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01-13王先位

魅力中国 2019年30期
关键词:岳西高腔剧社

王先位

(中共岳西县委党校,安徽 岳西 246600)

一、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岳西高腔源于明代青阳腔,明末清初传入岳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建国后政府曾选派高腔艺人参加地县业余汇演。1959年成立了县专业高腔剧团。上世纪80年代中期,岳西境内每年正月以“戏花灯”为依托,舞狮唱曲闹新春,围鼓唱高腔一度盛行。但是随着电视、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些中青年受现代音乐的冲击与文化多样性的影响,热衷于现代的生活方式,钟爱于流行音乐,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承人老化

目前全县仅有2名(田头乡蒋小送、五河镇王琦福)国家文化部认定的岳西高腔代表性传承人,两位传承人都是70岁以上的古稀老人,且身体状况较差,至目前为止,两位精华技艺的传承人还未收徒传授,一旦过世,将给岳西高腔的传承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和遗憾。

(二)传承后继无人

岳西高腔作为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剧目,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尤其在乐器和唱腔上必须是口授身传及自身的较高悟性。但由于“文革”期间高腔被禁封,加之存在于山区封闭的独特环境,该剧在发展中长期受到冷落,在80、90年代的青年人中对它的了解认识相当陌生,加之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年轻人崇尚现代文明,对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失去兴趣,传承人授徒难。

(三)经费缺口大

传统文化要想传承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的载体。但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就谈不上组织形式和有效载体的存在。目前面临的资金困难有:1.场地。比如在岳西高腔主要传承地的田头乡,高腔剧社只有一个中心场地,是临时占用乡文化站的活动室,且场地面积狭小,一次只能容纳500名观众,不能满足稍大规模的排练和演出,而下辖的方边、柳畈、泥潭等班社均无场地。在岳西县其他乡镇高腔剧社更无场地。2.演出服装和设备。目前,高腔剧社的演出服装多数是使用县黄梅剧团及民间淘汰的破旧、过时的服装,由于资金的限制,只能选购一些少量质量粗糙、档次低下的演出服装勉强使用。乐器、音响设备简陋、舞台灯光几乎没有,舞台演出效果不佳。3.发放传承人员的生活补助、误工补贴、交通补贴困难。县内进行一次大型高腔演出,所需各类经费就要4万余元,一年一个班社社员的补贴需要5万余元。导致各种演出不能参加,剧社社员队伍不能稳定。因县乡财力有限,今后剧社的出路举步维艰。

二、岳西高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岳西高腔演出方式独特,以内容对应的剧目、曲目参入宗教、喜庆、婚丧等严肃性、娱乐性、民俗性活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一种“民俗中有高腔、高腔中有民俗”的高腔文化;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基本活动形式自成体系,演出风格独特,唱腔独特,传承和发展了“滚调”艺术,有极高的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的学术价值和突出的艺术价值,对中国戏曲的变革与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岳西高腔戏剧内容涉及的历史跨度长,文学典故多,涵盖面广,社会各个层面人物在剧中都有反映,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岳西高腔长期扎根于民间,融入民俗,通俗易懂,生命力强,对活跃农村业余文化、净化社会风气、促进乡风文明、促进邻里和睦、稳定村落人心、构建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岳西高腔演出活动的开展大大缓解了农民的“看戏难、看电影难、参与活动难”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岳西县依托高腔剧社,每逢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组成宣传队深入乡村开展巡回演出,在演唱传统剧目的同时,创造性的采取老曲填新词的方法,创新形式,用岳西高腔歌颂改革开放的成果,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把人民群众引导到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当中,为岳西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岳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要在成立县级传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高腔协会,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活动交流,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协会可以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开展传习、演唱、交流及参加当地各类民俗活动,通过活动来满足广大爱好者的需求。还可以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岳西高腔爱好者提供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

(二)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批稳定的农村岳西高腔文化骨干。积极发挥国家级传承人的带头作用,足额兑现传承人的补贴经费。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推行以点带面的传承保护方法,在巩固和加强中心剧社主导力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其他乡镇班社的建设,共同担负起传习高腔的重任。当务之急是保护艺术的载体—传承人,对传承人要给予一定的待遇和资金补助,明确他们的权、责、利,加强管理,使他们在艺术上不断创新。针对传承人老化的现状,抓紧培训第二代传承人,选送2-4名青少年高腔爱好者去相关艺术学校深造,为传习基地培训指导型骨干人才;配备专兼职研究人员2-3名,进一步挖掘“岳西高腔”的艺术精华,在保证其本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配备专兼职创作人员2-4名,创作宣传党的好政策、歌颂农村新面貌等新词新剧目,达到新老剧目结合、推陈出新之目的;积极举行不同形式的岳西高腔专场演唱会,遴选20名左右唱腔较准、技艺精湛的青少年爱好者作为传习基地的技艺骨干,建设后备人才队伍。在县内积极开展岳西高腔进校园活动,编写传习岳西高腔乡土艺术教材,要求中小学生文体课中练唱高腔曲目;在县电视台增设岳西高腔栏目,安排播放短小优秀的高腔节目,让更多的观众亲身感受岳西高腔的优美旋律,增强广大观众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岳西高腔发展氛围。

(三)地方党委政府要大力增加经费投入,拓展融投资渠道,保障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资金。政府部门不仅要给予岳西高腔政策上的支持,也要给予经济上的支撑,要设立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专项资金,将其纳入党政工作考核目标。同时引导基层农民群众自身成为保护、发掘、发展、创新岳西高腔的主体。政府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不断给予民间班社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戏台,建设岳西高腔民俗园、高腔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明确专人负责,并把岳西高腔融入各类民俗活动中,把传承岳西高腔与岳西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活县战略。

猜你喜欢

岳西高腔剧社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戏剧演出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检验扶贫成绩要靠百姓口碑
冲锋剧社在唐县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岳西炒青记
教室里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