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文美育操作系列策略

2019-01-14唐兰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题组品味古诗文

唐兰

坚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研会、语文课文品鉴会登多种形式,大胆地去深入教材挖掘美育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态课堂这种形式,师生一起去欣赏美、创造美,真正将语文教材生活化、体系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师生提升了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构建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有着积极意义。

一、挖掘美育因素,形成古诗文美育资源——发现美

1.寻求教材形象——发现直观美。

在文本研读中,我们从字里行间寻求感知到的信息,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具、音乐等化抽象为形象,刺激感官,让学生获得审美直观形象,刺激审美感受。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课题组通过图文互现来引导学生审美。

2.寻求文中意蕴——发现内在美。

寻求文中的意蕴,我们使用了文本细读法,挖掘作品内在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形成对古代文化的多元认知。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绪和感官,通过外在的文字形式,深入文本去感受、感触、感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达到读者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实现审美享受。

3.寻求言外之意 ——发现深刻美。

言外之意是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是文学作品的机体营养,是语言表述的巧妙效果。言外之意体现艺术语言的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无言载意;更体现语言交流的风趣幽默、委婉含蓄、弦外之音。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作家的传奇人生、作品的独特创作背景、巧妙的运笔方略来找到言外之意。

4.寻求节奏音韵——发现音乐美。

高中古诗文中相当篇目都具有音韵美,成果研究者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寻求音韵美。一是采用美读的方式,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

5.寻求诗中意象——发现意境美。

高中古诗词都有美的意境,成果研究者执教古诗词时,先让学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再用语言表达诗人借助意象营造的意境。

6.营造美育氛围——呈现美的发现。

通过营造美育氛围,让全体同学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舞台(见附件学生展示平台),人人都出彩;通过入情感知、入境升华来引导学生发现美。前提是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好组,建设好相互合作的学习小组。

二、体味鉴别感悟,和谐共生——欣赏美

美是需要体味、鉴别和感悟的,因此,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开展欣赏美的活动,通过师生参与,体味鉴别,感悟文本之美,实现美的生成。

1.品味美。

品味内容,明确大意;品味语言,学习技巧;品味情感,共生共鸣。课题组成员陈家武老师在讲完李清照的《醉花阴》后,为了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情感品味,设题:“人比黄花瘦”道出了李清照对爱人的思念,仿佛在她的诗作中永远都有一种淡淡的期待,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写出你对李清照的思夫之情的理解。

2.品鉴美。

鉴赏情节,做到思路清晰;评价人物,做到有理有据;文本新解,做到联想合理。课题组参研人员杨专在讲解《鸿门宴》的过程中,他发现樊哙的言行和他的身份不一致,于是引导学生对樊哙进行了专门的品评,设计了这么一节课。

3.品悟美。

悟乾坤規律,敬畏自然;悟人生真谛,精勤慎独;悟处世哲学,扬真善美。学习完杜甫《登高》后,针对作者的悲秋悲人生悲家国之情怀,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写秋诗。

三、引导筛优演绎——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最高境界,学生的创造是从模仿开始的,创造动力来自教师的持续鼓励。

1.引导达优,创造美。

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课题组设置情节续写、分析形象等题型,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模仿老师、模仿同伴、模仿名家,师生PK,然后及时展示成果。引导个体悟写集体优化,针对文本中引发情感共鸣的地方,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随笔,小组内筛选出优秀作品展示交流。

2.演绎经典,创造美。

对于经典篇目,课题组引导学生再演绎。演绎即重现文本,包括改编、演出、录制三个部分。每一步都由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活动激发其持续创作、表演的兴趣,最终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3.优作发表(发布),展示创造美。

成果研究者成员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及时交流学生的创作成果。在学校做出展板24张,建班级博客6个,刊发博文30篇,师生在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成果研究者并以他们渴望获得名誉、赏识、高度评价的心理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激活写作源动力。因此,我们将优秀作文印发给全班学生,让作者在全班大声诵读,将文章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对于达到标准的优秀作品,除了班级博客(班级博客公布给家长和全校学生,让更多人去关注、点赞)、班级文集(人手一本)展示外,还向校刊、县(区)刊及市级、省级其他报纸杂志投稿,通过高平台的展示来提升学生自信心和创造激情,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感觉,从而刺激他们持续不断地创造。

猜你喜欢

课题组品味古诗文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