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2019-01-14曹立新

关键词:计算公式周长平行四边形

曹立新

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让它生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孕育新的生命。本文以课堂教学实例解读了教师如何处理课堂出现的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87-1

课堂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环节。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意外,弥补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从而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一、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课堂教学的生成常常带有随意性和自由性,加上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生成并不都是有效和有价值的。因此,我们不能漫无边际地任其生成,走向问题的极端,而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控,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方法。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一开始教师按照课前的预设有序地展开,教师一番铺设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就让我们来……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只要用3.14乘直径就可以了。教师下面要探索的结论都被他说出来了,怎么办?这时教师灵机一动:3.14是什么?学生答:圆周率。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圆周率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学生答:我是从书上看到的,因为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所以只要用3.14乘圆的直径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了。教师:这位同学真厉害,知道这么多,那么他说的“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的结论可靠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显然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已经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一现实,但可贵的是教师并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所束缚,而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充分利用这一生成点,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变探索为验证,不仅实现了比预设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天生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和能力潜能。课堂有效生成呼唤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课堂有效生成的主要特征。课堂有效生成关注学生个体智慧的生长,它建基于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我设计了这样两组题目:

89×68+32×89=73×34+73×66=57×48+57×52=69×29+69×71=

89×(68+32)=73×(34+66)=57×(48+52)=69×(29+71)=

做着做着,一组同学因认为不公平而争吵起来。老师乘势问学生“为什么结果相同,另一组算得快呢?”面对老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让学生发现矛盾,反而能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由质疑而求异,由质疑而生成,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真正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疑问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课堂有效生成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也不再是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劲儿地按规定的教案往下教,而开始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进而在课堂中彰显学生主体,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都获得长足的发展,真正實现教学相长!

三、生生互动,大胆求证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既有预设性生成,也有非预设性生成。就算是有部分生成性问题早已在老师的预期中,但总有更多的生成性问题是出乎意料之外,不可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应当是自然而真实的。课堂有效生成,尤其是一种真实的展现。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上,先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是有差异的,结果完完全全地展示在的教师的面前了:A.5×4(相邻两边相乘);B.(5+4)×2(求周长);C.5×3(底×高)。“怎么有这么多的答案?你们说说?”老师一句话就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很快,学生通过讨论(生生互动)排除了做法B,而对做法A、C却久久争执不下,学生高举小手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有学生认为这两种答案都是正确的。这时,老师让两种不同做法的同学大胆求证:做法C的学生展示了剪拼法求证自己的做法。这时,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做法A的学生认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形状改变,面积没有改变(其实是变大了)。俗话说:“对症下药”。这时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改变”引起的面积变化,让学生深刻的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与底和高有关!在这里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公式,更体验到了尝试的快乐!

总之,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要热情、理性、科学、自如地应对。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有应对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储备量,不断催生新手段,这一切才能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8).

[3]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小学教育,2006(03).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江苏 南通226300)

猜你喜欢

计算公式周长平行四边形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周长面积变变变
谈拟柱体的体积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变力做功的八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