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稻早熟高产分子生理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9-01-14

中国食品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杂交稻研究员杂交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与多家单位联合攻关,成功克隆了一个显性早熟长链非编码基因Ef-cd,深入揭示了Ef-cd基因调控水稻早熟的分子机制。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并作为同期亮点文章进行推荐。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的技术体系逐渐成熟及在我国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极大解决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然而我国杂交稻早期存在“优而不早,早而不优”,即“高产不早熟,早熟不高产”的问题。培育的杂交组合一般生育期偏长,限制了优质高产组合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培育早熟高产水稻一直是育种学家的重要攻关方向。尽管在过去30年来育种学家们育成了许多早熟品种,在实践育种中解决了杂交早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的技术难关,但是这些早熟高产的分子生理机制仍未得到解析。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钱前和东北地理所助理研究员于洋对该成果发表微评文章指出,Ef-cd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将有力促进适应连作,尤其是粮经、粮菜、粮油连作稻的早熟丰产,有望解决当前籼粳交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上存在的“超亲晚熟”等问题。

东北地理所研究员方军和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帆涛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四川大学研究员邓晓建和方军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杂交稻研究员杂交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贾康研究员
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蒋保江研究员简介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原主编邵贻和研究员逝世
郭占恒研究员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