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文本深度对话 让教学更简约、高效

2019-01-14滕月芳

滕月芳

摘 要:洗课,就是清洗掉课堂中的非重点要素,少一点虚饰,倡导教学的归真,还教学朴素的面目。说到底,就是给我们的课堂做减法,让课堂更加“精简”。如何才能让课堂更加精简、教学效率更为高效呢?这就要求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从而使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深度对话;文本对话;精简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45-2

一、对话文本,让目标更精准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上,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不必贪多,能教会学生一两個问题,要比面面俱到、全面开花的教学要有效得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深入、反复思考,确定教学目标,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学目标更加精准呢?这就需要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遵循文本特点,把握课标要求,领悟编者意图,了解学生起点。

例如,在教研组研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时。一位教师将该课教学目标设定为“品读课文,体会天都峰的高陡,感受爬山的艰难。”这一目标表述,初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细细思考之下,就会发现“体会天都峰的高陡,感受爬山的艰难”指向于“人文情怀”,非语文的本体性目标。而这不应该成为语文课“品读”的终极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渗透的,绝对不可喧宾夺主。然而,像这样本末倒置的目标制定,在我们一线教学中比比皆是。

通过研讨,最终该教师将此环节的教学目标修改为:读天都峰的高陡,体会爬山的艰难,学习“细节”勾勒的方法。修改之后,教学的目标定位就变成了“学习细节勾勒的方法”。这样的目标,关注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才会沿着传授“方法”这条轨道前进,才不会在错综复杂的目标中迷失语文的本性。

二、对话文本,让内容更集中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学生能带得走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与文本进行对话,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

怎样才能从复杂的教材内容中精选内容成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呢?我们再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做到一下三点:

首先,学生已经学会知识的不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一、二),许多老师都会在故事的内容情节理解上花费大量时间。实际上,学生自己看一遍故事,内容情节就已基本理解,人物特点也能品读到位,没必要再作讲析。阅读这个故事,学生真正疑惑的是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这才是我们更应关注的内容。

其次,学生带得走的能力重点教。要引导孩子在语言应用实践中感悟方法,并及时指导迁移运用,形成能力习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文章很长,该找哪个点来训练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有带得走的东西呢?教学中,主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故事脉络的梳理,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将故事讲生动,有吸引力,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另一方面,通过前后勾连的方式,将故事中的简单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故事的细节并讲述具体,如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过程。抓住这一些深入探究,就能帮学生打开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从而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奥秘。

再次,学生用得着的素养反复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这一课的语文要素训练点——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②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写清楚。这些就是学生用得着的语文素养,因此多次训练,反复学习,并延伸到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

虽然阅读教学内容繁杂,涉及面广,但我们必须学会化繁为简,才能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

三、对话文本,让提问更精炼

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普遍存在教师提问重复、表述不清、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多等现象,这样的问题课堂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训练时间,也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了解决这一现象,上级部门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一问到底”的课堂模式,提炼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从文本的题目提炼“核心问题”。不少文本的题目本身就是文本主旨,这类文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从文本的题目提炼“核心问题”。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设计了“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呢”这个核心问题,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阅读、圏划、批注,然后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与分享。

再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课文围绕松鼠介绍了哪些方面?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这一问题来串联全文,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松鼠外形漂亮以及习性乖巧、驯良的特点,感受作者运用“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来表达清楚。这样紧扣文本主题、语言表达特色而又开放性的问题中,教师没有枝节末梢的细小问题,重点突出,在语言品读中松鼠有趣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

其次,从文本的关键处提炼“核心问题”。文本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也许都对文本的主旨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提炼“核心问题”。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请学生找一找,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白鹭的特点?学生马上就能找出这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将文本读成了一句话,再从这句话中提炼出关键词——精巧,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关键词开展品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探究碰撞出最美的思维火花,这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使教学效果显然。

再次,从文本的中心提炼“核心问题”。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忆读书》一课,文本的主题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课堂上,老师从这个中心入手抛出核心问题——为什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深入文本,借助具体事例,感悟文本主题。

四、对话文本,让方式更精当

简便的方法是被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确定“教什么”的基础上思考该“怎么教”。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文的教学内容都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学方式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视听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风景如画的四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清少纳言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搭石》时,可以设计让学生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样,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好。

五、对话文本,让环节更简化

一般来说,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和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典型意义,内容十分丰富。但作为教材,并不是每一个方面都教给学生,课堂上删减可有可无或过难过简的“次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适切的版块,师生“一步一步向前走”,内容“一块一块来落实”,最终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一课,我从教学内容入手,设计了三个学习板块:

第一板块:对话“洪水”——这是怎样的洪水?

第二板块:对话“老汉”——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

第三板块:学习写法:直接描写、侧面烘托,升华情感。创设新的语境开展读写迁移。

课堂上,我根据目标将文本进行了整合,选择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老汉”的语句作为我的教学内容,感悟洪水、品悟老汉、学习写作方法。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与文本进行深入、有效的深度对话,让教学目标更精准,教学内容更集中,教学提问更精炼,教学方式更精当、教学环节更简化,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健.咬文嚼字,整体感知,多元比较——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深度对话”构建校本教研机制的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9(06).

[2]马姣娇.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策略——以《狼》课堂教學实践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7).

(作者单位: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江苏 太仓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