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生成”的支点

2019-01-14程建敏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程建敏

摘 要: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地球。而新课程的“生成”同样需要“支点”。正因为有了这些支点,课堂上才能实现自然、合理、有效的“生成”。本文着重探讨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由传统僵化的“灌输式教学”变为“生成性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成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74-1

一、对话型的教学是“生成”的基本要求

在对话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相互的启发、互动,才能使学生获得对学科相关知识深层次的认识。传统理念下的“这个知识是什么”被新理念下的“这个知识对我意味着什么”所取代。

例如,在设计“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节干电池和2.5V的小灯泡串联能使灯泡发光;和两节干电池和2.5V的小灯泡串联,能使灯泡发光的亮度不同;两节干电池和6.3V的小灯泡串联,灯泡发光的亮度与2.5V的小灯泡亮度也不同。这就说明:灯不变时,电压大,电流可能越大,灯越亮。电压不变时,电阻大的电流越小,电阻小的电流越大。那么怎么设计实验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呢?教师提供相关知识,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并亲手进行了实验探究。

师:在图1中选择灯泡来进行实验合适吗?

生: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必须保持电阻不变。而灯泡的亮度变化会引起温度变化,从而使其电阻发生变化。故需选择定值电阻来进行实验,如图2。

師:在图2中怎么实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生1:通过改变电池个数改变电压,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

生2:如果使用学生电源,可以通过改变电源的输出电压,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

生3: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如图3),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

这段教学对话使学生生成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设计方案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接下来的学生动手实验过程就成了有意义的学习了,因此,这一对话过程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在电学实验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学科视角是“生成”的必要条件

教师应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出“生成”的价值,从而决定教学的策略。其中一个审视的角度就是学科视角。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入小结阶段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么简单的事实,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花那么长的时间才发现呢?”此时,教师要尽量简单地介绍牛顿等科学家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并重点介绍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演绎”法。试想如果我们仅仅解释事实本身,势必“荒了自家的地”,仅仅让学生懂得了牛顿第一定律,而无法攀登上科学的高峰,但如果我们让学生掌握牛顿的研究方法,其意义却是巨大的。学生的问题看起来在情理之中,但实际上却在质疑“有悖常理”的事实,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而教师却正好合理利用了这一歪打正着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对研究方法的指导、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并且始终是在“种自己的田”。

三、贴近教材是“生成”的首要前提

“生成”不能游离于教材,而要尽可能“贴着教材的地面行走”。如在《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中,教师正在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话还没说完,有一位学生用完酒精灯熄灭时用嘴吹,正好被老师看到,老师还没来得及过去阻止他,酒精灯火焰已灭了。老师并没有对该生大喊大叫,也没有进行严厉的训斥,而是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温和教育方式:将刚才的一幕描述给全班学生听(没有指出学生姓名),让同学们来评价,要求评价并回答“操作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评价着,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这种操作十分危险,因为用嘴吹容易将火焰压入酒精灯内,就会引燃灯内酒精,这样酒精灯就极有可能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熄灭酒精灯火焰必须要用灯帽盖灭。只见那位操作错误的同学认真地听着并且满意地点头表示接受师生准确的评价。

在上述案例中,那位教师机智地以学生的“真实经历”完成了“实验过程中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这一内容目标,这样的教学结果不是教师直接讲授出来的,而是通过有针对性问题(讨论酒精灯为什么不能用嘴吹灭)、建立假设(小组成员讨论不能用嘴吹灭的原因)、总结与交流(学生总结了用嘴吹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对酒精灯在实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实验时遵守实验室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探究出来,是贴着教材的地面走出来的,而不是为“生成”而“生成”。

四、思维方法引导是“生成”的保障

要高品质地“生成”,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分析与比较、抽象与概括、归纳与发散、正向与逆向等多种思维方法,而且要教给学生抓住事件中的“元素”来进行分析。如,在让学生讨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教学中,有个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回答:导体的质量也可能影响着导体的电阻。笔者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所提出的猜想,进而讨论质量又与什么因素有关,由于“m=ρV=ρLS”,因此讨论质量问题与讨论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是一致的。这样我们只要重点讨论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即可,这也是最有价值的讨论。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蕴含的思维价值却是巨大的,有必要生发开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从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保障课堂“生成”的价值。

华中师大教授罗祖兵老师在《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一文中指出:“生成性教学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教学;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也关注教师的教学。”因此,课堂“生成”既来源于学生,也来源于教师,只有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了“生成”,才能更好地“生成”。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211200)

猜你喜欢

生成性教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健美操教学的影响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