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伦春族狍头皮帽文化的研究

2019-01-13肖静

魅力中国 2019年30期
关键词:狍子鄂伦春族技艺

肖静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当前鄂伦春族人口不到一万,使用鄂伦春语,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现在通用汉语。鄂伦春人一直都沿袭着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美德,体现在保护森林和爱护花草等方面。鄂伦春人世代与自然打交道,因此具有较强的森林保护意识,同时崇拜自然、图腾和祖先。其在长期的森林游猎生活中创造了具有鄂伦春族民族特色及适合游猎生活的服饰文化,特别是狍头皮帽,其作为鄂伦春族服饰文化的代表和鄂伦春民族的重要标识。

一、狍头皮帽的特征分析

(一)狍头皮帽的外形特点

从古至今鄂伦春族人都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并以游猎作为主要生活方式,而且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还创造出了兽皮服饰文化。在鄂伦春族人生活中,其从帽子、鞋靴及生活用品,甚至住所都以兽皮作为原料,而且以狍皮最为常见。这主要与狍子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抗风、防寒特点有直接关系。由于不同季节狍子皮其特性也存在差异,因此适宜制作不同季节的服装。如鄂伦春族通常利用夏季狍子皮制作春夏季服装,利用秋冬季节的狍子皮制作冬季的服装。这主要是由于春夏季节的狍子皮毛质短小且稀松,而秋冬季节的狍子皮毛增密且更长,防寒和抗风效果更好。由于鄂伦春族人生活的地域天气十分寒冷,具有佩戴帽子的习惯,以此来抵御寒冷,所佩戴的帽子主要以兽首帽和毛毡帽为主。这其中兽首帽即为狍头皮帽,其利用狍头制作而成,里面缝有里皮和毛皮,并在帽子下接上一圈毛皮做帽耳,平时不冷时可以将帽耳翻上去,冷时再放下来。狍头帽上的两只狍角保持原状不动,这样在猎人狩猎时在抵御寒冷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伪装的作用。

(二)狍头皮帽的制作特点

鄂伦春族狍头皮帽是仿造狍头的原样制作而成,其是利用整个狍子头颅,在猎到狍子后,沿鼻子处将完整的狍头剥落下来,并保留狍头的皮毛、眼睛、耳朵、鼻子和口,通过对其进行撑开、晾干和熟制时,将狍皮浸湿,利用一种金属熟皮工具和类似于梳子和锯的工具刮除狍头上油脂和青发,利用盐水浸湿,用炭火烘烤定型。将原来狍子耳朵割下来换上两只假的耳朵,并在两个眼圈上镶上黑色皮子。里面通常采用灰鼠皮,也有采用布料作为帽里的,里子通常选择与头发相同的黑色,狍子头上两只角保持原状不动。

(三)狍头皮帽的功能性分析

对于鄂伦春族而言,其服装与其生活地带和生活习性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由于鄂伦春族人食物以猎来的动物、飞禽及鱼类为主,而生活地区都十分寒冷,因此兽皮成为制作服装的最好材料,不仅能够防寒,而且还能够在打猎时具有较好的伪装作用。同时兽皮作为鄂伦春族人是垂手可得的材料,这也使鄂伦春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鄂伦春族利用狍头帽来抵御冬季的严寒,并将其作为狩猎时的伪装工具。由于在早期鄂伦春族狩猎工具较为落后,因此利用狍头皮帽将自己伪装起来,同时身上穿上狍皮衣服,野兽不容易发现,能够更好的接近猎物,有利于提高狩猎的效率。而且狍头皮帽也成为鄂伦春族猎人炫耀自己勇敢和能力的载体,成为鄂伦春族的重要民族标志。鄂伦春族狍头皮帽至今仍然保留且被使用着,并发展成为鄂伦春族从古至今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大特色。

(四)狍头皮帽的审美性

鄂伦春族狍头皮帽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然审美价值和意识审美价值。其自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狍头皮帽制作材料的自然性,即狍头皮帽在制作过程中,无论是主体材料还是制作技艺中的材料都来源于大自然。其意识审美价值主要表面在鄂伦春族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其在制作狍头皮帽时也融入了对自己的祈祷和美好祝愿。

二、鄂伦春族狍头皮帽的文化价值

狍头皮帽有着特有的原生态样貌,承载了鄂伦春族狩猎及森林文化,且代表了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文化。狍头皮帽作为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和森林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地理环境等。鄂伦春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这里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有着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各种鱼类。这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鄂伦春族人最好的天然猎场,为狩猎的鄂伦春人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所以鄂伦春人非常依赖自然也非常崇敬自然,把大自然认为衣食父母,狍头皮帽也是自然给予族人的珍贵的礼物,它原生态的外形特点彰显出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崇尚,内心深处对原生态诚挚的感恩。狍头皮帽的这种原生态的造型和来自大自然的作品,充分彰显了鄂伦春人在精神追求上的“真”,他们以谦卑虔诚的态度去感受、去体味、去回应自然物象所辐射的信息,狍头皮帽表现的不仅是一种形式、一种生命、更是在昭示一种情怀、一种观念。鄂伦春人具有人类最朴素也是最珍贵的生态环境意识,也正是这种生态观才保护了大兴安岭的生态环境。鄂伦春族对自然界的态度、认识和行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狩猎文化的文明程度和存在价值。而鄂伦春人在打猎时,不伤害有孕再身的动物以及正在交配的动物,他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流露出鄂伦春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可以说狍头皮帽作为鄂伦春人善良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显现,更亲近自然,属于现代所推崇的绿色设计。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鄂伦春族人已经很少再打猎,狍头皮帽变成了族人的装饰品,逐步变成了鄂伦春族的民族标志符号。

三、鄂伦春族狍头皮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当前鄂伦春族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这也使狍头皮帽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只是世代口口相传,而且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鄂伦春族这种原始的生存方式也在消亡。鄂伦春族狍头皮帽制品和制作技艺已成为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其能够更好的反映出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宗教思想。也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发展轨迹及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当前做好鄂伦春族狍头皮帽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鄂伦春族狍头皮帽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后,有些人更希望得到一件民族帽饰当做艺术品来欣赏,并非为了穿戴使用。而鄂伦春族人中还会狍皮制作工艺的人日趋减少,且大多数都是老人,年轻的鄂伦春人已经对这种古老的手工艺技艺不感兴趣,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都是促成鄂伦春族服饰商品化的原因。就目前来看,鄂伦春族帽饰的商品化需求逐年有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好鄂伦春族狍头皮帽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重新梳理并系统的对鄂伦春现有资源的调查研究。将以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为切入点,深入普查确认传承人,根据传承人不同的技艺特点确立县市省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对已经确认的传承人深入采访调查,抢救性挖掘整理出狍皮制作技艺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归类建档,建成数据库,实现记录式保护。考察不同地区的鄂伦春族帽饰文化异同,并搜集大量的鄂伦春族帽饰作品,可以进行博物馆展示,或举行服装表演展示。

其次,保护鄂伦春族狍头皮帽生存的文化生态。鄂伦春族原来特有的游猎生活有千百年的根基,但到了20 世纪60到70 年代大批汉族迁入大兴安岭地区,修铁路,建工厂,各地设立了林业局,森林被砍伐,禽兽被捕杀,生态被破坏,这样的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制作兽皮服饰的材料无法获取,要想保护传承文化,就得保护鄂伦春族生活的生态环境,发展自然与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园区,保护狍皮技艺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实现活态保护。

最后,完善保护鄂伦春族狍皮的制作技艺。保护狍头皮帽的制作工艺,建立传习所、手工作坊和生态保护区,自主创承人培养徒弟,以确保技艺的传承。鄂伦春族的狍皮制作技艺已经在 2008年6月7日被列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已经率先用实际行动来保护鄂伦春族民族的狍皮制作工艺,因此我们更需要做好实际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鄂伦春民族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结束语

鄂伦春族的狍头皮帽作为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始艺术的遗留。狍头皮帽做工精细,代表着鄂伦春人的智慧且有着很高的审美情趣,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艺术品,有着很高的生活价值及艺术价值。从鄂伦春人的狍头皮帽就可以看出他们精良的手工艺、原始的审美观念及对大自然的崇敬,同时狍头皮帽也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发展轨迹及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当努力保护鄂伦春族的狍皮制作工艺,确保鄂伦春人的技艺和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狍子鄂伦春族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狍子车
狍子车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狍子真的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