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宝胜村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构想

2019-01-13史霄曜李林

魅力中国 2019年30期
关键词:客家人刘家家训

史霄曜 李林

(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四川 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一、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分布在四川、福建、两广等地区,客家文化最早起源于岭南地区,是一种人口迁移所带来的文化现象,指具有一定规模的客居他乡之人,由于长期居住与异地,后辈以“异地”为家,又保留着曾经居住地的文化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受现居地文化的影响,使自身的文化发生了改变,从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三)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

1.乡村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化,乡村就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在战略推进过程中,要注重乡村的文化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客家人的精神命脉,是支撑着他们在历史的长河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下,乡村文化同样有深厚的潜力能够被我们深入发掘和释放。

2.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机制,使人们的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成为一个和谐并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生态整体。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既是对非遗保护路径的创新,也是对非遗保护理念的创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静态的、单项的保护进入动态的、整体性保护新阶段。目前,共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被批准成立,各省(区、市)也设立了146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宝胜村的客家文化资源

宝胜村客家文化底蕴尤其深厚,村民绝大多数是客家人后裔,300年以上的寺庙、祠堂、碑刻等客家文化遗存达20余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豢龙”世家“刘家龙”享誉川西坝子。另外,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桃花寺。

(一)历史建筑

宝胜村的历史建筑丰富,代表性的有刘家大院、杨家大院、锦氏祠堂、桃花寺等等。其中刘家大院属龙泉驿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不仅作为刘氏一门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精神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意义;杨家大院也是龙泉驿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锦家祠堂建于清中后期,具有典型客家民居风格,在此类民居大量消失的情况下,锦家祠堂便成了研究客家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史料;桃花寺大殿是龙泉驿区唯一的明代大屋顶建筑,初建于唐朝,后毁于兵燹,大明嘉庆六年和崇祯八年进行修复。寺内石刻佛像非常精美,刀工、造型堪称一绝,庙中主供释加牟尼,鎏金的石刻佛像慈悲肃穆宝相庄严,桃花寺大殿为研究宗教文化和明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客家风俗

1.刘家龙

宝胜村“刘家龙”于2009年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是目前成都龙泉驿区唯一的一支龙队,保留了许多中国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传说刘家世代舞龙,祖先为夏尧的后裔刘累。刘家大院祠堂旁左侧亦有“豢龙后代家声远,破楚苗裔世泽长”碑文为证。刘家后人为纪念曾经驯养龙的先祖,将竹子扎成龙型,做成水龙和火龙,用来祈望祥瑞,清初入川时也将龙舞一并带入。现在,除了娱乐之外,舞龙已经成为了刘氏家族的图腾,他们把舞龙看成跟春分祭祖同等重要的事情,后人把对祖先的崇拜凝聚在舞龙活动中,使刘氏家族的命运与“龙”紧密相连,是刘氏家族仪式的展示。

2.九斗碗(坝坝宴)

“九斗碗”是四川民间老百姓,尤其是客家人在家里大摆宴席的常用菜谱,因其多摆席于农家院坝头,又称“坝坝宴”。“九斗碗”因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客家人入川后,其饮食习惯也一同迁入四川,并一直延续着明清时亲朋好友相聚吃“九斗碗”的习俗,在结婚、生子、盖房的场合都要举办宴席,请亲友大吃一顿。客家人崇尚“九”,“斗”指大的容器,“九斗碗”意指菜多量足,席面丰富,寓意着天长地久,是宗族和睦的一种象征。

(三)客家家风

宝胜村客家人的家风,是每个迁川家族代代言传身教而形成的特有的家族传统和文化,体现了一个家族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杨氏家训有崇尚孝顺,养育父母,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勤于耕织,重视丧祭,慷慨解囊等十条训诫。白氏先祖入川后奉行“耕读为本,孝悌传家”的家风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家训家规。这些祖训体现了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三、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瓶颈

(一)宝胜村客家文化保护现状

1.初步修缮客家院落

2017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市、镇两级共同拨款对刘家大院进行了修复改造,将祭祖祠堂打造成客家文化展示窗口和传承家风家训的道德教育基地,经过修复初步后刘家大院焕然一新形成了集农耕文化馆、乡愁记忆馆、客家文化馆和童趣记忆馆于一身的教育场所,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客家生活和客家传统耕作方式,体验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白家祠堂也于2017年初步翻修完毕。

“刘家龙”的舞龙绝技作为洛带民间艺术的代表,每逢洛带镇中秋的火龙节和夏日的水龙节,“刘家龙”都是节日表演的重头戏。在宝胜村内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时也会进行表演。

3.重视家风家教

为传承好家风家教,宝胜村也进行了多种实践。2019年3月,在宝胜村刘家大院举办了洛带客家乡村家风节,省内外部分姓氏宗亲、龙泉驿区各地的客家乡贤和宝胜村乡亲聚集在此,共同追忆先祖,谋划乡村振兴。此外还有举办乡贤论坛讨论如何传承好家风家训、组织刘家大院“刘家龙”后裔开展清明祭祖传家训活动、开展“‘粽’情端午·传承家风”的家风家规传承活动、在村内文化广场设置“文化六廊”、在村级社交平台宣传祖规家训经典语录等活动。

4.“宝地胜景”项目

“宝地胜景·客家新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位于洛带客家文化核心汇聚区,连接洛带镇宝胜村、岐山村和柏杨村,项目实施有利于传承客家文化,与农耕文化进行融合发扬,展现并传播洛带客家农耕文化。

(二)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瓶颈

1.古建筑保护差强人意

一是群众缺乏保护意识,通过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中发现,村民对古建筑的价值一无所知,认为这些古建筑同一般的建筑别无二致,缺乏对其保护的意识。二是古建筑保护工作落实不到位,锦家祠堂和杨家祠堂周围环境恶劣,建筑几成危房,急需修缮保护。

2.文化产业集群效应薄弱

这样,如果司法机关严格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判处死刑的案件就会增加。这种增加显然不符合刑罚轻缓化的世界潮流。在刑罚轻缓化思潮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间冲突的协调中,对严重刑事案件判处死刑但缓期二年执行是一条走得通的道路。这种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判决,一方面满足了从严办理严重刑事案件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又不至于使刑罚整体上呈现出过分偏重于重刑而完全有悖于刑罚轻缓化趋势的情况。

洛带镇与其周围的客家村落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二者文物资源和民俗文化一脉相承,共同彰显着洛带客家文化的魅力。洛带镇核心区各方面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中,但是也应该注重对整体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古镇核心区域的发展带动周边,增强古镇的开发效益。

3.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宝胜村内的基础设施在为游客无障碍式参观方便还稍显不足。比如村内缺乏清楚明晰的景点路线图,使得游客无法对村内各处景点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参观体验。

4.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尚浅

家谱属于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深入研究宝胜村客家人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产业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是村内对家谱的利用还只停留在保存完好阶段,尚未进行开发和利用。而对于经过修缮后的刘家院落而言,目前虽然已建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但其传播客家文化知识的功能尚显不足。目前馆内只有简单的文物陈设,缺乏相关的文字介绍和参与体验项目,这就使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无法体现,也无法达到传播客家精神的教育意义。

5.客家文化定位不够清晰

客家人四处迁移,客家文化遍布各地,已经成为一种泛文化现象,游客选择宝胜村进行观光游览必定是因为此处的客家文化不同于别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不够清晰、过于宽泛的文化定位,势必会模糊宣传的焦点。客家建筑、客家精神在宝胜村内都有体现,不管是耕读传家或是各家家训中的各种传统美德,在经过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之后,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切入点,精准定位独属宝胜村的客家文化,找到自身的优势点,最终达到在游客选择中占据主动地位的目的。

6.客家文化遗产宣传不足

“刘家龙”能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这种独特的客家文化遗产,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和共同记忆的民间艺术,是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然而宝胜村却没有把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进行宣传,甚至对于其他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的宣传力度也非常薄弱。

7.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失

乡村旅游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尤其在宝胜村这样一座客家文化氛围浓厚的村落中,不经过专业人员的解读很难掌握各处景点隐藏的故事,游客很容易错过景点的亮点,但是通过笔者的实地走访来看,宝胜村在相关人才方面储备不足,人员素质差异较大,无法满足高质量的输出需求。

四、宝胜村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思路

(一)宝胜村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意义

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建设宝胜村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继承客家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客家文化的创造力,发挥客家文化在村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整合洛带及宝胜村范围内分散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形成新的文化合力,为整体保护奠定基础。

(二)宝胜村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题定位:家风传承文化生态保护区

家风文化是一种家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家风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构成了中国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将宝胜村塑造成一个客家家风、家训保护和传承的典型案例,一个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生态博物馆,一个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和时代风尚有机融合的乡风文明创新示范平台,有利于传承客家优秀文化。

(三)宝胜村家风、家训四大文化载体

宝胜村的文化打造,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使有限的文化建筑形成由点到面的完整故事线索及逻辑关系。

1.刘家大院:以“家庭关系”为载体的家风、家训展示中心

刘家大院建筑格局保存最为完整,经过修缮、重新布展后可以成为宝胜村的文化核心区域。展示内容应当包括刘氏家族的历史、迁徙、定居、安业、生活,从一个典型的客家家庭透视客家风传承。宝胜村不仅要把目标放在刘家大院的主人刘氏家族之上,还需要收集各个家族遗留的文物资料,丰富文物的种类和数量;扩大博物馆的建造面积和博物馆的展陈内容,通过更全面的展示反映客家人在川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扩展博物馆的功能,设置多种文化感受方式,比如定期邀请专家在馆内开设客家文化知识讲座、交流活动,丰富各种观众的参观体验;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抓住地域文化的特色,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客家文化的研究成果以论文集或专著的形式出版。

2.杨家祠:以“宗族观念”为载体的家风、家训传播中心

杨家祠建筑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功能定位明晰。未来可通过建筑修缮,将“祠堂祭祖”的主题概念进一步贯穿到,集中阐释客家人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杨家祠堂虽已年久失修,但至今仍在使用中,每年清明节期间,杨氏后人都会在此举行祭祖仪式,以追忆先祖。祠堂,作为中华宗族自治自律的一种形式,是千百年来广大民间祭祀祖先、联络族群、施行教化、寄托乡愁的一个特殊活动场所。其所具备的文化功能,正是打造文旅相融旅游新品的最佳载体。改造杨家祠首要还是对祠堂进行修复,清除院内丛生的杂草,然后深入挖掘“祠堂文化游”的潜力,将其打造成为传递宗祠文化的圣地,变为村民新的精神家园。堂内可展示祭祖仪式的流程和杨氏先人事迹等。

3.桃花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家风、家训内涵阐释中心

家风、家训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以释、儒、道精神、神灵崇拜为基础的民间信仰对家风传承的影响源远流长。桃花寺大殿及其附属建筑的修缮复原,赋予了桃花寺更多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通过现代功能的定位,使其成为一个“非正式”的传统文化阐释教育中心,用现代风格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传统佛教意蕴的“外今内古”的佛教景观园林形式。在继承和保留佛寺园林在造园理念和意境上的精华,并使其使其适应新时代、新文明的功能需求。

4.锦家祠:以“社会风尚”为载体的家风、家训传习中心

锦家祠历经百年,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保护,已经残破不堪,急需修缮。修缮之后与周围竹林相融合,将锦家祠变为具有客家文化特色和高度参与性的客家家风文化的体验馆。家风体验馆作为家风文化教育基地,主要面向青少年观众群体,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设置多种文化体验项目,定期开展家风文化活动,配备相应的图书、图片、音视频资料,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可以体验传拓家训项目,一方面可以了解到传统的拓印知识,感受拓片的制作流程,另一方面能够把先辈的教诲铭记于心。体验馆还可定期举办国学培训班,成人也能参与,以家风家训为专题,邀请专家以讲座的方式与观众分享交流,讲座结束后还可举办亲子活动,身着传统服饰,体验古礼,给孩子难忘的国学启蒙之旅。

(四)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创新

1.收集和整理家风文化史料

宝胜村的客家文化史料主要以各家族家谱为主,从家谱里看到客家人入川后的历史变迁、各家族家训等,是研究客家文化难得资料。整理文物史料分三个阶段,首先要成立专门的修谱小组;其次,对收集回来的资料进行识读,翻译成现代大众所能理解的白话文之后,按照家族分类进行研究,将每个家族的家族谱系、发展历程和家训进行介绍,分册整理后作为文化出版物出版书籍;最后,为避免资料被破坏或遗失的状况,要对整理好的文字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2.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

宝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主要是指对于龙舞文化的传承。对其的保护集中在“非遗”博物馆化展示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大方面。对于前者而言,博物馆应当整合相关内容,通过博物馆化的语言对此进行讲述,让观众感受龙的感召精神给客家人的鼓励,以愉悦和教育观众,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扩大这项非遗的影响力;对于后者而言,当地政府应当投入更多的经费补助来资助非遗传承人,重视非遗人才培养和储备,为有心继承文化的群众提供传承文化的场所和技能培训的支持,以解决传统技艺后备人员的严重不足急需培养的问题。

3.客家优秀文化进校园

宝胜客家文化是清初到现在由客家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文化上的综合体现,包含着多种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比如,客家人克勤克俭、崇尚文化、聪明好学的思想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指导作用。将客家优秀文化引进校园一来可以发挥优秀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二来可以使得该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4.全方位立体式宣传

宝胜村需要建立自己的宣传团队,采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宝胜村团队应当对现在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新媒体运营平台进行收集和整理,选取适合的宣传平台,选择平台后,定期进行软文输出。宣传做得好,宝胜村品牌的价值和才能得以体现,知名度才能打响,客家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快速占领游客的心智,积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客家人刘家家训
客家人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羽翼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in Hong Kong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家训伴我成长
My Summer Hol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