭是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个人的价值观、性格的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并且家庭周期中有青少年子女的阶段主要面临的是孩子青春期卫生和性方面的问题[2]。

中国青少年学生恋爱观、性取向等婚恋观和家庭结构及陪伴因素是否存在差异,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该研究在2019年4~5月对四川省某市卫生类在校生1290名中职生恋爱情况、性取向和父母情感状况及家庭陪伴方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青少年学生婚恋观和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中国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级抽样的方法,对某市中职学校在校110个班5500人随机抽取129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此调查根据研究目的,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问卷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自行制定问卷初稿并邀请专家论证;在目标人群中每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共149名学生进行预调查和分析,修改和完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別、年级、年龄等);(2)家庭因素(家庭类型、家庭陪伴等);(3)情感状态(已经分手、正在恋爱、从未恋爱,并将已经分手和正在恋爱整理成有恋爱经历组、从未恋爱整理成没有恋爱经历组);(4)性取向:此研究参考滕姗等[3]对性取向的分类,将金赛量表(Kinsey Scale)对性取向的7个等级[4]分为 4类:异性恋(等级1)、双性恋(等级4)、同性恋(等级7)和性取向不确定(等级2、3、5和6);同时分别将等级1和等级2、4、7按性取向态度进行整理为性取向正常和异常两类来调查青少年学生的性取向。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频数和率描述学生一般情况,婚恋观和家庭关系采用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1290名学生中男生250人,女生1040人,男女比重为19.4%,80.6%。平均年龄为16.75岁,年龄分布14~31岁。正在恋爱为286人、22.2%,从未恋爱694人、53.8%,已经分手310人、24.0%。

父母婚姻目前正常为993人、77.0%;婚姻异常297人、23%,包括再婚115人、8.9%,离异140人、10.9%,丧偶33人、2.6%,双亡9人、0.6%;近5年主要是父母陪伴的780人、60.5%,包括由爸爸陪伴的75人、5.8%,由妈妈陪伴的305人、23.6%,由爸妈共同陪伴的400人、31.0%;由爷爷奶奶主要陪伴的430人、33.3%,包括由爷爷陪伴的24人、1.9%,由奶奶陪伴的101人、7.8%,由爷爷奶奶共同陪伴的305人、23.6%;由其他人陪伴的80人、6.2%。

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是异性1162人,男生225人、女生1162人,合计占比90.08%;同性19人,男生7人、女生12人,合计占比1.47%;双性44人,男生6人、女生38人,合计占比3.41%;不清楚性取向的65人,男生12人、女生53人,合计5.04%。

2.2 学生情感状态

2.2.1 学生情感状态与父母婚姻关系比较

父母婚姻正常993人、学生恋爱或已经恋爱为433人,有恋爱经历占比43.6%;父母婚姻异常297人,学生恋爱或已经恋爱163人,有恋爱经历占比54.9%,详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697,P=0.001。

2.2.2 学生情感状态与不同陪伴人比较

爸妈陪伴780人,342人恋爱或已经恋爱、有恋爱经历占比43.9%;爷爷奶奶陪伴430人,206人恋爱或已经恋爱、有恋爱经历占比47.7%;其他陪伴80人,48人恋爱或已经恋爱、有恋爱经历占比60.7%,详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72,P=0.015。

2.3 学生的性取向

2.3.1 学生性取向与父母婚姻关系比较

父母婚姻正常,自己性取向为异性的905人、占比91.1%,性取向为其他的88人、占比8.9%;父母婚姻异常,自己性取向为异性的257人、占比86.5%,性取向为其他的40人、占比13.5%,详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27,P=0.020。

2.3.2 学生性取向与不同陪伴状态比较

由爸妈(包括由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共同陪伴)陪伴的780人,719人性取向为异性、占比92.18%,性取向为其他的61人、占比7.82%;爷爷奶奶(包括由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共同陪伴)陪伴430人,374人性取向为异性、占比86.98%,性取向为其他的56人、占比13.02%;其他人陪伴的80人,69人性取向为异性、占比86.25%,性取向為其他的11人、占比13.75%,详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793,P=0.007。

3  讨论

根据此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婚恋观与家庭环境存在一定的关联。父母婚姻状况与青少年学生在校是否恋爱以及性取向方面是存在某种关联。父母婚姻异常的学生以及父母陪伴较少的学生恋爱率均高于父母婚姻正常和父母陪伴较多的学生,这可能与父母的异常婚姻以及父母的陪伴较少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一定影响有关,可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是存在的,尤其是婚恋观的影响。家庭环境既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同时也会对青少年学生行为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婚姻家庭关系、工作生活等,不良的三观对社会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家庭环境影响到子女的认知、同伴交往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研究证明,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性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性发展水平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性发展水平最低[5],例如,单亲家庭子女的性别角色认知和行为表现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其子女比双亲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出现同性恋、网恋、多角恋[6]。家庭父母婚姻状态的不同、陪伴方式的不同、教养方式的不同会让子女产生不同行为方式,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婚恋观的差异。

此次调查的学校中,留守儿童占的比重较大,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尤其是父母的陪伴和其他人陪伴情感上的差异化和情感缺失,导致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导致这一部分学生在校寻找情感上的满足,出现早恋和性取向的差异化等问题。有研究显示,30%左右的留守儿童中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青春期在身心发展中存在更多的潜在危险性,更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人际关系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抑郁、偏执、躯体化等方面[7-8]。因此,在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时候建议多从改善家庭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状态、维持父母正常的婚姻状态和增加父母陪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此次调查结果与既往文献报告青少年学生中存在多种性取向,包括但不限于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不确定性取向[9-10]一致。研究表明,相对于异性恋,少数群体可能面临更为突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自杀意念、抑郁情绪、孤独感[11]等。青少年阶段学生的性取向还处于形成期,家长和学校应关注和重视此阶段学生性发育状况,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取向、正确婚恋观。而家庭环境则在无意识中潜移默化影响青少年婚恋观,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其子女在今后的恋爱或婚姻生活中,多有积极向上的正面态度和行为;相反,在父母关系不良、单亲家庭结构等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子女经常受到到争吵、冷战等负面家庭环境的影响,便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家庭环境的不良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以后爱情、婚姻的憧憬值、期望值较低,可能产生对婚姻的失望,影响自己婚恋观,出现不同性取向心理。

参考文献

[1] 佚名.基础教育[J].东方早报,2004(1):7.

[2] 李鲁,吴群红.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83-287.

[3] 滕姗,赵久波,张小远,等.大学生性取向变化及其与自杀风险关系的2年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7):589-593.

[4] Kinsey AC,Pomeroy WR,Martin CE.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uman male[J].Am J Public Health,2003,93(6):894-898.

[5] 邱小艳.家庭结构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6(26):137-138.

[6] 陈薇薇.家庭结构对青少年恋爱行为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5(11):73-75.

[7]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60-65.

[8] 任娟.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3):74-76.

[9] 陶林.高中生同性恋性取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5,14(10):6-8.

[10] 杨峘,张亚林,等.同性恋者精神健康相关问题[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88-90.

[11] 胡静初,胡纪泽,萧嘉慰.男同性恋者的孤独感、自尊和依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2):930-936.

猜你喜欢

恋爱性取向婚恋观
酷儿身份的认同与探索
英格兰明年起看病先问性取向
当代大学生恋爱消费现状与原因分析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恋爱”的小密码
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析
经济法专业论性取向自由与人格权保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