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学校“三要三不要”

2019-01-13汪志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发展引领家庭教育

汪志华

[摘 要] 家长学校在开展工作时,应坚持引领家庭教育,而不要迎合家庭教育;要引领教师家长共同成长,而不要限于教育家长;要让家庭教育基于未来,而不要基于学校教育。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本着家长老师共同发展的目标,引领家庭教育,基于孩子的未来,家校携手,通力合作,每一个孩子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家庭教育;引领;基于未来;共同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在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时,应坚持“三要三不要”,扎实做好家长培训工作,营造家校共育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首先,家长学校要引领家庭教育,而不要迎合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家庭教育开展得如何,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千年来天底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并且十分迷恋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每天放晚学后乃至节假日,都要安排孩子上补习班、特长班,有的孩子还上了多个特长班。而上这些特长班,极少数是真正意义上的孩子兴趣使然,更多的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在高考时能多一块“敲门砖”。这也是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重要原因。

因此,家长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时,要引领家庭教育,而不要迎合家庭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老师要重视对家长进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培训,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尤其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而不是为了迎合家长大搞应试教育。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才不只在一个层面,各行各业的翘楚都是人才,见诸电视网络报端的出色工匠,谨守本心、出类拔萃的技术工人,乃至兢兢业业种好庄稼的农民都在人才的范畴之内。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这样的“人才观”值得我们深思。如果说做总统是吃尽苦中苦后的“人上人”,那么挖土豆自然就是平平凡凡的“人下人”了,但社会既需要“人上人”,也需要恪尽职守的“人下人”。只有当家长都有了这样的人才观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努力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积极发挥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样,家庭教育才能展示出其应有的样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其次,家长学校要引领教师家长共同成长,而不要限于教育家长。

当前,中小学幼儿园的家庭教育培训工作主要都是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方式开展的。这些家长培训活动经常会变成班主任、科任老师对家长的教育、训导会,具体表现为:或是将家长会开成批斗会、表彰会,或是将家长会开成作业布置会,或是将家长会开成工作安排会等。会议流程是校长讲话,班主任、科任老师轮流训话,然后家长回家吵架。显然,这种教育、训诫式的家长培训活动收效甚微。

我们知道,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成长。家长学校的培训同样应该如此,教师和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中亦是共同成长。因为每一位家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阅历、知识背景、家庭教育经验以及家庭教育理念都各不相同;每一位老师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自身阅历、能力结构、是否成家以及育儿经验等也都不尽相同,家庭教育的理念也有差异。因此,班主任、科任老师在组织家长培训活动之前,教师自己要前置学习、深入备课,同时,虚心向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请教,本着交流、讨论、共同探索家庭教育规律、寻找最佳教育方式的目的,努力做好家长培训工作。从而实现教师家长的共同成长。唯有如此,家庭教育才会与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最后,家长学校要引领家庭教育基于未来,而不要基于学校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学校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家庭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三者既需要各司其职,又要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但是,当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都是基于学校教育,是学校学科知识学习、解题技能训练的延续、补充乃至强化。这也是学生放学后和节假日期间上补习班、上“特长班”现象蔚然成风的根本原因。这种急功近利、以应试为根本目标而并非基于孩子未来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多是高分低能、有知识却缺乏文化的不完整的人。

因此,家长学校要引领家庭教育基于孩子的未来,家长就要从抓孩子的一言一行着手,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给予孩子以示范与鼓励;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自主实践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品行发展,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能实现有机融合,共同引领孩子的健康成长。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家长学校给力。唯有家长学校把准教育方向,本着家长老师共同发展的目标,引领家庭教育,基于孩子的未来,家校携手共育,每一个孩子才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共同发展引领家庭教育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浅析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新时期对加强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