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2019-01-13王琲

魅力中国 2019年30期
关键词:音译异化跨文化

王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00)

引言:旅游业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显著,旅游外宣翻译成为吸引海外游客、向国外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第一资源。但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由于国家间语言、习俗、文化的差异导致翻译语用、语言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旅游外宣工作受阻,甚至损坏我国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形象打造。为此,有必要对跨文化视角下旅游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一、跨文化视角下旅游外宣翻译理论阐述

(一)旅游外宣翻译

旅游外宣翻译被定义为为向外国地区介绍和宣传某一旅游资源和文化而进行的旅游文本翻译工作[1]。旅游宣传本身具备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特点,因此旅游外宣翻译也具有多种形式。其内容包括具体地区或景点的基本介绍、历史沿袭、文化内涵、引导攻略等,以媒体广告、网站、宣传册等形式出现。在跨文化发展时期,旅游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人文情怀的主要方式,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旅游外宣翻译既要具备交流、传播的功能,又要包含跨文化的理念。受文化边界的限制,当前的旅游文化外宣在用词准确性、内容可理解性、文化包容性等方面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二)外宣翻译原则

旅游外宣翻译与常规的翻译工作相同,直译的形式一般不被采取,需要以英语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一定的加工和调整,使其英文翻译流畅、通俗。既要在翻译文本中全面体现想要传递的文化,又要易于游客的理解,并起到引人入胜的文学宣传效果。总的来说,外宣翻译就是要充分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准确传达,避免落入语言陷阱。同时,遵循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人们的文化信仰和语言习惯,充分满足国外受众对于我国文化的需求。

二、跨文化视角下旅游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旅游外宣翻译除了要准确表述我国旅游产业的特点、优势、属性等基础内容外,还应通过巧妙的英文用语向国外游客展示我国文化特点、人文风俗、历史积淀、宗教信仰等内容。通过旅游外宣,实现文化的交流,从精神、思想层面吸引国外旅游消费者。结合旅游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跨文化背景中旅游文化交流对外宣翻译的要求,提出以下三点优化措施。

(一)调整翻译结构,强调异化翻译

行业内比较公认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将旅游外宣翻译分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两种。其中,异化翻译要求最大程度的保留源语文化的特点,并将源语或读者作为归宿。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差异的掌控,实现同一种内容、观念、思想在不同语境文化之间的灵活转换。可以说,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异化。旅游外宣翻译一传播国家文化为目标,其中语言文化的传递占主要位置,因此异化翻译有必要被进一步强化,从翻译内容彰显出我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做到全面、直观输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2]。

异化翻译的应用主要依靠两种策略。其一,音译策略。在异化翻译中,音译是一项非常重要及常用的手段。例如,我国很多音译的词汇都已经被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接受和认可,如kongfu、tofu、tuhao等词汇。在旅游外宣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意思简单、富含中国语言特色的词汇即可采用音译的方式。其二,音译与注释结合策略。国家间的语言文化差异非常之大,因此可被直接拿来音译的旅游常用词汇数量有限,让词汇在保持源语特色的基础上,带给国外游客更深刻的印象,成为其了解中国文化、向往中国旅游的切入点,可借助音译与注释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那些用音译法翻译比较晦涩的词语,配合以英语语言习惯为核心的英文注释,促进国外游客对于中国旅游词汇的理解。例如,旅游外宣翻译中通常将乾清宫一词音译为Qian Qing Gong,并配以英文注释Palance of Heaven Purity,利用中国式发音解释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事物。

(二)明确中外差异,优化用语方式

我们强调在旅游外宣翻译中提升异化翻译的重要性,但不代表忽略归化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相对而言的,中、英文在语言特点、文笔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在外宣翻译中充分尊重这种差异,表达与理解都可更为清晰和直接。

1.托物言志与直抒胸臆

使用汉语进行旅游宣传侧重于物象与意象之间的搭配,通常华美的句式与优雅的辞藻表达的是最平常、简单的事物,强调的是借助文字抒发景物背后的感悟和情怀。如“故宫它融合着中国最古老的智慧、最精彩的建筑与历史,那一砖一瓦一件一物仿佛都在倾诉着……每踏一步仿佛都在踏着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尘烟……”。但英语旅游文案一般风格简单、结构严谨,强调的是事物及言语之间的内部联系,以最通俗的方式向游客传递英语文化。例如,Spain:everything under the sun。若将示例中的汉语句子翻译为英语,必然会导致国外游客难以琢磨、语句冗杂繁琐的问题,因此,需要适当借用英语“直抒胸臆”的旅游宣传原则,做到表述简洁,重点突出。

2.巧妙修饰与言简意赅

修辞用法上的差异体现出中、西方人们在思维上的差别。汉语行文风格强烈,善用各类修辞手法,以贴切表述事故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感受。而英语旅游宣传更看重实物的表达,重在写实,要求文笔严谨而准确。适当简化修辞的使用,突出被描述对象的真实属性,通过旅游外宣翻译,让外国游客可迅速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实质。

3.汉语的字词结构

汉语在字词结构上也有着不同于英语的习惯。无论说话、行文,汉语喜用四字结构的词语,以达到丰富、和谐、优美、工整的目的。例如在城市旅游宣传中,常用天涯芳草,海角明珠;椰风海韵,南海明珠等结构。这种用词习惯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

综上中、英文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旅游外宣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需合理利用归化翻译的原则,着重把握两种语言在形式、方法上的差异,掌握以英语为母语游客的文化需求和语言习惯,使用英语化的方式进行旅游文案的翻译。例如,找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相似之处,如故事、观念精神等,借助英语的表述模式来阐述中国旅游文化内容。

(三)创新翻译策略,实现准确宣传

1.音意结合

音意结合指的是将音译与意义的方式结合使用,建立词语读音与意思之间的关系,强调汉语文化的同时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北海公园被翻译成Beihai Park、天安门广场被翻译为Tian’anmen Square。

2.适当省略

跨文化背景中,旅游外宣翻译会在潜意识中产生过于重视源语,希望通过翻译向国外强调源语的翻译思维。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对汉语不能省略的部分于英语并不十分重要。添加这部分内容,会使旅游外宣翻译的难度大幅度上升,同时国外游客又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意思。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应依照翻译文本的内容,恰当进行累赘、重复、无实际含义词语的省略,保留文本中最关键、最有价值的信息点,强化旅游外宣翻译的交流特点[3]。应用省略策略时,旅游外宣翻译的难点被转换为如何分辨对于英语有价值的信息和多余信息。要求翻译人员注意中、英文行文说话方式上差异的把握和研究。

3.添加注释

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之下,想要十分精准的传达旅游文化、中国文化,并实现国外游客的准确接收,过程本身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的影响,英文旅游文本能否被国外游客所接受更加难以把控。实际工作中,也并不无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误解和冲突出现。直译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带来与真实表达相违背的后果。为此,添加一定的注释非常重要。除了前文提及的在音译时配合注释外,任何可能涉及到文化冲突或理解相对困难的地方都可进行注释,强调旅游外宣翻译的功能性和目的性,以避免翻译失误的发生。例如,在涉及到文化典故、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时,适当添加辅助性的注释和说明。

结论:跨文化视角下,旅游外宣翻译是文化宣传、交流的核心方式之一。为了通过旅游外宣,人更多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感受独特的山水魅力,更应该强调外宣翻译的功能性,做到适当、符合和准确,旅游外宣的作用才能被有效发挥。国内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对旅游外宣翻译也提出更高的需求和要求,掌握恰当的翻译策略,努力提升国内旅游外宣翻译质量。

猜你喜欢

音译异化跨文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